摘 要:博物館講解的對象是觀眾,博物館觀眾在人口統計學意義上多元化。為了使講解能滿足觀眾需求,達到最佳講解效果,講解員有必要對觀眾進行研究分類,并有針對性地根據觀眾的特點,靈活運用講解技巧,進行因人施講。
關鍵詞:博物館;講解;因人施講;語言表達
博物館講解員因人施講指的是講解員從觀眾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運用技巧和方式進行有差別的講解,達到講解陳列內容的最佳效果,它包含了“因人”和“施講”兩個方面。因:根據;人:對象,即根據講解對象的特征;施:施加;講:講解。即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進行講解。本文探討的是博物館講解員因人施講的具體方法。
1 理解陳列,熟悉內容
博物館講解以陳列為基礎。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在一定空間內,以學術研究資料和文物標本為基礎,以展示空間、設備和技術為平臺,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進行組合,實現面向大眾進行知識、信息和文化傳播,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觀賞性的文化創造[1]。博物館講解工作應以博物館陳列品為依據,經講解人員進行提煉、選擇,運用語言藝術、講解技巧和真摯的感情,直接向觀眾有針對性地傳播知識和信息。如果沒有陳列作為依托,講解內容將是空洞的,甚至會直接影響觀眾的聽講效果和觀眾對展品的正確理解。所以,因人施講的前提是理解陳列、熟悉內容。
首先要把握主題,包括展覽的意義、作用、原則和相關背景等,明確講什么、為什么講。博物館設計陳列離不開熟悉文物藏品的專家團隊,他們從文物藏品中發掘文化內涵,提煉出好的陳列展覽主題,并深入構思采取何種設計手段使文物展品恰到好處地表現陳列展覽的主題。所以,講解員除了自身對展品的學習和理解以外,還需與策展人交流,了解策展思路及展覽特點,加深對展覽內容、形式手段、展覽設備、展覽環境、設計理念等方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在講解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主題。
其次是理清邏輯,包括展覽體系和重點。講解員要根據展品擺放位置、順序、組合的不同,理清邏輯關系,了解展覽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才能在講解過程中做到邏輯清晰、承上啟下。同時,要突出重點,選取展覽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通過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方法,更好地體現展覽每部分的中心思想。
2 了解觀眾,正確分類
博物館講解的對象是觀眾。博物館觀眾在人口統計學意義上多元化[2],具體特征為年齡結構、教育程度、參觀目的之間的差異,造成觀眾參觀的興趣點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共性是對所展示的關于政治、文化、歷史等展覽內容有濃厚的興趣。為了使講解能滿足觀眾需求,達到最佳講解效果,講解員有必要對觀眾進行研究分類。例如,了解觀眾的興趣、需求和特點等,才能在講解中更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的觀眾傳遞相適應的信息。因此,了解觀眾是因人施講的基礎。對博物館觀眾的研究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2.1 普通觀眾
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以普通觀眾為主,他們結構復雜,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參觀目的以鑒賞、休閑為主,他們大多是散客,參觀時往往會抱團成一個個小群體。普通觀眾一般對展覽沒有自主要求,目的性、期望值和參觀要求都不高。他們在得知有講解服務時,大多都樂于聆聽講解,只要講解員能引導得當,大部分的普通觀眾都能激發起參觀興趣,自始至終認真聽講。
針對普通觀眾的講解,講解員要將散客的注意力集中在聽講中,積極與他們進行交流,建立起聯系,以觀眾熟悉的歷史或知識為切入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同時,講解員要注意觀察觀眾的反應,及時捕捉觀眾的興趣點,并作為講解的突破口。通常情況下,普通觀眾提出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解答,較能引起其他觀眾的興趣,回答問題時,應做到簡潔直觀、有趣味性,語言要親切、自然。
2.2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尚未發育成熟,心理也處于不穩定的發展期,其基本特點是意志對行為的控制不夠成熟,對世間事物的看法易受環境的影響。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講解過程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未成年人體力相對較弱,但最初參觀時會精力旺盛。講解員應把握好參觀節奏,講解時長一般控制在40分鐘左右,并把講解的重點內容放在前半部分。中途可安排休息時間和互動環節,寓教于樂,勞逸結合,有助于他們更耐心地聽講。
第二,未成年人知識面較窄,但好奇心和學習能力強,想象力豐富。講解過程中語言要淺顯易懂,多重復重點內容,有助于加深記憶,部分內容可與學校教學內容相結合。同時,有針對性地調動他們的參觀積極性,激發學習、探索、發現的樂趣。對面提問時,要耐心細致地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未成年人的紀律意識不強,缺乏耐心,但好勝心強。解員應提前告知參觀要求,如不可在展廳內大聲喧嘩、不可觸摸展柜及破壞文物、不可吃零食等,并在參觀過程中嚴格執行。多采用提問的方式,調動大家的參觀積極性。對于積極聽講的同學,應給予表揚和鼓勵。
