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宇 馬元麗



【收稿日期】?2019-06-06???【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6BMZ058)
【作者簡介】
楊新宇(1996-),女,安徽淮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理論、雙語教育。*【通訊作者】?馬元麗?(1965-),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
【摘?要】民族高校雙語教育肩負著培養民族地區優秀人才、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時代重任,承擔著維護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穩定、保證國家團結統一的歷史使命,但我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現實困境。當前“一帶一路”倡議為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提供了歷史發展機遇,二者本質上具有價值互促關系。民族高校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構雙語教育價值,明確價值旨歸,始終堅持以國家利益為根本的目標取向、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方法取向、以工具價值為導向的內容取向和以多元和諧為追求的評價取向。
【關鍵詞】?“一帶一路”;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價值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9)06-0067-06
0?引言
民族語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文明智慧。對內而言,它是同一民族內各成員溝通交往的媒介,是增強民族認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對外而言,它是本民族區別于他民族最直接、最顯著的特征。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施雙語教育,既是平等對待各民族成員、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要求,也是增強國家認同、防止民族分裂、構建穩定和諧社會的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西部民族地區由“邊緣”逐漸走向“中央”【1】,隨著各民族跨區、跨境活動日趨頻繁,民族地區文化社會內涵不斷豐富,雙語及雙語教育的價值日益突顯。
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沖擊,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選擇和確立始終是無法回避和需要審慎對待的問題。現代意義上的雙語教育起源于西方,加拿大學者麥凱(W.F.Mackey)和西格恩(M.Siguan)將其解釋為:以兩種語言(其中一種語言往往不是學生的第一語言)為教學媒介,幫助學生學會兩種語言的使用技巧。學術界將雙語教育分為添加性和減縮性兩種類型,前者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兩種語言而非用第二語言代替母語;后者目的在于使學習者隨著第二語言的習得,逐步用第二語言代替母語。從政策上看,我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具有明顯的添加性特征,表現為民族語言學習與漢語學習并重,民族文化傳承與漢文化接納并行,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現實困境。
1?現實困境: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境況
根據雙語教育相關政策法規,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目的在于讓雙語學生習得語言,并了解語言背后廣闊的文化背景,既吸收、繼承本民族文化內容中的精粹,又能接納、汲取漢文化中的精神養分,通過文化自覺,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認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中避免自我民族文化價值的迷失和消解【2】。作為一種多元文化教育活動,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價值實現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1?頂層設計與地方現實的相悖
雙語教育的頂層設計是將意識形態著眼于宏觀層面,考慮雙語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不同群體的價值觀之間的博弈【3】。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雙語教育頂層設計所傳達的雙語教育價值理念逐漸服務于增強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培養現代化國家公民這一總體目標【4】。當前,盡管各類民族高校已開設雙語課程,但總體上實施雙語教學的課程占總課程比重較低,且多屬人文、社科類課程,理工科類課程少且質量不高。此外,部分學校雙語課程的設置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處理好民族語言與通用語言的關系,使得有些民族學生相較于學習本民族語言,更愿意學習漢語甚至是英語,以便日后可以離開家鄉,在東部地區尋求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而民族地區發展需要培養一批熟知本地區文化環境、面向民族地區生活、熱愛民族文化與社會、服務于本地區各項事業發展的現代化科技人才。
1.2?現代教育趨勢與傳統教育要求的脫離
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將社會各方面卷入現代化浪潮之中,學校教育是現代化的產物,其所開展的教育實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現代性的烙印。現代性的特征之一是普遍主義和同化,并不強調包容和多元性,這使得民族高校中以傳統性為標志的民族語言顯得與現代社會有些格格不入,傳統性在雙語教育中趨于式微,雙語教育目標也難以達到麥凱與西格恩提出的“對兩種語言同種程度和平衡的掌握”。誠然,一定時期內的教育總目的具有相對穩定性,教育實踐的具體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的要求。在全球化和現代化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雙語教育實踐的培養目標需要強調對現代知識、主流文化與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以保證各少數民族后裔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但雙語教育的初衷是避免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在現代化進程中流失,傳播民族語言的自身魅力與文化含蘊。當前民族高校雙語教育中所出現的“漢外兼通”取代“民漢兼通”的趨勢,使民族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失位”,文化基因的傳承在未來可能的民族精英群體中出現斷層,學校培養出的是身在文化之中的“文化邊緣人”【5】。
