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京杭大運河對滄州區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水文化是滄州文化鮮明特征和個性標志,千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滄州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獨特的民俗,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之一,大運河流經滄州市區及所轄滄縣、南皮、東光、泊頭、青縣七縣市。滄州段河道全長215公里,是京杭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把大運河的特點定義為:“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互相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得到體現。”京杭大運河是滄州的母親河,它給滄州帶來了商貿往來以及經濟的繁榮,同時滄州地區特殊的水環境、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積淀了深厚而獨特的民俗文化。
一、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概述及文化內涵
京杭大運河滄州段又名南運河,開鑿始于東漢建安年間開鑿的白渠和平虜渠。隋煬帝又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開鑿大運河,此河段成為隋朝大運河永安渠北部段落,一直沿用。宋元時期為御河的北部段落。元朝時期,大運河通過山東北上,不再繞道中原,滄州段運河成為漕運在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干線。明清兩代,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糧、煤炭、鹽和瓷器途經大運河滄州段運往北京。南來北往的商船不僅為滄州帶來了商貿的繁榮與興旺,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也逐漸滲透到這一區域。大運河包容開放,通江達海,本土的燕趙文化與齊魯文化、京都文化、津門文化在大運河的流波中聚匯融通,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且長盛不衰、生生不息。
滄州籍著名作家王蒙說,“滄州故土,運河千年”,滄州段大運河點多線長面廣,體量巨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千年歷史、兩百多公里的河道,在滄州地界上留下了無數的古鎮、古寺、古塔、古閘、古橋,以及豐富的民俗藝術與故事傳說。
大運河不僅是一條經濟大動脈,更是一條文化傳輸帶。來自沿河不同地域的文化隨著南來北往的漕船匯聚到滄州各個水陸碼頭上,并且迅速地同滄州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運河文化具有凝聚性,并且相對穩定,歷經坎坷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二、民俗中的水文化景觀
民俗是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很多民俗與水文化交織在一起,反映出地方悠久的文明史。水文化是一曲頌揚水偉大、水貢獻、水精神的高亢贊歌,它是人文之水。水文化在文學、藝術、民俗等方面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水景觀則是以自然水體為主構成的景觀,表現為水利設施、濕地、橋梁等水文化景點,有水則靈是對水景觀的高度概括。水文化是水景觀的內在精髓,水景觀是水文化的感官表現形式,水文化與水景觀是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滄州的水資源非常豐富,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同時也衍生出獨具一格、天人合一的水景觀。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目前留存各類物質文化129處,其中包括東關碼頭、桑園碼頭、連鎮碼頭等十余處重要碼頭,碼頭遺址可采集到大量陶瓷片標本;有李又屯遺址、青縣舊城、興濟故城、滄州幞頭城等多處遺址;還有馬廠減河、興濟減河、捷地減河等重要水利樞紐等。另外,滄州東光謝家壩已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采用了糯米漿拌灰土這一中國建筑中的古老工藝,沿用百年,默默護佑沿岸百姓。
滄州的泊頭,更是因運河泊船停靠的碼頭而得名的城市。據記載,泊頭因運河而促進了鑄造、印刷、火柴等行業的繁榮。其曾有四個碼頭,成為滄州境內唯一船業行會發達的城市。
滄州市布局具有臨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興的特點。運河區乃滄州市政府所在地,因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區而命名。滄州也是河北全省唯一一個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區。南運河全長509公里,在運河區轄區內長達3700米。大運河在此匯集了長江、淮河、黃河、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的靈氣,滄州自古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古老的滄州文廟、水月寺、清真西寺,現代的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南湖公園、獅城公園、名人植物園,詮釋著古運河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濃厚的文化底蘊。
滄州水月寺因清朝同治年間運河發大水,洪水從寺廟越過,故因而得名。滄州清風樓坐落在運河之畔,南湖西岸。它古香古色,與周邊現代化的建筑相比,顯得古雅別致,與古老的運河相得益彰,散發出濃厚的文化韻味,為大運河畔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色。
三、與水、運河相關的民俗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民俗文化作為民間最廣泛的傳承文化,以它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內涵和特有的功能,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影響著人類群體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滄州水資源非常豐富,成就了獨特的水文化。
大運河作為母親河,惠澤著滄州這片土地,養育了兩岸民眾。正月里開河鮮,正月十六遛百病,五月端午賽龍舟,七月十五放河燈,臘月里藏冰。滄州城里的賣水職業“倒兩筲”等,也都富有運河特色。滄州物產豐富,金絲小棗、肅寧裘皮、泊頭鴨梨、黃驊梭子蟹等名產都是通過運河這條經濟大動脈運向全國各地,運河推動了滄州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滄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大運河不但給沿岸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融合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交流。南皮落子、滄州的武術、吳橋雜技、河間皮影戲、滄縣獅子舞、木板大鼓和青縣青劇等,是中國大運河中獨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寶。
“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兩岸度春秋……”這是吳橋街頭藝人中傳唱的一首著名“鑼歌”,“條河”就是滄州民間對大運河的稱謂。明清以來,因為運河漕運發達,帶動了滄州運河兩岸的經濟發展,給吳橋藝人的雜技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運河促進了吳橋雜技的興盛與發展。滄州民間也流傳著“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的俗語。
大運河畔的滄州人民勤勞、質樸,自古崇尚強悍武風。舊時滄州城內多設有鏢局,護鏢之人多武藝高強,聲名遠揚。清朝末年,凡南來北往的商船,行之滄州境內,均要放下鏢旗,停喊鏢號,悄然穿行而過,以示敬畏。“鏢不喊滄州”,已成為南北鏢行同遵的常規。
水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由于滄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記述滄州的古詩詞中,與水相關的詩篇占得分量較重,宛如撒落在滄州文化長河中的粒粒珍珠,璀璨奪目。
“滄州城,城何高,城上樓櫓城下壕……但見運河繞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長短篙,自南而北連千艘”,“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車。漕儲日夜飛,兩岸聞喧嘩”,“豐碑卓立運河東,綠曳垂楊兩岸風”,眾多前人的詩句描繪了當時滄州運河水運繁華的景象,流露出對滄州水域風情的贊美之意,滿含著濃濃的與水相關的文化內涵,記錄了滄州運河兩岸社會變遷的悠久歷史。
千百年來,運河除了漕運功能,水利功能以及便利人們出行交通之外,在她經年累月的流淌中,帶動了滄州民俗風情的發展與演變,孕育出了絢爛多姿的藝術之花,形成了包容性強、獨具滄州風情的民俗文化體系。
四、結語
彎彎長河,悠悠歷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家,運河養育了滄州,成就了滄州。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它孕育了滄州獨有的民俗文化特質,使其變得更加富有內涵和魅力。大運河承載著人類古老的文明,也滋養了滄州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懷,千百年來源遠流長的文脈傳承,在歷史長河中塑造著滄州人獨有的品格與風骨。運河文化隨運河流淌、綿延,若有若無又深沉地融進滄州人的血脈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滄州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重點課題“發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項目編號:201909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