2.3 青年觀眾
青年觀眾的特點是擁有一定的專業學識,喜歡自主參觀;思維活躍而不規則,以跳躍性思維為主;喜歡新鮮事物,求知欲強;精力旺盛。針對青年觀眾講解,首先要抓住開場白,吸引注意力。講解過程應時刻把握邏輯主線,不要被青年觀眾的跳躍性思維影響而偏離主題。講解內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可采用互動討論等方式進行引導和啟發,激發青年觀眾的求知欲。通常情況下,只要說話得當,年輕人還是很樂于與講解員進行交流的。同時,講解語言應盡量風趣幽默,使講解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行。講解內容可適當結合新鮮事物與熱點話題相呼應,做到有趣、有料,有利于抓住青年觀眾的注意力。
2.4 中老年觀眾
老年觀眾大多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工作經驗豐富,知識面相對寬廣,面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故地重游者占一定比例。但他們體力較差,聽力弱,反應慢。
為中老年觀眾講解時,切忌教導式講解,應多采取征詢、討論、客觀陳述等方式。講解內容要盡量豐富,可從空間和時間上加以延伸。例如,講解內容與近些年發生的歷史事件相呼應,與別的國家、省份或地區的風土人情進行對比等,勾起他們對往事的回憶,引起共鳴,如此,便可提高他們的參觀興趣,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中老年觀眾喜歡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和見解,講解員要滿足他們充分的表達欲望,切忌因表達啰嗦或錯誤而產生情緒。同時,以此作為突破口,尋找他們的興趣點,合理地借題發揮,豐富講解內容,贏得中老年觀眾的認同。
2.5 專家學者
專家學者知識面廣,專業性強,具有較好的思考能力,他們參觀博物館通常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由于自身對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研究,他們往往是帶著疑問或研究目的而來,提出的問題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不滿足于對知識表面的了解,普通的講解很難滿足他們的要求。
為專家學者講解,要求講解員對展覽內容有扎實的準備和準確的語言表達,挖掘展覽亮點,深入探討文物內涵,盡量多地運用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來介紹博物館的研究成果。講解方式要以交流式、傾聽式為主。對學術問題的討論要嚴謹,留有余地,甚至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問題,虛心請教,相互討論。面對專家學者提出的問題,應實事求是地作答,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據。同時,講解內容可適當迎合專家學者的研究方向,把講解當作是一次展示博物館特點和學習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對自身知識的查漏補缺和更新。
2.6 貴賓接待
貴賓接待包括政府官員接待和外賓接待,他們文化程度高,社會地位高,素質高。一般情況下,對方相關工作人員會事先提供參觀流程,對參觀具有一定的要求和目的性。
遇到貴賓接待,講解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做好充分的準備,應事先了解來賓的背景資料,如對方的履歷、參觀人數、參觀時長等。接待外賓,還需了解其文化習俗,嚴格遵守涉外的有關規定,不談敏感話題。
講解員要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接待過程中,應全力以赴,注意察言觀色,遇到突發狀況要冷靜淡定,靈活處理。參觀過程應嚴格按照流程進行,把握好參觀時間,明確參觀路線,照顧好核心人員。講解內容要直奔主題,突出重點,主次分明。語言要得體,簡潔明了。
3 掌握技巧,靈活運用
講解技巧屬于方法論的范疇,即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進行講解。講解技巧包括語言基本功、如何講故事、修辭運用。
3.1 提高語言基本功
講解是有聲語言的創作,講解語言是講解員用以表情達意的唯一工具[3]。講解技巧之一就是語言基本功,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能使講解更加專業,更有感情,更加精彩。語言基本功包括普通話和表達力兩部分。
講解所使用的語言主要為普通話,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無論講解對象是誰,講解員普通話是否標準會直接影響講解的整體效果,錯誤的普通話甚至會使講解內容產生歧義。講解中對于普通話運用的要求是語音標準,詞語、語法正確無誤,語調自然,表達流暢。
表達力包括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講解的內部技巧包括三方面。一是情景再現,即講解員在符合講解稿需要的前提下,以講解稿提供的材料為原型,使講解稿中的人物、事件、情節、場面、景物、情緒等在講解員腦海里不斷浮現,形成連續活動的畫面,并不斷引發相應的態度、感情。觸景生情是情景再現的核心。二是內在語,即講解語言要有內在含義和感情態度,使講解內容與語言之間產生邏輯鏈條和邏輯關系。內在語對于調動觀眾情緒和引導觀眾思考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對象感,即眼里有觀眾,講解為觀眾,這是因人施講的關鍵。講解員和講解機器的最大區別是講解員能設想和感受到聽眾的存在和反應,從感覺上意識到聽眾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緒等,并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不同的講解方法。講解的外部技巧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停連,停指停頓,連指連接。有停頓,有連接才能更好地傳情達意。重音,突出地、明晰地表達具體的語言目的和具體的思想感情,有著重強調的詞或詞組。語氣,是思想感情運動狀態支配下語句的聲音形式,它能使講解語言更具有感情色彩。節奏,是指講解員根據講解稿感情表達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回環往復的變化。熟練運用外部技巧才能在講解中更準確地表達情感內容。