1.3?評價單一性與文化多元性的沖突
單一性與多元性的沖突,在雙語教育中具體表現為教育評價方式的單一性與學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教育評價是一種有關價值的判斷,當前雙語教育評價仍堅持成績為導向、結果為重點,評價方式略顯單一。民族高校中的學生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個體,文化背景是“對個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影響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環境”,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的任何類型和層次的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存在和進行的【6】。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是在多重文化背景下開展的,其中第一重文化背景是各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第二重文化背景是除本民族外的其他少數民族文化背景構成的多民族文化背景;第三重文化背景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大文化背景系統。教學評價作為一種主體性活動,應隨主體文化背景差異而有所不同,單一僵化的評價體系顯然無法適應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群體的需求。
2?價值互促:“一帶一路”與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關系
2.1?“一帶一路”倡議: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時代背景
“一帶一路”倡議是國家為進一步支持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提出的重大決策,力圖通過建設一個開放包容、多重交融的空間結構,搭建起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治和經濟以及文化聯系。對外而言,它是鏈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對內而言,它是推動中國現代化,尤其是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的有力依托。首先,從地理空間上來看,“一帶一路”覆蓋了我國大多數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在某種程度上將傳統觀念意義中的西部邊疆地區較封閉省份拉回到中國與世界交流對話的舞臺中心;其次,從歷史空間上來看,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既體現了我國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歷史復興,也表現出中華民族亙古不變、包容開放的歷史“基因”;再次,從文化空間上來看,“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以平等、開放、包容、互助、和諧為主題的文化意蘊,構建了一個多元文化交往交融的共同體,為不同民族、國家進行“長鏈合作”與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平臺。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與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在價值意義上存在高度互動,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既肩負著促進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培養面向世界的雙語人才的重任,又承擔著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維護各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歷史使命【7】。
2.2?“一帶一路”倡議與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價值互動
1)“一帶一路”要求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尋找新定位。依據系統論的觀點,作為社會子系統的教育必然隨社會總系統的變化而變化,并做出相應反饋,以保證系統內部穩定性及其與外部環境的協調一致。“一帶一路”的提出意味著西部地區教育環境的改變,意味著雙語教育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背景,也意味著其所面臨的新挑戰,這些都要求雙語教育重構價值定位。
20世紀末的“西部大開發”為的是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異,讓西部“靠近”東部,當前的“一帶一路”倡議則是為西部地區提供國際化發展平臺,讓西部走向世界。“一帶一路”建設勢必會帶來國家、民族跨境合作與交流的增強,對掌握科技商務知識、熟悉地方民族文化、具備國際視野的雙語人才的迫切需求會進一步凸顯,這意味著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目標要從單純使學習者掌握基本文化知識和雙語能力向培育國際化人才轉變。發揮著“智庫”作用的民族地區高校可以利用“一帶一路”提供的便利平臺,就如何更好地推進雙語教育建設、增進與沿線國家的經驗交流,獲得有益借鑒與啟發。從語言資源觀的角度看,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為各地各民族間實現交往互通掃清了語言交流上的障礙,某種程度上使得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在學習資源上獲得了相對平等的權利,這不僅有利于縮小地區間教育發展差距、實現教育公平,還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2)民族高校雙語教育須回應“一帶一路”發展新要求。作為“一帶一路”橋梁的文化之柱,高等教育需努力提供智力支持,貢獻寶貴智慧【8】,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應通過拓展自身內涵來關照“一帶一路”建設,進而擺脫價值實現困境。(1)重構教育目標。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價值意義與“一帶一路”的建設目標存在共通之處,因而需根據宏觀戰略愿景重構雙語教育目標體系,有針對性地培養地區和國家發展所需人才;(2)廣納授業對象。“一帶一路”作為溝通東亞、中亞乃至歐洲的“文化橋梁”,始終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歡迎各地各民族友人的來訪,這意味著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對象將由國內少數民族地區學習者擴大為跨境民族漢語學習者;(3)綜合教授內容。在充斥著多元文化的課堂環境中,雙語教育的內容要格外顯示出各個民族、國家間文化的對話,教材的選編應當“民族化”“本土化”,編寫符合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族雜居地區地域文化特征的教材,切勿“一刀切”與互相攀比【9】;(4)更新教育方法。