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紅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的一項重要的對紅色文化進行弘揚的教育手段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就是革命紀念館,其不僅具有存史、資政、育人、勵志功能,也可對我國文化教育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文章對新形勢下革命紀念館的發展與創新思路展開了深入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宣傳;管理
革命紀念館為專題性紀念館,主要用于集中展示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重要的歷史人物[1]。通過保存和展示遺址、遺跡等歷史發生的證據,向公眾進行歷史知識和歷史文化的宣傳以及傳承歷史為其主要功能。2007年,我國僅有300余家革命紀念館,而到了2014年,其數量已達45l0家。不斷增多的革命紀念館數量,相應地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因此,新形勢下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促進我國革命紀念館的創新與發展。
1 加強媒體宣傳寫作,增加宣傳力度
隨著自媒體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革命紀念館的傳統宣傳模式已和時代發展要求格格不入。因此,革命紀念館若要更廣泛、深刻地對紅色文化進行弘揚,就需與時俱進,和新媒體加強協作,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關注點均集中到其身上,從而擁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現階段,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諸多新媒體(微博、微信等)均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革命紀念館也應同時代發展保持同步,把現代新媒體的傳播技術結合起來,借助各大網絡平臺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進行宣傳與弘揚,定期將紅色革命紀念館的動態發表于微博、微信、官方網站上。同時,一些紅色文化的主題官網也可對紅色文化進行很好的宣傳,有效開展革命文化教育。例如,合理整合地方革命紀念館館區功能,進一步明確館區傳播主題和紀念內容,借助電視影片、語音講解以及電子書本等多種形式對歷史進行演繹和重現,使參觀的游客都能夠直接地了解紀念的內容和其所要傳達的思想,促進傳播效果的顯著提升。
2 合理規劃資金使用
免費開放的紀念館,將觀眾因文化消費而產生的生活壓力減輕。但由此也將財政緊張這一問題帶給了革命紀念館。為此,就需要各個革命紀念館把財政的預算和統籌工作做好,以有限資金把最大效果發揮出來。
第一,革命紀念館應確保充足的開放資金。在免費開放的情況下,革命紀念館應優先保證充足的開放資金,讓民眾對文化的需求得到滿足,在進行革命傳統的同時,把革命紀念館的正常運行維護好。
第二,在保證開放資金充足的前提下,對優先項目進行設立,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
第三,革命紀念館需積極尋求新的資金來源,借助多種手段(政府申請、邀請企業贊助等)進行資金的籌集。但必須保證所籌資金全部在革命紀念館的建設上使用。
3 強化內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質
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條件就是科學管理。對內部管理予以強化,能夠讓廣大干部職工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工作,充分調動其創造性,切實提高工作效率[2]。革命紀念館需立足于自身實況,將工作重點結合起來對內部管理體制予以改革創新。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對目標和崗位責任有一明確認識,同時對崗位職責、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加大建設力度,實現更加制度、規范與科學的管理,把一個嚴謹、求實、創新、進取的良好形象傳遞給公眾。
鑒于紀念館教育性質特殊,所以要求職工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因此,應高度重視館內人員的培養培訓,努力將其業務水平與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與此同時,積極引進專門人才,須知要想解決陳列一成不變、講說干澀生硬、一流展品三流展示等存在于大部分紀念館中的問題,就必須先解決人才缺乏問題。
4 加強館內基礎設施建設
通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者紅色旅游景區為革命紀念館的主要建設地。這些地方擁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顯著的品牌效應。但現階段,我國建館時間較長、設施陳舊等問題普遍存在于諸多革命紀念館中,雖然近年來,逐漸落成了諸多新的革命紀念館,但新館的建設也未將舊館基礎設施陳舊的問題有效解決。而隨著國家實施免費開放政策,革命紀念館成了為公眾服務的場所。基于此,革命紀念館就不能利用門票來進行資金的籌集,進而無法對革命紀念館的設施與環境做出改善。
新時期,我國革命紀念館應著重將館內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予以解決。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申請政府扶持。革命紀念館的一大優勢就是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這部分歷史文化資源可用作申請文化保護項目,只要通過政府審批,革命紀念館就可以得到專門的保護經費,進而使館舍陳舊的問題得到解決。第二,尋求企業贊助。革命紀念館應和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借助企業提供的贊助,將革命紀念館陳舊的設施有效改善。
5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革命紀念館今后的發展空間非常廣,我們需把客觀情況變動結合起來,隨時對革命紀念館的發展策略做出調整,以對紅色歷史進行更好的宣傳,讓公眾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江潔.淺談革命紀念館宣教工作的創新與發展——以武漢革命博物館為例[J].武漢文博,2015(1):23-25.
[2]祁雅楠.淺論革命類紀念館經營模式的創新[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2):43-49.
【作者簡介】李楠(1988—),女,就職于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管理處,本科,初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