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綠山水畫發展概述
青綠山水畫作為古典傳統繪畫形態,是以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金碧山水之分。在中國山水畫中,青綠山水是水墨山水領域中的一個獨特畫種,在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自魏晉萌芽開始,從隋唐到明清,青綠山水畫經歷了漫長的發展,總體態勢上呈現出從鼎盛衰落、復興到潛隱的過程。
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為期3個月的故宮午門《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展出了以《千里江山圖》為代表的諸多青綠山水作品,集中展現了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在青綠山水畫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宋代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今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是國寶級的文物。這幅國寶級的傳世名畫背后,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一種高度,更有不為眾人所知的畫中“猛料”,例如,石青、石綠是由綠寶石、孔雀石等昂貴材料制成,一點白色則可能是由水透無瑕的硨磲所制等。也正是如此,宏偉的山水色彩可以如藍綠寶石般晶瑩、閃耀,歷時近千年而鮮亮如新。
然而,青綠山水畫在宋代達到鼎盛之后便漸趨沒落,之后歷代歷朝的畫家孜孜不倦地耕耘縱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但仍未能挽救青綠山水在畫壇歸于沉寂的命運。近現代,雖然有張大千、劉海粟等人發展了潑彩青綠山水,尤其張大千,他善用石青、石綠制造出濃烈的視覺效果,再用潑彩處理,使畫面產生出一種自然的深遠、空曠和厚重的美感,對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又推進了一步。但整體上,青綠山水畫日漸式微,山水畫逐漸喪失了雍容典雅的廟堂之氣和富貴明麗的裝飾效果。明清所謂的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實際上只是水墨山水發展的一種演繹,真正意義上的青綠山水已經不復存在。
二、現當代青綠山水畫的崛起
歷經千百年的興衰演變,青綠山水從巔峰跌落谷底,人們很遺憾地看到青綠山水畫較早地沉寂為古典的藝術形態,偏離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位置,輝煌不再。但作為文化藝術審美的獨立品種,青綠山水畫始終延續著其獨特的文化個性,并在逆境中獨善其身,為這一民族藝術延續了一縷不息的香火。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青綠山水畫作家張大千、何海霞、劉海粟等,創作了大量富有時代特色的青綠山水畫作品,開啟了近現代青綠山水畫新局面。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國文藝界開始了真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時代,開發發展中國畫的色彩也成了熱門話題。此時,沉寂多年的青綠山水畫重新回到了民眾的視野,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一大批畫家涌現出來,如楊啟輿、楊延文、盧禹舜、方駿、朱葵、范揚、林容生、許俊、宋玉明、崔強、姚鳴京、黃國銘等,在青綠山水畫創作方面作出了各自的研究與探索。他們有以傳統青綠技法為基礎再創造的,有借鑒傳統青綠的色彩進行現代圖式構成再創造的,都為我國傳統青綠山水畫的崛起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楊啟輿先生為例,他被譽為“當代復興大青綠山水畫的第一人”。2000年,他應邀為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廳創作巨幅金碧山水《源遠流長》。2003年,他應釣魚臺國賓館作巨幅《群峭碧摩天》等多幅青綠山水,并于同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青綠山水個人畫展,深得畫壇好評,多幅畫作被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協、中南海紫光閣、中國美術館收藏。除了自身投身于青綠山水畫,同時帶動了一大批中青年從事青綠山水畫的研究與創作,其風格多樣,形式不一,引爆了青綠山水畫創作的熱潮。
此外,青綠山水畫的復興,還表現在當代社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對綠色的渴望、對和諧大自然的原生態的愛護、對天籟無聲境界的傾心,這無不呼喚著青綠山水畫的復興與崛起。筆者相信,青綠山水畫一定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變革升華,創造新的輝煌。