“一帶一路”建設必將加快信息化和現代化在民族地區的滲透,翻轉課堂、慕課、校企合作等混合式學習模式可為雙語學習者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民族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為雙語教學搭建資源平臺,幫助雙語學習者解決在課程理解、資源獲取、技能運用等方面的困難;(5)建立評估模式。當前我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尚未建立系統的評估模式,這一方面與民族地區高校雙語教育體系尚不完善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該領域的研究尚未深入有關。對此,加拿大研究生學術性雙語教育的評估模式(見圖1)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啟發。加拿大的雙語教育一直以“浸入式”著稱,其評估模式經歷了從考察教育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到采用“基于交際能力的維持型雙語教育評估”的發展歷程,實質上體現出從評價語言和學科內容向評價學生產出性機能的轉變,后者既能夠保證學生雙語能力的習得,又能夠兼顧高校服務社會的價值理念【10】。民族高校要培養民漢兼通的雙語人才,其人才培養目標、雙語教育模式與加拿大雙語教育有一定相似之處,因此,我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評估可嘗試從民/漢語言研究能力、交互語境下專業知識能力、雙語輸出實踐技能、跨文化理解能力4個指標進行設計。
圖1?加拿大研究生學術性雙語教育評估模式
3?價值重構:“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地區高校雙語教育的旨歸
馬克思將“價值”的產生歸結于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即價值產生于價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11】。價值取向則是主體在活動中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價值選擇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傾向性,表達了價值主體對價值客體的一種應然態度,蘊含著價值主體所要達到的某種目的。價值取向往往是隱蔽的、不易察覺的,而目的通常是顯性的,因此可以通過考察目的來解讀蘊藏其后的價值取向。雙語教育目的有其自身結構,具體如圖2所示。
圖2?雙語教育目標結構
根據雙語教育目標結構,可看出雙語教育的3個基本屬性:教育性、社會性和文化多元性。教育性通過學業目標體現出來,雙語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始終以育人為第一要義,培養合格的雙語人才;社會性通過社會目標體現出來,社會性是教育的基本屬性,教育的間接功能就是促進人的“社會化”,雙語教育所培養的雙語人才最終都以服務社會、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旨歸;文化多元性則通過語言目標體現,語言的習得過程本身就是文化傳遞與傳播的過程,雙語學習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此外,要結合民族高校自身雙重屬性,即“一方面具有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具備普通高等教育的水準”【12】。綜上,民族高校雙語教育蘊含4個屬性:民族性、教育性、社會性和多元性。
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所具有的變革性、傳承性、開放性、共贏性和長期性5個屬性與雙語教育的4個屬性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對接關系(見表1),分別指向政治、社會、經濟、文化4個層面,再以教育4個基本要素為線索,將“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價值取向重新構建并串聯起來。
3.1?以國家利益為根本的目標取向
教育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的影響,亦能通過自身的獨立性反作用于社會,表現出強大的社會功能。在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實施民漢雙語教育是保持政局穩定、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認同的有效手段之一。國家利益取向體現在以國家、社會發展利益為中心,滿足本國政治、經濟、文化戰略發展需要。有需要才會有意義,有意義才會有價值。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價值應建立在民族、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為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發展和雙語人才的培養開拓了新的價值空間,一方面,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應在堅持高等教育固有使命的前提下,調整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以雙語教育的發展帶動學科質量的普遍提高,進而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培養急需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為少數民族成員提供平等參與就業的機會,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使各民族在現代化與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共同繁榮、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和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因所處教育階段的特殊性和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必須要警惕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識形態上的偏差,如建立在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基礎上的“語言融合主義”和“語言民族主義”傾向【13】。在向國際世界打開邊疆門戶的同時,不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穩定、分裂國家的反動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向民族地區滲透。民族高校雙語教育不論是在教育目標上還是教育過程中都要融入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觀念,著力培養民族高校學生(不論是少數民族學生還是漢族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增強鑒別和抵御分裂思想的自覺性與意志力,堅決捍衛國家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
3.2?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方法取向
