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旭
摘 要:在中學校園里,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戀愛的苗頭就會憂心忡忡,神色凝重,想方設法圍追堵截。但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一生的幸福,因此教師就應該理性看待學生戀愛,分析戀愛的原因,開設戀愛課堂,關愛個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教給學生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戀愛;成因;案例;解決辦法;愛情教育
一、背景
現今,打開電視便是鋪天蓋地的相親類節目,親戚朋友聚餐就會“圍攻”在場的“剩男”“剩女”,張羅著給別人做紅娘。很多年輕人上學時被父母禁止談戀愛,一畢業就被催著趕緊結婚,女的希望嫁給高富帥,男的希望娶到白富美。可是天底下真的會掉這樣的餡餅嗎,不勞而獲,坐享其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素質教育不能僅關心學生的成績排名,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精神發展。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和終身幸福。作為教育者,我們除了傳授課本知識,還要滲透生活知識,培養他們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愛情,是青春期最美麗的風景線,與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中學生愛情教育應該是他們成長中的必修課。
隨著社會的開放,生理發育的提前,中學生戀愛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雖然有部分有識之士采取了開明的態度,但絕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仍然抱有強烈的排斥心理,一旦發現孩子戀愛就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凝重感,盡想著“棒打鴛鴦”,然后將愛情的苗頭掐滅在萌芽期。面對中學生戀愛這樣的棘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如大禹治水一般——不能堵,只能引。那么引水的渠道在哪里,從何處下手,這滔天的洪水要怎么開鑿?
二、尋蹤覓跡,探求戀愛成因
(一)生理原因
由于激素影響,青春期學生的身體內外機能逐漸成熟,學生對性有了朦朧的渴望,但是學校教育并未在性方面作出正確的指導,也未普及性教育,以至學生對性充滿好奇并涉足自己的未知領域。
(二)心理原因
海涅說“一到了青春期,人們便抱有愛與被愛的急切欲望”,正如《少年維特之煩惱》中說的“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期的學生社交面逐漸擴大,在社交過程中,學生渴望與同齡人平等交往、深層次交往,渴望了解異性,容易對異性產生好感。
(三)家庭原因
在父母不和、單親家庭或父母長年不在身邊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內心孤獨缺乏安全感,一旦有溫熱的關愛之源靠近,他們就會全力汲取,將其視為心靈的慰藉,對其備感珍惜,并逐漸形成一種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賴。
(四)環境影響
這里又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是周圍小環境,中學生愛跟風,看到同伴戀愛了,覺得自己若沒有戀愛,顯得太“弱”,很沒面子,于是也隨波逐流地談個戀愛。二是媒體文化影響,網絡雜志里鋪天蓋地的明星戀,談情說愛卿卿我我等電子小說、影視作品充斥著學生的眼球,讓中學生沉溺其中,想入非非。
(五)學習壓力
高中學習強度大,考試壓力大。單調枯燥的學習、成堆的作業和密集考試壓得學生難以喘氣,戀愛就成了學生的避風港。考試受挫、心緒難解時,伴侶就成了彼此的心靈慰藉。
總而言之,中學生戀愛原因種種,那么作為教師,該如何做呢?是單純默許抑或是粗暴干預?這兩者都不是上上之策。中學生戀愛是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需要教師的幫助——青春期心理、生理和道德輔導。
三、順其自然,關注戀愛學生
小萱是我班級里的副班長兼英語課代表,非常乖巧,上進,待人禮貌又溫柔,是我極其信任的學生。有一次,晚飯時間,學生都在食堂用餐,我在離教室約7米外隱約看到有兩個人抱在一起,我頓時大驚,加快腳步走向教室,里面的兩人已經發現我,就迅速分開,女生飛快離開,男生小奇來不及離開,茫然地站在教室與我對視。我當時氣急,瞪著他,大聲呵斥:“你們在做什么!”小奇很尷尬,走過來支支吾吾地請求我:“老師,你批評我吧,能不能不要告訴她家長。”我問:“她是小萱?”小奇點頭,又哀求我:“老師,求你了,不要告訴她家長,都是我的錯,還有,我不會影響學習的,真的。”當時,我的心里像炸開了鍋,我從來沒有想到小萱會做出這樣出格的事,也沒有想到學生竟然公然在教室做出不雅行為。但我看到小奇現在的態度,還是冷靜地答應:“好的,不告訴家長。”
晚自習期間,我在辦公室,這時小萱走進來,滿臉通紅地說:“老師,你還是批評我吧。”“為什么要批評你呢?”小萱吞吞吐吐地說:“因為我和小奇的事。”“你和小奇什么事?”“今天在教室里的事”,小萱很難為情,“老師,我保證以后不會這樣了”。“那你和小奇會分開嗎?”小萱想了想,低著頭,沒有說話。我繼續問:“你想和他在一起多久?”“沒想過。”“你們有沒有討論過一起考哪所大學?”“沒有。”“那要是以后沒上一所大學,會繼續在一起嗎?”“不知道。”“你知道為什么高中時不要談戀愛嗎?”“知道,會影響學習。”“那為什么會影響學習呢?”小萱搖搖頭。“你們都還小,談戀愛只是圖一時新鮮,不曾計劃過未來,是沒有責任心地談戀愛,必然會牽涉你的時間精力,高中如此緊張,學習怎么會不受影響呢。”小萱低著頭,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繼續說:“那這樣吧,我不干涉你們。”聽到這句話,小萱突然抬頭,驚愕地看著我。我朝她點點頭:“是的,我不干涉你和小奇,但是你們可以保證不在教室里、同學面前表現得這么明顯嗎?”小萱感激地點點頭,如釋重負地走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沒有提起這件事,仍然用平常的態度對待小萱和小奇。小萱和小奇也很低調。
