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導和推動下,短短幾年就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區域空間布局優化的巨大潛能和美好前景。京津冀協同發展不但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而且極具理論價值。以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的新概念梳理京津冀協同發展實踐,給我們以諸多理論啟示。通過探索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的基本內涵、地緣經濟的形成基礎和潛能釋放、地緣文化對地緣經濟的影響和作用,提出以先進地緣文化引領現代地緣經濟。這對于成就國家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 地緣經濟;? 地緣文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 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
[中圖分類號] D61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1-0062-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時指出,京津冀同屬京畿重地,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全國區域經濟布局提供了示范和經驗,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沃土,極具理論價值。成功實踐的理論價值,在于概括抽象出新的理論范疇,揭示其背后客觀存在的一般規律。通過深入分析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的新概念,梳理京津冀協同發展實踐給我們的理論啟示。
地緣經濟與地緣文化的理論新概括
所謂地緣經濟,就是依地理緣由形成的經濟聯系和經濟格局,是地理與經濟的結合。有學者使用過地緣經濟的概念,甚至探索了地緣經濟學,但其主要內容基本是地緣政治學的延伸,關注的只是國家之間的地緣經濟。這里研究的主要是國內的地緣經濟,當然作為一般概念,在理論上也不排除跨國界的地緣經濟。地緣,即地理緣由。人類的經濟活動總是依賴于特定的地理因素,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進行的,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資源、水文氣候、人文歷史等。因此,任何經濟都不可能離開地緣,地緣經濟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地理緣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條件。
以地緣視角考察人類的經濟活動時,可以發現地緣經濟的四個基本特征。其一,不同的地理緣由產生不同的經濟形態。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農林牧副漁不同產業的形成,都離不開地理緣由,并由此形成了海洋經濟、草原經濟、山區經濟、平原經濟等不同的經濟形態。其二,相同的地理緣由形成共同的經濟聯系。同一個地理緣由會形成相似的經濟,而人類的分工和交換的生成和發展又會依地理緣由建立起經濟聯系。因此,市場經濟是地緣經濟形成的基本條件。產業鏈的最初形成,也是基于相關的地理緣由。其三,人類的發明創造、科技進步、工程開發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會改變原有的地理條件,形成新的地理緣由。如運河的開鑿、鐵路公路的修建、航線的開通、現代信息網絡的形成等都會改變和擴展地緣經濟的邊界。其四,地緣經濟隨著歷史的演化,呈現規模不同、品質各異的多彩特征,不斷出現新的組合、創造新的形態。
所謂地緣文化,就是依地理緣由形成的文化格局,包括受地理緣由影響和制約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如大陸文化、海島文化、平原文化、草原文化、水鄉文化和山地文化等都有各自的特點,存在明顯的差異。文化是社會人之間的交往產物。社會人離不開社會實踐,文化存在于不同范圍的社會人在與自然界發生物質變換過程中,存在于共同行為所結成的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人類的經濟活動離不開地理緣由,其派生出的文化也必然帶有地理緣由的色彩。或者說,地緣文化是附著于地緣經濟的,始終與地緣經濟相伴而行。不同的地理緣由產生不同的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相同的地理緣由形成共同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融。地緣經濟決定地緣文化,同時地緣文化又對地緣經濟產生著巨大的反作用,或鞏固強化、或演化變革。當然,也會對地緣經濟帶來隔絕和羈絆等負面影響。
地緣經濟的形成基礎和潛能釋放
地緣經濟的形成基礎在于由地緣而生成的人緣,實現人緣與地緣的有機統一。人類經濟活動的結緣來自社會分工與市場交換,分工產生新的生產力,交換提升比較收益,優勢互補、互通有無。而分工與交換首先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生成的。經濟一詞本身就有成本低、收益大的含義,就近便捷是經濟行為的基本原則;相反,舍近求遠則是經濟行為之大忌。因此,市場是地緣經濟形成的最基本條件。
地緣經濟的形成取決于兩個因素:自主決策的微觀市場主體和彼此緊密相連的地緣利益總體。就市場主體來說,充分的自主決策是分工和交換產生的基礎;就地緣利益總體來說,生產與消費、就業與收入、資源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上游與下游產業鏈接的經濟聯系是經濟緣分。這種經濟緣分,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形成特定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平衡。
地緣經濟形成的內在動力是利益聯盟或利益共同體帶來的超越個別市場主體的更大利益和整體利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地緣經濟的潛能是一種客觀存在,但還不是現實。這種巨大的潛在利益并不是每一個市場主體都能自覺認識到的。即使個別企業家以更寬廣的眼界認識到這種潛在利益,要取得相關方面的共識,也要奔走呼號、多方協商談判,但真正實現結盟、形成地緣利益共同體也絕非易事。在這方面,政府的自覺比市場的自發表現出更大的優勢。
如何釋放地緣經濟的巨大潛能?其基本路徑就是結緣。所謂結緣就是破除障礙,暢通交往,建立聯系。有些地方雖然地相近,卻“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一旦結緣,就可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京津冀協同發展把推進交通一體化發展作為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正是為“結緣”創造基本的物質條件。事實證明,無數“斷頭路”的消除,極大釋放了地緣經濟的潛能。結緣,是地緣經濟形成的基本路徑。在結緣上,比物質條件更為深刻的是地緣文化。
