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平
【關鍵詞】 品德教育;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32—01
“老師,我喜歡您,您像媽媽!”這是一個孩子對老師的評價。簡單平常的表達,卻蘊含著教育的真諦。學生一旦在潛意識中覺得你是對的、舒服的、愜意的、親切的,他們的內心對你就是不設防的,心的大門就會向你完全敞開:什么話都對你說,什么秘密都告訴你。那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對老師不設防呢?筆者認為,應通過改善師生關系,在“快”和“慢”的調控中,“多”和“少”的取舍中,“實”和“虛”的結合中,去打造一片生機盎然的德育新時空。
一、“快”和“慢”
所謂“快”,是指品性教育決不能滯后。什么都可以慢,但唯獨德性的養成要放在首位,因為諸如興趣、情感、意志、動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更像“看不見的手”,左右著成功的層次和人生的境界。勇氣、責任、合作、愛心等方面的教育決不能滯后。好的教育就是在學生還懵懂之際就播下這些種子。比如,學會孝敬父母,能夠理解到自己所有的一切不是應該具有的,而是父母無私饋贈后的結果;學會感恩社會、他人和大自然;學會忍讓、學會克制、學會冷靜;懂得“寬與恕、利他與責任、團結與勇氣”的意義;學會和別的學生分享好東西、快樂和成功,不以自我為中心……
所謂“慢”,就是不要急于下結論,不要急于做判斷,不要急于“貼標簽”。當你奢望“德性養成”這樣的事情也能以加速度解決時,速成也就變成了速朽。慢下來,在處理諸如吵架、說臟話、“早戀”等問題上慢下來。如此,才能讓“好的習慣和理念”在學生們的血脈深處積淀、浸潤和滋養。比如,一個學生總是與寂寞、孤獨“為伴”,和周圍的學生不說話,有很強的防范心理,別人一旦靠近她,她就像刺猬一樣豎起尖銳的毛刺,之后,長時間地呆坐著不動。此時此刻,你會想用“暴風驟雨”式的方式解決問題嗎?而當教師慢下來時,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柔和的、溫潤的方式去處理學生的事情時,所謂的德性的好種子會不會在學生們心靈深處生根發芽呢?當教師慢下來時,是不是會找到真正進入學生們內心的路徑呢?答案顯然肯定的。
二、“多”和“少”
時下,我們發現,很多家長為學生報了各種補習班,認為多補課就是對未來生活的負責,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教育理念上的一種短視,一種理論上的偏頗。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名目繁多的“補課班”,并沒有給他們帶來額外的好處。那么,如何在“多”和“少”的取舍中,真正讓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呢?
1. 少一些機械、重復和呆板的活動,多一些新穎、多元和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比如,純理論灌輸少一些,情境誘導多一些;技能技法的訓練少一些,情感熏陶的活動多一些;“像不像”的模仿少一些,“好不好”的創新多一些。
2. 少一些“成人化”的機械安排,多一些“兒童化”的自主自悟。例如,喜歡讀書,大人就不能粗暴干涉;喜歡做實驗,就應該給予支持與幫助;喜歡寫詩,教師就不能一棍子把這樣的念頭“打死”。
3. 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個性多元。千萬不要一味地模仿、抄襲和雷同,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而開出恰到好處的“發展處方”,要讓學生做最棒的自己。
三、“實”和“虛”
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多一些“實實在在”,比如實實在在的課堂實踐,實實在在的品性提高,實實在在的身體鍛煉。然而,除了在這樣的“實”中忙碌之外,還可以干些什么?比如,去放風箏,去上網沖浪,去和野地上的螞蟻“交朋友”、去聽音樂……這樣的“虛活動”看似無所作為,但卻蕩漾著靈性的生命漣漪。作為教師,不能橫加干涉學生的“虛活動”,而應適度地允許學生在“虛”的方面自主選擇和多元規劃。或許,恰恰是在“務虛”中,不知不覺就激發了潛蓄在天性中的良善力量,讓美好的人性在不知不覺中伸枝展葉。其實,學生們的生活中不應該僅僅是“耀武揚威”的作業,還應該有一些“虛活動”,無關理想、無關義務、無關責任,但卻與生命的內在成長息息相關,和品性的滋養在更深處“藕斷絲連”。這樣的零散的、時時溢出了學習邊界的活動,這樣的“虛實”結合,顯得柔軟、溫潤、靈活。事實上,當教師、家長和學生們在一些“虛活動”中“共成長”時,學生們就會不斷地打開自己,鍛造自己,提升自己。
當然,教師也要注意這些“虛活動”的限度,比如和小動物作伴,一定不能讓學生沉迷在純粹的娛樂之中而虐待小動物,而是在和小動物做朋友的同時,愛惜小動物,珍愛大自然。面對“實”和“虛”,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喚醒和啟發。期間,應該確認什么、警惕什么、肯定什么、避免什么,應引起教師高度的敏感和警覺。抑制“實”,使其不至于太硬、太大,同時小心翼翼地保護“虛”,使其不至于太軟、太小。如此,才能讓“虛實”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中應有的風景。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