兩個月后,我找小萱談話,問她:“你和小奇現在怎么樣了?”“分手了。”這次輪到我驚訝了,“什么時候的事啊?”“一個月之前。”“為什么分手呢?”小萱平和地和我說,“談戀愛后,發現也就這么一回事,而且我還是喜歡學習的,小奇有點貪玩,有時希望兩個人一起探討問題時,他卻總和其他同學講閑話,覺得不太合適,所以就分手了。”“分手后,難過嗎?”“恩,分手后一個星期,特別難過,然后自己逐漸調整心態,覺得每天專注學習也挺有意思的。”我追問:“當時我如果強制把你們拆開,你們會分開嗎?”小萱緩緩地說:“不會,老師,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是當時我聽不進去,我還挺感謝你當時的包容,只有自己親身體驗過了,才知道自己錯了,然后突然覺得成長很多,現在就一門心思投入學習了。”我贊許地拍拍她的肩膀。
中學生談戀愛像小萱和小奇這樣的案例很多,一開始男女之間相互討論問題,談笑風生,嬉戲打鬧,而后就暗生情愫開始談戀愛,談著談著就會發現對方并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完美,于是吵架鬧矛盾最后分手。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愛情,只是青春期男女同學間的欽慕和好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若是強行制止,他們會愈發好奇,愈發沖動。相反,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嘗試下,嘗試多了也就膩了,煩了,自然會不歡而散。
四、以人為本,尋找解決辦法
(一)宜疏不堵,開設戀愛課堂
戀愛教育的空白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一味地逃避或者強行限制中學生觸碰情感問題,只會增加他們身心受損的風險,與其讓學生在錯誤與失敗中摸索成長,不如由戀愛課堂先為他們打一劑強心針,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戀愛,如何調整心態正向面對感情。與其遮遮掩掩,不如正面引導,師生共同揭開愛情這層神秘的面紗能減少學生盲目、迷惘的戀愛。
愛情是熾熱的感情,是內心真、善、美的體現,是個人心中圣潔的情愫。愛情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也需要努力,需要懷著寬容的心態、謙卑的態度和奉獻的精神,中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修煉和不懈練習才能獲得的藝術。戀愛課堂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澄清他們的戀愛價值觀,樹立責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教導學生形成成熟、正向、理性的感情觀及態度。
(二)文學浸潤,熏陶正確戀愛觀
高中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與愛情有關的篇目,像《致橡樹》《雨巷》《孔雀東南方》等。古今中外的愛情文學作品向我們展現了愛情的純真、平等、忠誠和崇高,學生可以在閱讀中體會到真正的愛情是精神和靈魂的契合。只有真摯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才能使愛情散發出持久的魅力。課本中的愛情文學為中學生談論愛情創設了寬松的環境,為激發他們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閱讀經典的愛情著作,可以讓學生遠離無病呻吟的電子小說,從虛無縹緲的浪漫愛情中驚醒,懂得愛情不僅有激情和親密,還有承諾和責任。而要獲得長相廝守的愛情除了男女之間相互理解、支持、包容外,還需要責任、奉獻甚至犧牲。透過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開始一段感情,是否做好了萬全的準備足以應對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阻力,是否有足夠的精力處理學業和情感的矛盾,是否有足夠的自制力克制性沖動,思考規劃自己和伴侶的未來……
(三)關懷備至,呵護敏感心靈
其實,戀愛中的中學生既愉悅又煩惱,既幸福又惆悵,他們有快樂想分享,但又不敢聲張,有委屈想傾訴,但不知道從何處尋求支援。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袖手旁觀,這種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是正處于青春期中學生成長的正常需求,不能粗暴地干涉,教學生把握成長,才是良策。
當發現學生戀愛時,萬不可圍追堵截。青春期叛逆心理強,外部壓力越大,戀愛雙方抱得越緊,就像往水里壓皮球,壓得越深越重它彈力越大。老師、家長對戀愛的學生橫加干涉,他們愈覺得愛情神圣不可侵犯,愈要維護屬于他們的權利。同時也不要急于去處理,太早給學生的行為定性容易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情,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考慮教育幫助的方案,尊重學生的隱私,個別施教,嚴守秘密。給學生定一個奮斗的目標,時刻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多鼓勵少責罵,給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其去思考、去面對、去解決。
五、結語
青春是亮麗的,愛情是美好的,學校應該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給予青春期中學生足夠多的關注,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學校教育要以關注學生的終身幸福為目標,教育學生自尊、自愛,促進學生不斷地成長、成熟,讓他們懂得愛和責任,不要讓“多情”的學生增加無謂的煩惱。以人為本的愛情教育不但可以引導學生自我完善,還能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善待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形成健康、理性的價值觀。青春期朦朧的愛情雖然猶如青澀的蘋果,但是若以理性澆灌,假以時日便會綻放鮮艷的花朵,在不久的將來,收獲成熟的果實。
參考文獻:
[1]馬菁.藏在書包里的玫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2).
[2]劉國永,鐘嵐雨,曹晨,等.教育與青春同在[J].思想·理論·教育,2005(Z2):7-8.
[3]許三珍,李偉豪.順其自然與中學生戀愛[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40).
[4]李艷月.中學生戀愛課堂之我見[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