3.2 學會講故事
一場講解是否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根據不同的觀眾,講好人、事、物之間的故事。因為歷史原本就是由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故事講好了,文物和歷史也就活起來了。
講故事的技巧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活靈活現的人物;二是要有人物所推動的精彩事件;三是要有講故事的目的,也就是通過故事想傳達的情感價值觀。其中,目的性是講故事的關鍵,要求講故事要有對象感,對象感指的是從感覺意識到聽眾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緒等,并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于運動狀態[4],即講給誰聽,為什么去講述,這與因人施講密不可分。例如,講給小朋友的故事應貼近課堂;給青年講的故事應多設置懸念,緊跟時代潮流;給中老年講的故事應涉及經歷等。故事還需要為了目的去強化細節、優化細節、分清主次,一則好故事還要有非常強烈的動機,這樣人物的動作和行為才有合理性。故事隨著情節的推移,會展現前因后果及邏輯關系,從而傳遞故事背后的某種思想。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講述者要與聽者建立起聯系,從而產生認同感,更有利于增進觀眾對故事的理解。
3.3 運用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能增強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表達效果,講解員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使用修辭手法,使講解語言更加生動。講解中主要運用的修辭手法有以下幾種。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間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比喻手法能使抽象的概念變形象,增加藝術感染力,引起聽眾的遐想,從而在講解中發揮出極大的說服力,加深聽眾的記憶。比喻手法通常適用于未成年人觀眾,有利于激發學習、探索、發現的樂趣。
對比,即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并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比手法通常適用于青年觀眾,對于年輕觀眾來說,經過對比的講解記得最清楚,理解也最深刻。這里說的對比既有即時對比,也有延時對比,內容對比包括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還有時間對比、空間對比、地域對比等。對比還包括本人講解手法上的對比,聲音、表情、儀態的變化、詳略的變化等,都可以構成對比。
設問,設問手法通常適用于普通觀眾。講解中可根據情況對觀眾設問,設問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觀眾回答,只是通過這種辦法加強觀眾的參與感,引起觀眾的思考,提高觀眾的參觀興趣。這里要注意所提的問題必須是在觀眾的能力范圍內、能夠回答的問題,不是要考觀眾、刁難觀眾。另一種情況,設問的對象是專家,講解員真心實意地想從專家嘴里得到知識,此時要注意在適當場合下的“不恥下問”。
引用,指在說話或寫作中引用現成的話,如詩句、格言、成語等,以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辭方法。在講解中適當引用名人名句、古今中外典故、詩句文章、成語等。引用手法通常適用于普通觀眾,可使講解言簡意賅,有助于說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強表現力。
4 小結
綜上所述,因人施講需從“因人”和“施講”兩方面入手,講解員除了要熟悉展覽,提高綜合素質外,還需了解觀眾,掌握講解的技巧,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講解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因人施講。
參考文獻
[1]單霽翔.解讀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思想性與觀賞性[J].南方文物,2013(3).
[2]張希玲.博物館講解:一個獨特的專業教育領域[J].中國博物館,2006(1).
[3]馬青云,賈志強,楊維中.講解藝術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113.
[4]付程.實用播音教材第2冊——語言表達[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17.
【作者簡介】黃子立,男,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館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