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為建立紅色政權走過了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我們黨是倒在血泊中才認識到政權的極端重要性,認識到在中國“有軍則有權”的原則。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開展工農武裝割據,中國建立了小塊的紅色政權。紅色政權的星星之火很快呈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有了紅色中華夢。毛澤東從國情和新形勢出發,把蘇維埃共和國夢改為人民共和國夢。新中國的夢圓實現了我們前人的初心,今天的中國夢是我們今人的使命。
[關鍵詞] 工農武裝割據;? 紅色中華;? 人民共和國;? 中國夢;? 奮斗
[中圖分類號] D612?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1-0020-04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考察時,又談到我們黨的初心,并強調“我們一定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紅色政權是什么?與黨的初心有什么關聯?紅色政權概念出自《毛澤東選集》(第1卷)《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當時指井岡山地區的工農武裝割據。從黨的武裝斗爭史看,它稍后指蘇維埃區域;此后的不同歷史時期稱謂不同,但屬性一樣,都是黨領導人民建立的政權。黨為之奮斗的就是通過它執政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今天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全黨必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必須認識我們的“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了解我們黨為著紅色政權走過的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
我們黨是倒在血泊中才認識到政權的極端重要性,認識到在中國“有軍則有權”原則
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來說,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原則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但我們黨并不與生俱來就認識到這一點。
在我們黨成立時,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已從辛亥革命以來幾次革命失敗中得到了教訓,認識到在中國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因為救國救民的共同政治基礎,又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有了孫中山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于是有了國共兩黨合作的中國大革命,進行北伐戰爭。我們黨也在這一革命和戰爭中,開始懂得了軍事的重要性。
而蔣介石則是以屠刀讓我們黨意識到革命武裝的重要性。孫中山之后的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孫中山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叛變了革命,喪盡天良地企圖用肉體消滅政策,殺盡昨天的同盟者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幼稚,毫無抵抗的準備和能力,從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被殺達31萬多人,黨的隊伍從約5.8萬人銳減至萬余人1。中國共產黨陷于嚴重挫折的痛苦考驗之中。
革命的嚴重失敗,血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黨和人民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毛澤東則從中悟出并向全黨呼吁,“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開展“工農武裝割據”,中國建立了小塊的紅色政權
1927年8月1日,黨領導了共產黨人掌握的部分軍隊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然而,當時黨的主流,仍然不懂得立足于中國國情和革命戰爭特點開展武裝革命,而是基本奉行俄國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道路和蘇聯的政權建設經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從南昌起義到翌年黨的六大前,各地黨組織或中國共產黨人組織領導了近百次武裝起義,都因為以弱小的起義力量與強大的敵人作一城一地的爭奪而失敗。這使得黨和人民的力量又遭受到挫折。
但在這期間,黨的武裝奪取政權斗爭創建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紅色政權。在南昌起義的40天后,中共湖南省委計劃組織舉行秋收起義,決定奪取省會長沙,毛澤東負責前敵指揮。但實際是起義軍在向長沙前進途中遭受挫敗,毛澤東當即意識到要從敵強我弱實際出發,當機立斷實行由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城市退卻,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戰略,率領起義保存隊伍轉戰到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地區,與當地的農民革命相結合,實行他稱之為的工農武裝割據。這實際上是局部奪取農村政權,也就是毛澤東后來稱之的紅色政權。
這種工農武裝割據是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形式。它的地域選擇是交通閉塞地形有利的農村,也就是敵人統治力量最薄弱地區;內容是把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三者結合起來,即以武裝力量奪取這個地區并且保持它;進而建立黨組織、政府和各種群眾組織;接下來沒收地主豪紳霸占的土地分給沒地或少地的農民。這種“工農武裝割據”的不斷發展,成為了黨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后來總結表述為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
這條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道路,顯然是新生事物。1928年10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第二次黨代會報告上,對此進行了專門闡述。這就是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
紅色政權的星星之火很快就大有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有了紅色中華夢
因為紅色政權的建立、存在和發展有它的科學原理,加上從1929年春到1930年夏國民黨新軍閥內部接連不斷地混戰,前期的一些武裝起義建立的紅色政權得到發展,1929年國民黨軍閥混戰形勢下新發生的武裝起義轉入創建紅色政權。到1930年夏,全國已有了贛南、閩西區、湘鄂西區、鄂豫皖邊區、湘贛邊區、湘鄂贛邊區、贛東北區、廣西右江地區這樣8個規模較大和相對鞏固的戰略區;此外,還有廣東的海南島、東江地區,四川東部地區,浙江南部地區,江蘇中部地區,也建立了小塊的不很穩固的紅色政權。這時,全國的紅軍已近7萬人,群眾武裝赤衛隊達10萬人。1全部的紅色政權區域已達數十個縣數百萬人口。這年1月,毛澤東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時的紅色政權已頗有星火燎原之勢。
在這種形勢刺激下,黨中央滋長了“左”傾情緒,認為新的革命高潮已經到來,革命的力量已可以與反革命力量作決定勝負的決戰。可是,形勢并不樂觀。1930年10月,歷時近半年的中原大戰和湘粵桂邊戰爭結束,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了對國民黨黨政軍的控制,當即把中國內戰重心,從國民黨內部新軍閥各派的戰爭,轉移到對各地紅色政權區域大規模的“圍剿”,于當年底到1931年夏,接連發動3次“圍剿”,重點是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和贛南、閩西區的紅色政權。