以國家利益為根本的目標取向為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從戰略高度上指明了價值取向,但讓教育落地生根的是對人的關注。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是人,教育的本質是一項發現、挖掘、提升人的價值的富有生成性意義的活動,因此,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是教育對人的終極意義關懷,關注人的主體性是教育理應的價值追求【14】。雙語教育在形式上雖不同于一般教育,但仍要遵循普適性的教育規律、教育原則和教育理念,“雙語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學基礎和理據是為了追求一種人文價值觀念的關懷【15】,雙語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應堅持發揮人在雙語學習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承性和開放性屬性要求雙語教育發揮教育性功能,切忌無視教育中的“人”。
民族高校雙語教育在辦學與管理上必須堅持師生本位,以“人本主義”思想關照教育的主體間性,這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應有之義。與其他教育階段學生相比,高校學生思維更顯活躍、行動更具創造力、個性發展需求更為強烈。因而,要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為中心規劃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發展目標、培養方案與管理模式,根據學生的基礎適當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此外,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方法取向還應關注民族高校雙語教師的處境和需求,為其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提供專業發展引導,以解決其教學研究薄弱、工作壓力大的困擾【16】。總之,民族高校要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喚起雙語學習者和教授者的價值欲望、引導其價值興趣、培養其價值情感、強化其價值意志,實現雙語教與學價值的意義生成。
3.3?以工具價值為導向的內容取向
工具價值是指物品或觀念自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作用,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效益性。一方面,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表現在國家為了提升綜合國力,將其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表現在個體的教育需要是經濟利益需要的直接表現形式;另一方面,語言本身的工具性不言而喻。作為人類重要的交際媒介,工具性是語言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因此,單單從這兩個方面來說,雙語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傾向已不容忽視。
工具取向是作為人本取向的對立面而出現的,盡管對功利性教育的排斥和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追求已成為20世紀以來教育界的“流行”,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換句話說,即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實用性價值,面向社會的實際需要培養有實用性的人才,這種實用性依托的就是教育所傳遞的有關語言文字、科學知識、技能方法等工具性導向的內容。20、21世紀之交,胡書津教授曾提出:“各民族高校民族語言專業要堅持以社會現代化需求為導向,以民族語言為依托,以民漢雙語為龍頭,發展現代應用科學和新興交叉科學,構建‘語言(民漢)+專業+現代技能的疊加式教學體系,培養民漢雙語兼通且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17】可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的工具性取向是雙語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要保證。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契機,也為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提出了培養更多實用性人才的要求,但“文化邊緣人”的出現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民族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現問題。因此,在雙語教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傳承和保護民族語言文化,又要加強對“地方性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要掌握當地文化生態和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知識和技能,從而為民族高校畢業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8】。
3.4?以多元和諧為追求的評價取向
長期以來,各民族在勞動創造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這些文化體系既是維系各民族團結、發展的精神血脈,又是構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正在成為人類的常規生活經驗,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尊重文化多樣性已然成為民族地區教育實踐與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同時也是民族地區培養跨文化人才的現實要求。
文化是天然的價值承載,各種文化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一系列價值沖突、價值懷疑、價值否定和價值再認等價值澄清過程。文化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任何文化都有其相對性和存在的價值,衡量文化不存在普遍適用的評判標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觀。”【19】邊疆地區民族眾多、社會環境復雜,?“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流動現象愈加“常態化”,頻繁開展的跨境實踐使得邊疆地區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中間地帶”,“文化邊疆”的概念正在消解傳統的實體邊疆概念【20】。這種“文化邊疆”就是在試圖構建一個包含多元文化的場域,在這個文化場域中,不同的民族都能得到平等的文化權利,每一種文化都能獲得平等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民族高校是多元文化交織的教育場域,雙語教育評價標準應是多維度、立體化和層次性的,僅以民漢兼通為目標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還應重視民族與國家雙文化認同、學業成就和個體思維品格發展等維度。總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評價應堅持多元和諧的價值取向,承認文化差異性、包容文化多樣性,在多元中求發展、在多樣中求共識,通過文化對話跨越異質文化間藩籬,通過文化互鑒謀求自身文化的繁榮發展。
