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是日本戰后存在主義的杰出代表,他利用超現實主義的形式反映現實社會,揭露現實社會中的不合理性現象,作品有很強的象征意義。他善于運用變形的手法來表現現代都市里人們的存在感。《砂女》即是一部反映主人公通過“主動變形”來實現人生的價值,獲取心靈自由的作品。本論文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首先敘述了安部公房作品的變形種類以及主動變形在作品中的體現。其次對時代背景、作者創作思想的變化以及對故鄉的缺失感的分析,來深入了解主人公“主動變形”的原因。
一、作品簡介
《砂女》是安部公房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品,也是安部公房作品中最具藝術特色的作品。《砂女》發行于1962年,次年獲得讀賣文學獎(日本文學獎項,1949年由讀賣新聞社設置),1968年在法國獲得最優秀外國文學獎。《砂女》曾被翻譯成20多個國家的語言進行出版,并于1964年被拍成同名電影。這部作品為安部公房的文學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品描寫了一位到海濱砂丘采集昆蟲標本的中學教師仁木順平,住宿在砂穴民家,穴中只有一位女人。但是第二天醒來發現通往地面的繩梯已經被撤去,知道自己受到了欺騙。他和這個女人生活在村民的嚴格監視之下,他多次嘗試過想要逃走,但都失敗了。他與穴中的女人生活了七年,最后送已有身孕的女人去醫院時,他獲得了出逃的機會,但是他卻不愿意出去了。他選擇在這一片砂丘之中生活。最后,在現實社會中,由于沒有找到作為失蹤者的他,他被判定為死亡。
二、變形的種類分析
(一)被動變形
安部公房的作品中異化變形的主人公形象可以分為“被動變形”和“主動變形”兩大類。被動變形往往表現人與社會的疏離,用這些“孤獨者”的變形告訴世人,現代社會充滿著不合理,人們都處于被異化的處境。安部公房被動變形的代表作有《墻——卡爾瑪氏的犯罪》,這部作品暗喻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人與人、人與社會互不溝通,處在一種絕對孤獨的世界里。
(二)主動變形
安部公房在他的作品中列舉了各種各樣變形的人物,“變形”是安部公房文學創作的最大特征。“主動變形”是指從這個不合理的、被異化了的社會掙脫出來,抵抗異化并進行自由選擇,找尋自己,追求人性的過程。“主動變形”多出現于安部公房的中后期作品中,他的作品通過設定特殊的環境來表現人物的變形,《砂女》展示了一個隨時都有可能被掩埋的砂穴的環境,作者通過這個來體現人與社會的脫離。
《砂女》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逃離了現實,來到人跡罕至的地方采集珍稀昆蟲標本的一位中學教師,這是他唯一發揮自己價值的行動。他主動放棄了自己的一切身份,逃離都市,體現了他“主動變形”的決心,這也是他進行的自由選擇。
但是,他不小心上當受騙,被騙入了砂穴之中,每天與沙子進行格斗,陷入了無盡的孤獨之中。他開始不斷地想要逃走,他計劃裝病,研究路線,與村民進行談判,但都失敗了。村民一次次地把他追了回來。最后他還發明了儲水裝置。經過歲月的變遷,他慢慢適應了這里,砂穴從一個荒涼之地變為自己的住所,他放棄了逃走,開始努力尋找自己的價值。在文章的最后,他本來可以用繩索逃走,但是他決定留下來,還想著把自己發明的蓄水裝置告訴村民,說明主人公已經接受這里的生活,開始重新認識砂丘,表現了主人公積極地進行“主動變形”,這也是主人公尋求自我價值的體現。
作品通過對主人公的行為和心理變化進行細膩地描述,表現了現實社會中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努力,不斷地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探尋存在的意義。正如小說中描述的一樣,主人公雖然陷入了威脅生命的砂穴之中,但是他仍然不放棄,他還發明了蓄水裝置,尋求生存,表現了主人公積極變形并且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的態度。
三、主動變形的原因
(一)時代背景
《砂女》這部長篇小說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經歷了戰敗,在美軍的間接管理之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工業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日本社會雖然進入了急速的發展時期,但是不能掩蓋現實中人們內心的困惑和迷茫,人們急需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尋求自己生存的意義。20世紀50年代存在主義的廣泛傳播,使人們找到了內心的支撐點,開始思考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以及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疏離問題。安部公房是存在主義作家,他不斷地探求生存的意義,也是在這樣的思想和日本的大背景之下,一個戰后派的作家,積極地進行思考,創作了這部作品。
(二)作者的思想轉變
安部公房的創作生涯分為前期和后期。早期的創作多以自己為模板,描寫了故鄉缺失的人們的心理,以及被物質化的世界所操控的人類發生“異化”的現象,描寫人的精神危機。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日本的經濟急速發展,邁向都市化進程,許多外來人口涌向城市,引起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此時,安部公房順應時代,著眼于日本社會的現實和都市中人們的生存狀況,為混亂中的人們尋求新的道路,他創作了《都市系列三部曲》,包括《砂女》(1962)、《他人的臉》(1964)、《燃燒的地圖》(1967)。《砂女》是作者后期的作品,作者的思想由前期的“被動變形”向后期的“主動變形”變化,作品中的主人公逃離了現實,選擇追求自己的個性的實現,作者的“自主變形”主張在這部作品中得以體現。
(三)故鄉缺失感的影響
安部公房生于1924年3月7日,出生在北海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常年輾轉各地,從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在中國沈陽和日本之間往復,戰后初期,他在極度貧困中生活,靠賣咸菜和煤球維持生計。日本的評論家曾說,“異國他鄉的長期生活和戰后初期的無數遭遇,使安部公房形成了如沙漠般的荒涼感和孤獨中的樂觀主義。”同時,這也為他以后的創作提供了的豐富的素材。
可以認為安部公房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對故鄉的憧憬越高,就越會加深他內心的孤獨。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出生在東京,養育在滿洲。但是,我的原籍在北海道,在那里不知道生活了多少年。我的出生地、成長地都和原籍不是一個地方。從本質上看我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說不定對我感情深處的故鄉,也許就是來自這樣的背景。固定的價值都會對我造成傷害。”在《砂女》這部作品中,主人公也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生活太久,他不安于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他要尋找自己的價值,主動尋求生存的價值。
《砂女》這部作品的最后,主人公有了條件,但是卻沒有逃走。對于這樣的結局,有很多人進行了研究,從存在主義和異化的方向出發,都認為沒有回去的必要。筆者傾向于從作者故鄉感的缺失來分析“主動變形”的原因,作者故鄉的缺失感在文中也有所體現,作品中沒有關于家鄉的介紹,對自己的家庭也沒有留戀,只身一人來到了砂地。三次逃脫的失敗,自己也選擇了留在這里,對故鄉的淡泊,使他不拘泥于自己成長的地方,離開了自己的家庭,選擇了離開自己繁雜的現實生活,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去尋找稀有的昆蟲標本來使自己留名于世,這是主人公主動追求變形的表現。
四、結語
本論文基于對文本和先行研究的閱讀分析,深入了解安部公房的創作手法,對作者的“被動變形”和“主動變形”進行分析,著重對《砂女》中的“主動變形”結合文本進行解讀,最后,從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變化以及故鄉缺失感來分析主人公“主動變形”的原因,體現了作者對人性的關懷、對個性的重視和對自己價值實現的追求,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意義——主動進行選擇,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連大學)
作者簡介:楊曉星(1995-),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日本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