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的贛南、閩西戰略區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贛南、閩西兩蘇區連成一片稱中央蘇區,范圍達20個縣境,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人口300余萬。同期和稍后,其他各區也相繼取得反“圍剿”勝利,全國蘇區范圍超過百縣,人口超過千萬。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共中央指示中央蘇區的中央代表團,于11月7日在瑞金召開第一屆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1,是要以工農兵當家作主人的新中國,代替蔣介石國民黨統治的反人民的舊中國。誠如它成立時的宣言所指出:“它是中國工農兵以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政權,它是代替帝國主義與中國地主資產階級的國民黨的統治,并且繼續號召與組織全中國勞苦民眾起來推翻這一統治的政權。”所以,此后黨和蘇區人民把它稱為紅色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機關報名為《紅色中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轉入武裝奪取政權后的第一次立國夢,它對黨和人民的武裝奪取政權斗爭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毛澤東從國情和新形勢出發,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夢改為人民共和國夢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是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受共產國際領導和指導。共產國際確實是誠心要幫助中國革命,但他們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和指導偏頗了,既不尊重中國革命的國情和特點,也不認為中國革命實踐會產生自己的路線和造就自己的領袖。在這種偏見指導下,他們要用他們創辦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培養的所謂馬列主義科班生,來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推行他們認定的路線。這就造成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的王明在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上上臺。
王明全面推行共產國際路線。在政治上,要求紅軍實行所謂“進攻路線”,奪取中心城市實現革命在一省幾省的首先勝利。在軍事上,否認敵強我弱的戰爭特點,否定紅軍已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積極防御方針,強求紅軍推行與敵人對應的正規戰。在組織上,向主要戰略區派出代表團或代表,推行他們的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雖然王明于不久返回莫斯科,但繼任的博古強行推廣王明路線。1933年春,博古中央從上海遷到中央蘇區,直接控制了中央蘇區的一切領導。
博古發展并且強行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終于釀成了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戰略轉移長征。中央紅軍的長征和中央蘇區的喪失,又引起紅軍戰爭全局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了主力紅軍全部長征,南方蘇區全部喪失。那個條件并不成熟條件下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也被放在馬背上跟著萬里長征。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又一次陷于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第一次立國夢幾乎破滅。所幸的是黨有糾正自己錯誤的勇氣和能力。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糾正了此前中央的教條主義錯誤,把中國革命實踐造就的毛澤東推上黨和紅軍領導崗位。在周恩來、朱德等黨和紅軍領導的支持下,毛澤東以他的才能率領黨和紅軍走出危難,完成了長征任務,把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于西北。
而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又一次處于嚴峻考驗中,日本帝國主義又制造所謂華北五省自治,強化對我國領土的侵略蠶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全國抗日民族運動迅速興起。
鑒于形勢的這一重大變化,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人民共和國概念。他指出:“如果說我們過去的政府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府,那末,從現在起,應當改變為除了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外,還要加上一切其他階級中愿意參加民族革命的分子。”1從蘇維埃共和國到人民共和國,是黨的認識的進步、政策的進步、追求的進步、黨成熟的標志。同時,也給予了黨和人民為中國紅色政權而奮斗的準確定位。
新中國的夢圓實現了我們前人的初心,今天的中國夢是我們今人的使命
毛澤東在把工農兵蘇維埃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時,根據當時國情指出“這個政府的基本任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吞并中國”。此后,為了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出于民族大義,中國共產黨主動宣布撤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陜甘寧根據地改稱陜甘寧邊區,保留了紅色政權。
七七事變后,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黨領導的陜甘地區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深入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收復失土,建立了若干敵后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實質上是抗日戰爭新形勢下中國的紅色政權。
1945年,中國即將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前夜,毛澤東又根據當時的國情,呼吁蔣介石國民黨改革中華民國體制,成立聯合政府。這個聯合政府雖仍名為中華民國政府,但它應當是貫徹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政府。但蔣介石國民黨不僅不接受人民的訴求,反而發動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紅色政權(當時稱解放區)。中國共產黨被迫以革命的武裝對付反革命的武裝,以戰爭解決問題。最終紅色政權戰勝白色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目標,朝著國家統一、民主、富強的目標前進。
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們黨的領導下,經過中國人民70年的不懈奮斗,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種條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原因仍然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提出的那幾點,只是隨著情況的不同,這些原因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的差異,起到的作用偏重不同。但究其深層和根本原因,還是第五點:黨的組織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確。
這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我們黨的事業就無往而不勝。同時也啟示,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倡導和強調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求我們一定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以強化我們的黨性意識,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陳伙成,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 梁齊勇
1?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101—102頁。
1?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版,第355頁。
1?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128頁。
1? ?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