三、現當代青綠山水畫創作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以及全球文化的大融合,現當代的青綠山水畫家大致可按其藝術表現樣式分為三種,一種是傳統延續型,一種是傳統改良型,一種是現代表現型。他們在創作上共同表現出有別于傳統青綠山水畫作的特點,關注和表現面更加廣泛。
(一)運用新材料與技法。
經濟與社會的進步發展,帶動了繪畫材料在質量、種類、數量上的提升,對于青綠山水完成從古典到現代的轉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筆墨與設色技巧的靈活使用給青綠山水畫注入了新的血液,展現了現當代青綠山水畫家的智慧和創新發展,表現出勇于突破的精神。裝飾性、寫實性、沒骨、彩墨等多種技法面貌出現,突出了情緒張力。山水畫畫家華拓表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他多方面學習傳統技法,自如駕馭筆墨和造型,同時十分重視對山水畫的詩意和境界的營造,“取法乎上”,還將傳統技法翻舊為新,并把寫生與創作的矛盾消解在“去偽存真”的完美結合中。
(二)設色種類擴大
傳統青綠山水畫以礦物質石青、石綠為主要顏色,輔以藍銅礦石、青金石、朱砂、雌黃、赭石、硨磲等。這些礦石要每天研磨8小時,連續研磨20天之后方能成為使用的顏料。在繪制工藝方面,青綠山水共需繪制5遍,第一遍是水墨畫作為底稿也叫“粉本”;第二遍使用紅色,也就是赭石色,為后面的綠色鋪墊,冷暖對比;第三遍使用石綠色;第四遍使用綠色;第五遍使用青色。如此高昂的成本與復雜的工藝,自然阻礙了青綠山水畫的縱深發展。現當代的青綠山水畫家根據時代的變化要求,擴大了設色種類,并結合其它畫種的顏料共同使用,嘗試現代化豐富的色彩構成,并取得了積極效果,突破了傳統的用色法則。
(三)構圖奇巧
傳統青綠山水畫多以長卷或豎軸的形式出現,在構圖上遵循實景再現法則,全景入畫,講求立意布景。而現當代的青綠山水畫除在長卷與豎軸的形式之外,又增加了方形構圖,講求奇巧,不受傳統法則的束縛,大多采取局部取景。
(四)筆墨運用多勾勒、少皴擦
傳統青綠山水畫的最大特點在于筆墨,注重結構皴擦,而現當代的青綠山水畫多以勾勒為主,少有皴擦,甚至將之舍棄,用色彩來彌補空缺,采取潑、破、積、烘等方式豐富畫面,強調青綠山水畫的裝飾性與平面化,完美表達山水畫氣韻生動的美學意蘊,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四、現當代青綠山水畫創作的意義
青綠山水作品視覺觀賞效果非凡,一直是收藏界追捧的藏品。在2002年上海東方國際拍賣會上,張大千于1947年用小青綠繪就的《仿趙大年湖山清夏圖》,被一藏家以255.2萬元拍得。時隔3年,當這件作品在北京中貿圣佳拍賣會上亮相時,以880萬元的高價成交,3年價格翻了3倍多,這與其青綠技法的繪就是分不開的。
中國的山水畫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為我國民族文化所特有,且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歷史內涵。青綠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的較早成長的古典繪畫形態,經歷了萌芽、發展、衰退、復興等發展演變階段,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衰落與鼎盛一樣,離不開所賴以生存的經濟、政治、社會時代背景。
當前,社會化大生產的突飛猛進給人類創造便捷生活的同時,亦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在這種背景下,復興青綠山水這一藝術形態,不僅是藝術追求、精神追求,更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時代呼喚青綠山水的再次復興,時代的發展給了青綠山水畫重回舞臺的機會,如何被認識、接受并發揚光大,這是青綠山水畫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平心而論,青綠山水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其本身的技術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發展。青綠山水的發展需要適度的裝飾性,又不能直接沿襲傳統畫法,避免裝飾過度。
盡管青綠山水在當下的發展轉型中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廣大藝術從業者、愛好者的共同努力與關注下,無論現代青綠山水,還是現代文人畫,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再創輝煌指日可待。
(洛陽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趙明洋(1985-),男,河南信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青綠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