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法問題愈發受到關注。圍繞語法教學展開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幾點:1.是否應該淡化語法;2.是否可以不學語法;3.語法應該怎樣學。有人把我國英語教學水平不高歸因于語法學得太多,認為不學語法也可以學得好或者更好。這種“淡化語法”的論調值得商榷。問題不在于語法是不是要教,而在于怎樣教與學。傳統語法教學主要采取的是顯性演繹法,沒有按照語法規則的難易,學習者的年齡大小等因素區別對待。在下面的文章中,將舉例并依托理論談談對英語語法教學的一點想法。
一、兩種英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傳統語法教學采用的是顯性的演繹的方法,即教師直接對語法點進行講解,然后舉例分析用法。歸納教學過程強調從特殊到一般,學習者首先接觸一些要學習的語法規則的語言材料,以對所學內容產生初步印象,對該語法規則進行觀察,并根據其特征進行抽象概括,然后歸納出規則。那么我們究竟應該采用哪一種方法?在回顧一些有關文獻后,基于對課堂教授的作用的大概認識(Schmidt,1990)以及課堂教授可以很好提高學習者注意力這一發現(Peckham,2000),可以得出假設:different degrees of usefulness of explicit teaching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difficulty.(Robert DeKeyser, 2003)
從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語法規則是可以有效地通過有意識的教授掌握的。另外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程度的邏輯分析能力,明確意識地去學習語法規則是有效的。實踐證明采用自然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大量接觸語料,教學將是費時低效的。但是傳統的教授方法是需要改進的。僅僅依靠演繹法,同樣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歸納與演繹結合,形式與意義和用法結合才會有效地教授英語語法。鞏固練習過程中,教師應設計接近自然交際的任務,讓學生不但掌握形式,還體會意義并能在實際中應用。
下面以非真實條件句(傳統語法稱虛擬語氣)的教授為例。
1.呈現2組短對話。
(1)A: Do you have any dream?
B: 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fly in the sky.
(2) A: I am sorry that you fail in the test.
B: If the teacher had not made the test difficult, I would have passed.
A: 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 last term, you could have passed exam.
2.讓學生觀察例句,并提問他們有沒有發現問題。例如,為什么用If I were 是不是錯了?因為正常的句子應該用I was 或者I am學生很容易發現這個問題。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疑問:“這個句子是不是錯了?”老師告訴學生這個句子是正確的。老師可以接著發問那英語中為什么這樣用也對呢? “什么時候用I were呢?”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這時老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這就是虛擬語氣中要注意謂語動詞形式變化。
3.老師再給出一些例句,讓學生觀察分析并試著找出規律。
4.老師采用演繹法,給出語法規則,再結合例句闡述。
采用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是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僅是原來的被動接受;其次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三是在學生的參與過程中提高了其綜合能力。最后的演繹提高了語法教學的準確性。
二、結語
英語教學目標包括教會學生正確的、恰當的、有意義地使用語法。英語語法教學是必須實施的。在中國英語課堂教學環境下,顯性語法教學可能更有效率。起初的顯性知識是可以向隱性知識轉化的。英語語法應被看作是由語形、語意、語用組成的合理的動態系統,而不是靜態的硬行規定。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歸納和演繹兩種方法,設計合適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掌握語法的形式和意義,還能恰當地使用語法。
參考文獻:
[1]Peckham D. W. Attention and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noticing. Ph.D.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0.
[2]Robert DeKeyser.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
[3]Schmidt, R. W.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 129–58, 1990.
【作者簡介】徐晶,江蘇省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