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贊開 鄭櫻楠



摘要:為了了解鄉鎮中學化學教學信息化的現狀,通過文獻調研、問卷調查的研究形式,深入調查了潮州市潮安區寶山中學化學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調查結果分析表明,寶山中學的化學教育信息化硬件環境基本完善,但教學信息化程度不高,仍處于單機教學階段,教學資源開發及共享資源的使用亟待大力發展。根據存在的問題,從完善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發展學生自主性學習、以及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性意見。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技術;調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12-0036-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i.issn.1008-0546.2019.12.011
隨著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了各國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教育領域而言,教育信息化是指教學手段科學化、教育傳播信息化和教學方法現代化。具體來說就是“互聯網+教育”,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逐漸過渡到互聯網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同時,學習方式也從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逐漸過渡到個性化學習和網絡數字化的學習方式。
縱觀全球教育信息化的發展,1993年9月美國率先提出了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計劃,特別是此設施將IT應用于教育領域中,作為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隨后西方先進國家紛紛走上教育信息化之路,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上大致經過了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計算機輔助學習(cAL)、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IITC)等3個階段的發展和完善0]。在中國,2000年10月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從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教育信息技術,全面實施“校校通"212程。2018年4月教育部又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此計劃提出在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整合過程中,要求重點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順應“互聯網+”的教育發展,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
國內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與發展,教育信息化在許多大城市中學發展得很好,然而鄉鎮中學的發展現狀又如何呢?帶著這個問題,本文選擇潮州市一所縣屬的鄉鎮中學——寶山中學為例,調查該校信息化教學的軟硬件環境狀況、教學信息化普及程度、以及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為進一步推動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潮州市潮安區寶山中學,該校為華僑贈建的一所縣屬完全中學。在校學生達2500名,教師130余人;學校地點在潮安區沙溪鎮寶山路。該學校在潮州市鄉鎮中學中算規模較大的,且學校的教學設施齊備、管理規范,作為研究對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調研法、問卷調查法。
(1)文獻調研法:通過中國期刊網,查閱教育信息化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疏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狀況,以及教育信息化發展程度的評價方法等。
(2)問卷調查法:為了全面了解寶山中學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問卷按需求設計了8道問題,收集學生對信息化認識程度、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學校信息化教學應用程度及教學效果、學校教育信息化設施及管理等4個方面的數據。由于教育的受眾是學生,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選擇為學生。為了不給學生增加負擔,問卷全面采用選擇題形式,并以網上隨機答題方式進行。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面向高中學生,于2018年10月通過寶山中學高中化學班級群發放問卷,回收了40份,40份均為有效,有效率100%。
1.對教育信息化的認知情況
在調查學生對信息化教學認知程度的問題中,有97.5%的學生選擇了多媒體(PPll、音頻、視頻、圖片、flash等),而只有2.5%選擇了慕課、在線課程、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這說明學生對教育信息化是了解的,學生的認知程度與教師在課堂上展現的信息化手段有關,由于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僅限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單機課件模式,而對網絡資源、專題學習網站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缺乏認知。
2.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情況
在調查學校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情況時,有72.5%的學生選擇了每個教室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專門的網絡教學場所;有27.5%的學生選擇了教室里有基本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沒有專門的網絡教學場所。這說明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已具備,而且每個教室都安裝了。
在了解學校是否有提供專題學習網站、網上圖書館等學習資源的問題時,有22.5%的學生選擇有;有25%的學生選擇沒有,而52.5%的學生則選擇不了解。由此可見,雖然學校有專門的網絡教學設施,但學生通過網上資源學習,或上網學習的機會很少,以致有近80%學生對這一方面是陌生的。
3.化學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程度
在對化學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程度調查中,學生在回答化學教師是否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學時,有80%的學生選擇經常使用;有17.5%的學生選擇偶爾使用,而只有2.5%的學生選擇不使用。由此可見,化學課堂教學借助信息化手段授課還是比較普遍的。在進一步深入了解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的目的時,有87.5%的學生回答教師使用多媒體上課的目的是為了教學,說明該校教師在已具體教育信息化設施的條件下,化學課程教學信息化已趨日常化了。
4.學生對信息化教學效果的評價
如今傳統的教學手段正逐步向信息化教學手段過渡,而高中生又要面臨高考,教學質量一直倍受關注。那學生們對信息化教學的效果評價又如何?問卷中有72.5%的學生渴望信息化教學手段,但仍有近30%的學生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教育信息化抱有好感的原因,補充提出了兩個問題,分別就教育信息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作用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27.5%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學習興趣,但67.5%的學生認為作用一般;另一方面,有25%的學生認為教育信息化對助學是有效的,但72.5%的學生認為效果一般。結合6-8題的答題結果,可以判斷學生對教學信息化是期待的,但實踐教學中效果并不好,并不能優于傳統教學方式,這說明教育信息化在實踐教學中還需要加強教學研究。應多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特別是教師研發校本教學資源服務于教學;同時,學校要鼓勵教師大力提升個人信息化素養,并借助教學信息化平臺,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及教學管理的創新,從而實現該校現代教學改革的發展與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創新。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寶山中學為例的調查研究,可以粗略獲悉當下鄉鎮中學的化學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目前,鄉鎮中學教育信息化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設施,能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需要。但學校的教學信息資源有限,教師上課多采用單機離線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或校本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對信息化教學有一定的認知程度,但對信息化教學的滿意程度不高,信息化教學還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模式。鑒于上述情況,建議學校加大推廣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創新力度,激勵教師通過培訓,提高個人的信息化技術素養;廣泛開展信息化教學研究,開發或利用共享網絡優質教學資源,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還可以利用“移動+”進行信息傳遞、教學管理,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從而讓教育信息化深入教學、服務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