4?結束語
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雙語教育始終發揮著維護民族團結、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工程。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既為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注入了新鮮活力,也可能帶來多元文化下的價值混亂與迷失。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應堅持的價值取向為:統一論價值取向,即國家利益與以人為本相結合;均衡論價值取向,即工具理性與多元文化的價值理性相統一。唯有如此,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才能沖破教育價值的現實困境,充分利用多語言多文化的地緣優勢,厚植中華文化的“百花園”,塑造并儲備一批優秀雙語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文化支撐和智慧源泉。
參考文獻
【1】?蔡武.堅持文化先行?建設“一帶一路”【J】.求是,2014(9):44-46.
【2】?韓云潔.多元文化視野下民族地區高校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J】.教師教育學報,2018,5(2):83-88.
【3】?錢民輝.略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36-143.
【4】?張陽陽.雙語教育實施的困境與可能:基于“意識三態觀”框架的討論【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1):12-20.
【5】?海路,滕星.文化差異與民族地區校本課程開發——一種教育人類學的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9(2):1-7.
【6】?金志遠.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課程知識觀【J】.貴州民族研究,2007(2):131-139.
【7】?張蕾,田海洋.對進一步推進新疆雙語教育幾個重要問題的再思考【J】.教學研究,2015,38(5):25-28+100.
【8】?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5-03-13(11).
【9】?萬明鋼.論民族教育研究中的雙語問題【J】.教育研究,1997(6):77-80.
【10】?趙碩.加拿大研究生雙語教育發展與評估模式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5(3):28-31+37.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12】?夏仕武.論民族高校辦學績效評價【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6):31-35.
【13】?滕星,海路.語言規劃與雙語教育【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3):32-36+4.
【14】?郝文武.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6.
【15】?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58.
【16】?楊德明.新疆高校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專業行為調查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8(5):101-105.
【17】?胡書津,澤登孝.構建面向新世紀的民族高校雙語教育體系【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49-51.
【18】?滕星,海路.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13(2):67-72.
【19】?S·南達.文化人類學【M】.劉燕鳴,等譯.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2.
【20】?喬綱.“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邊疆”【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6(5):120-124.
【責任編輯?馬曉寧】
The?value?reconstruction?of?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Belt?and?Road"
YANG?Xin-yu,?MA?Yuan-li
(School?of?Ethnic?and?National?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Abstract
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universities?shoulders?the?important?task?of?cultivating?outstanding?talents?in?ethnic?areas?and?improving?the?quality?of?education?in?ethnic?areas.It?bears?the?historical?mission?of?safeguarding?economic?and?social?stability?in?ethnic?areas?and?ensuring?the?unity?of?the?nation.However,there?are?many?practical?dilemmas?in?the?practice?of?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universities?in?China.The?current?"Belt?and?Road?Initiative"?Initiative?provides?a?historical?development?opportunity?for?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universities,and?there?is?a?value-forward?relationship?between?them?in?essence.National?universities?should?reconstruct?the?value?of?bilingual?education?in?the?new?era,clarify?the?intent?of?value,and?constantly?adhere?to?the?value?orientation?of?national?interests,people-oriented,tool?value,and?multiple?harmony.
Keywords
the?Belt?and?Road?Initiative;national?universities;bilingual?education;value?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