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斌
【摘要】高年段識字教學一直被認為是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附屬品”,甚至有被取代、被替換、被忽視、被形式化的現象。其實,識字教學是六年一以貫之不可剪短或間斷的教學內容。識字教學的音形義講解本身還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將其有機融入閱讀教學中會收獲多重的閱讀教學效果。將字的三要素從三維立體的角度兩兩結合,會讓識字教學的價值外延不斷延展出濃墨重彩的語文味。
【關鍵詞】識字;音形義;高年段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高年級識字教學現狀淺析
(一)識字教學弱化背后的缺失
識字、寫字,隨著年段的增長,逐漸被教者弱化、輕視,更有甚者,把識字寫字教學當成低、中年段的要求,而直接無視它存在于高年段的必要性。然而,只要細細分析高年段語文課本就不難發現,識字仍是部分課文的重難點,如六年級下冊《三亞落日》的課后生字中就有多個難寫、難記的字,老師必須教授給學生記憶方法,才能使學生寫字的第一印象是精準無誤的。識字、寫字的教學也勾連著并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認知程度。此外,識字寫字教學中的一些方式方法也可以充當課堂氛圍的調味劑,讓課堂更具吸引力等。新課標指出:“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對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應該始于識字寫字,從字這一語言的最小單位開始教學,讓學生從分析、理解、歸納識字、寫字規律的同時,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不斷提升,對語言文字產生感情。現如今這些作用的強大效用卻被弱化后的高年級識字寫字教學所遺失。如部分老師在平日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篇章結構等教學任務較重便用最后幾分鐘簡單說一說字詞書寫的難點,一筆帶過后便只字不提。這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理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二)識字教學方法重疊性單一
識字教學在低年級的教師眼中是重頭戲,因此他們會用圖片、動畫、字形演變歷程等形式,讓學生產生識字的興趣點,并以此為教學契機,切入對詞、句、段、篇的教學。可是到了高年級識字教學不知何故,成了方法最單一,方式無聊的教學環節。如只是提示注意某個字的結構和寫法上的注意事項等,即一句話的教學方式。這類提示性的教學語言,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信號:這不是難點,更不是老師想讓我掌握的重點。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識字教學產生單調的乏味感。這類教學方法的簡單疊加與重合,會給學生帶來倦怠感,還會影響整個閱讀教學的節奏感和有效性,讓學生把原本可以很有趣的識字教學看成上課時最沒興趣的教學盲區。教師的簡單處理和學生的應付對待,兩者結合所產生的教學誤區就會更大更深。識字教學在高年級成為教學常態的實際盲點,無人問津的局面有待改善。
二、高年級識字教學潛在價值
(一)有助于學生精準理解文意內涵
新課標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借助文本的語言特點及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情感是如何被恰如其分地謀篇布局的,讓學生從讀、思、比、辨等教學環節中認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然而識字教學這個看似簡單的教學細節,當它被融進具體的閱讀教學環節中時,會發現結合識字教學也同樣可以達到殊途同歸的教學效果。如《三亞落日》里有個二類字“蘸”,它是個動詞,表示“在液體、粉末或糊狀的東西里沾一下就拿出來”這個動作。當我們借助識字教學中字義解析這一環節來理解課文時,會讓學生體味文意的更多精妙之處和作者的文風特點。在教學“……真讓人擔心潔白的翅尖會被海水蘸藍了”這一語段時,我們可以緊扣“蘸”字從字義出發,引發學生思考:“作者一個蘸字讓你體會到了什么?”在出示它意思的前提下,學生結合語境不難總結出:海水很藍、翅尖很白才能產生這類錯覺中引發的視覺感受。根據這一結論接著推演出作者的遣詞造句和用詞的精當之妙就順理成章了。巧借識字教學中的字義教學,觸發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深刻體認和理性認知,將閱讀教學引向深入,并借此為基讓學生學會學法遷移觸類旁通,習得這種品讀文本內容的字義方式。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語理的認知
高年段對學生理性認識語言的表達方式提出了一些要求,并要求學生在懂得表達方式概念的前提下,學會品評語言特點及表達效果。新課標指出:“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對語言文字的理性認識,需要教師對語言內在邏輯的運行理據進行解釋、揭示、簡析。這往往需要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來分析,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有時我們借助識字教學的環節,把它融入其中形成一個有機的認知整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船長》“人們透過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時,可以借助識字教學的方式以“雕像”二字為著眼點。從字理分析的角度解釋“雕”的原始意義是鳥類猛禽之屬,形聲字。出示雕的圖片讓學生談感受,即“威嚴、雄壯、有風采……”。接著從引申義的角度解釋“雕”化作動詞后指以木、竹、石等為材料刻畫些有意思的東西。從而結合本義和引申意義的解讀,讓學生從這個詞中體會作者對船長的崇敬和贊美。接著以此為基礎,換個視角從整個句子出發,再來審視分析它的表達效果和言語結構,學生自然會因對字詞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便會深入理解語言邏輯的關系。
三、音形義相互為用,高年級識字教學策略
(一)音與形聯想互動,提高識字教學趣味性
在高年段的識字教學中,讀音和字形的教學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應該成為相互聯動的整體。這樣的識字教學對于高年段學生而言更具趣味性。如同音字拓展法,即是把“音、形”結合起來識字的重要方法之一。即教學生字時可以讓學生以拓張思維的方式,進行同音字接力比賽。這樣的教學設計,會讓學生跳出識字的單調性、乏味性,同時還在這類訓練中使得學生的聯想能力得到提升,聯想能力即是發散思維得到提升的具體表現。這既讓學生學會了生字,又訓練了思維,還得到了識字課的趣味,可謂一舉多得。又如在教學易錯字音時,也可以用“形、音”結合的方式來趣味記憶。《麋鹿》一文中有“潛游”一詞,其中“潛”是第二聲,受口語習慣的影響,常常被錯認為是第三聲,而且很難糾正。換一種“同音字”記憶法,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讓學生把“錢”寫在課文“潛”的旁邊進行類比聯想記憶。教學時可以拿出一張錢幣,讓學生在這個印象深刻的教學情境中一次性記住“潛游”的準確讀音,這樣的識字課堂對于高年段的學生來說既有挑戰性又不乏趣味性。
(二)音與義對比互動,提高識字教學準確性
多音字是六年一以貫之的識字教學難點。這時我們可以從字義的角度出發,將易混淆的讀音,以不同的義項為標準,把多音字——同形不同音的多種讀音剝離開來。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一文的“翹”字時,可以出示它的義項:舉起,抬起,向上;特出;一頭向上仰起。并以不同詞例讓學生分析區分開來,并得出結論:除了表示狀態的第三個義項讀第四聲以外,其他讀第二聲。這便將音和義結合起來進行識字教學,這也符合高年段對學生的要求。又如在教學“悄、桿”等多音字時,這種將音義結合的識字教學方式不僅讓識字教學更準確有效,還在與具體語境和其他教學環節結合的過程中發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張力和思考深度。反之亦然,以讀音為標準,把字義剝離開來進行識字教學的聯想模式同樣能達到相同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高年段識字教學的落實及其語文教學價值的探究不容小覷,更不容忽視。當然以上對高年級識字教學及價值的探索還很淺陋,還有諸多不足和考慮不周之處。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只要有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的心態,就能不斷獲得教學相長、螺旋進步的語文教學的漸進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