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遺址公園是一種集遺址保護、城市綠化、公眾休閑為一體的公園類型,是目前我國展示和保護歷史遺址的重要場所。文章以遺產保護為出發點,通過對南京城墻遺址公園進行分析,總結城墻遺址公園的主要類型,對城墻遺址公園的景觀規劃的設計手法進行探討,為提升城墻遺址公園的環境規劃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墻遺址公園;規劃;南京城墻;設計
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保護遺址的基礎上以遺址為依托,還可以利用景觀規劃解決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由于遺址公園的特殊性,保護遺址是主要任務。目前在遺址公園的規劃與設計中仍存在一些難點,克服難點是完成遺址公園總體規劃的重點。本文試著對南京城墻遺址公園進行相關分析與研究。
①南京城墻。南京城墻是至今在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自然災害、戰爭以及其他人為因素,南京城墻當前已經不像明朝時那樣完整。南京政府對明城墻的保護也從簡單的本體保護上升為城墻周邊環境的保護,尤其是1998年《南京明城墻風光帶規劃文本》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遺址保護的重視。南京明城墻風光帶的規劃設計是從遺產保護的高度,以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依據。利用城墻、護城河及相關公園綠地,采用多種方式建設環城綠化帶,改善南京的生態環境及視覺景觀。南京城墻作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遺址公園的規劃主要有兩方面的保護:文物本身與周邊的空間環境。南京明城墻打破了方正的傳統都城格局。對于城墻本體和周邊空間環境的保護,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華門甕城。中華門甕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甕城。其規劃設計利用的是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的模式。中華門的主體被劃分為單獨的主體,對甕城本體就行了加固和維護,并進行綠化和公共設施的建設。結合內外秦淮河的保護、整治、開發,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旅游線路。而且甕城東西兩側開辟兩道門,作為城市交通要道,適應了城市建設的發展。中華門甕城的規劃設計,充分將城墻在古代社會中圍合、防御、限定的功能轉變為文化、歷史和美學的展示。
②基于遺產保護下的城墻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古城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淀,是城墻遺址公園的靈魂所在。對城墻的展示要建立在不破壞城墻的形制和墻體的前提下,對城墻加以利用。例如漢中門廣場。廣場的環境設計圍繞石城門向外擴張,將城門作為視覺焦點,其周邊道路和草坪采用方格網狀的形式平鋪,以凸顯城門景點。與城墻相依產生的護城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墻遺址公園的設計。但是作為城墻周邊空間環境,公園的建設不可以破壞護城河的結構,以及護城河與城墻之間的相依關系。作為護城河一部分的玄武湖,在保護城墻的基礎上,在城墻根下只簡單規劃了一條循墻而行的小路,佐以玄武湖公園的綠化環境,讓人們在輕松散步之余飽覽城墻的神韻。此外,影響城墻遺址公園設計的因素還有很多。南京城墻遺址公園能做到山、水、城、林自成一體,是地域文化與現代景觀設計手段相結合的產物。
③城墻遺址公園的景觀規劃的設計手法與原則。景觀規劃設計注重的是特定空間中環境的整體營造。城墻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不僅要保護城墻本身,也要保護城門及其護城河等遺址遺跡,并以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要素,完善遺址本體,有效闡述遺址公園中所含有的人文歷史信息;同時也為公眾提供宜人的游覽空間。城墻遺址景觀屬于城市建設規劃里面不可或缺的部分。故而不僅需要滿足公眾游覽的視覺活動,還要達到教育、研究及拓展遺址文化的目的。
④對遺址公園,目前需要以保護為主。在其基礎上,與古今的設計理論相結合,對遺址公園的總體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僅能完整地保留美感,還營造出雙贏的效果。此外,對遺址公園的建設性保護工作,要與當今時代特征相結合,使遺址公園更接地氣,突顯遺址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魏曉玉.基于遺產保護視角下的遺址公園景觀規劃設計[J].現代園藝,2018(20):87.
【作者簡介】李麗(1988—),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藏品管理,文物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