發現和釋放地緣經濟的潛能以及消除地緣經濟形成的障礙,都離不開對地緣文化的科學認知和有效把握。地緣經濟潛能的發現是其釋放的前提,而對地緣經濟潛能的認知是地緣文化的初始形態。地緣文化的形成也離不開文化從認知、認可到認同、共鳴的一般規律。地緣文化首先表現在地緣經濟的認知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思想,從全國最早的區域協作組織到21世紀初列入政府規劃的首都經濟圈,政府和學界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地緣文化對地緣經濟的阻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制度文化。計劃經濟形成的塊塊經濟雖然有全國一盤棋的優勢,卻缺少了交換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后,盡管提出區域經濟一體化,但中國的區域經濟是行政區劃下的區域經濟。行政區劃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背景,要跨行政區劃消除分割,卻又要在行政區劃的限制下行事,這就是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矛盾和制度文化。其二,是精神文化。主要表現為行政區劃下的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各自封閉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發展各干各的,就是地緣文化難以適應地緣經濟形成的典型。京津冀未能形成統一的地緣文化,嚴重阻礙著三地的協同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缺少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前景的認知。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深入思考后,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的新理念。這一認知,主要是著眼于解決好北京的發展問題,是對地緣文化的創新。北京要解決發展難題,必須跳出北京,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以打通發展的大動脈,更有力地彰顯北京優勢,更廣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資源。同時,帶動解決三地發展不平衡問題,探索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這得到三地的廣泛認可和快速認同。事實證明,地緣經濟的形成,需要高層統籌指導。新的地緣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對地緣經濟產生決定性作用,釋放出地緣經濟巨大的潛能。
以先進地緣文化引領現代地緣經濟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是要探索優化國家發展區域布局、優化社會生產力空間結構、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之路。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成功實踐看,其理論價值在于:以先進地緣文化引領現代地緣經濟,為國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提供了先行探索后的學理支持。
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了地緣經濟的現代化水平。地緣經濟存在著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不斷升級演進的規律。初級形態的地緣經濟只是原始的自然經濟聯系,隨著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演進,地緣經濟的品質不斷向高級形態演進,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間形式是地緣經濟的現代形態。京津冀協同發展構造了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目標和“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城市群骨架,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激發中小城鎮的經濟活力,這恰恰是現代地緣經濟的標志和特征。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先進的地緣文化為指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前,“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是落后的地緣文化,實施中所形成的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理念是先進的地緣文化。其文化先進性主要表現在:頂層設計、高端統籌、互通信息、規劃協調、消除羈絆、團結協作。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踐證明,中國在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上,形成以先進地緣文化引領現代地緣經濟的態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黨領導一切的制度優勢,不但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能夠在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宗旨下,統一認識、形成認同,克服任何困難、消除一切羈絆,統領地緣經濟與地緣文化的內在融合。其次是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地緣經濟,可以通過大分工、大協作釋放區域優勢和優勢區域的潛在生產力,使各個區域經濟盡展各自風采,同時成就國家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的大業。
[參考文獻]
[1]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 .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文魁,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