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并與教育領域相融合,微視頻資源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學習資源。目前微視頻資源已經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主要從四個方面出發,闡述微視頻資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其他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微視頻資源;高中物理;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領域也開始步入信息化時代,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微視頻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微視頻資源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物理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視頻資源進行課前引導、實驗教學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利用微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物理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習難度大,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高中物理教學的難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只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教學方式單一,課堂靈活性較差,學生缺乏學習興趣[1]。微視頻資源是以圖像、聲音、動畫等方式給學生傳遞知識,其形式新穎,具有時代性,微視頻資源中的許多內容都與當今時代緊密結合,能夠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微視頻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給學生介紹伽利略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伽利略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過程,讓學生對伽利略產生興趣,進而再給學生講解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物理知識。教師在選擇微視頻資源時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
大,教師在選擇視頻時可以選擇趣味性的教學視頻,方便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物理學習之中。
二、利用微視頻突出重難點
微視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視頻的時間比較短,重點突出,分模塊教學,內容全面,緊密貼合教材,比如宋曉磊教師就是將高中物理必修一四章的內容一共分為27講,在本文中只展示前5講(如下表所示),每一小節的內容都分為上和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程知識。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微視頻資源具有可存儲、可重復的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懂,在課下還可以利用微視頻繼續學習[2]。每一章節的微視頻都會有配套的習題,學生在聽完視頻以后,還可以通過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程度,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重難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視頻將重難點給學生標注出來,讓學生在課下反復觀看,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和學生探索更難的物理知識,這樣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三、利用微視頻引導自主學習
高中學習壓力大,課程內容較多,學習速度快,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計劃,因此學生可以利用微視頻進行課下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速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加速度”時,學生只掌握勻加速運動等基本知識,但是無法解決探究性的問題,因此學生就可以通過微視頻進行學習。除此之外,微視頻資源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假期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假期遇到的問題需要在開學時才能詢問教師,這種學習方式效率低下,但是有微視頻資源后,學生在家登錄賬號就可以選擇對應的課程進行自主學習,解決疑惑,提高學習效率[3]。此外,對于物理基礎較好,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利用微視頻進行超前學習。微視頻資源豐富,高中物理微視頻資源包括課堂導入、重難點講解、課后復習多個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進行學習。
四、利用微視頻進行實驗教學
高中物理以實驗教學為主,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物理知識,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都是教師先演示實驗,然后再讓學生做實驗。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高中物理都是大班教學,教師不可能指導每一個學生進行實驗,因此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的問題[4]。其次,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浪費課堂時間,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資源讓學生提前學習。比如在進行“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時,學生可以通過微視頻更加直觀地了解實驗過程以及實驗器材的使用,不用耽誤課堂時間,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不用再糾結實驗過程,進行探究性學習。
綜上所述,微視頻資源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已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遵循教學大綱,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能過度依賴微視頻資源,應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合理應用微視頻資源,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興平.微視頻資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學周刊,2018,368(20):143-144.
[2]高麗娜.微視頻資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新課程,2017(24):112.
[3]李明.微視頻資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學周刊,2017,10(10):163-164.
[4]申進會.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 2019,392(8):147.
作者簡介:袁富國,男,二級教師,高中物理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人,就職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