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信
【關鍵詞】 語文課堂;語言文字;情景;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53—01
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和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言文字更是如此。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和重點,培養這種能力則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師只有精準把握語言文字及其內涵,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把切入點放到語言文字上,才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興趣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產生讀、解、抄、背的主動意愿。在學習古詩詞時,大部分教師可能認為記憶是第一個學習過程,然后再去理解。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通過描述詩人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懂得作者在何情何景之下有感而發的,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加強記憶。歷史上偉大的詩人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特點,精心解讀,很容易喜歡上他們,并對他們產生興趣,而真正了解他們后,背誦理解運用其作品就變得容易多了。杜甫的《春望》,許多人耳熟能詳,“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本來是悅目的,現在卻勾人落淚;鳥鳴本來是悅耳的,現在卻使人驚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此時的花和鳥已成為作者情感流程的觸媒,是其此情此景的客觀對應物,它們已完全被作者傷感、悲戚的心理所浸染,因而它們要比在現實生活中負擔更多的心理內涵。
二、說文解字,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漢語和漢字產生、發展的過程深受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語言文字的獨特體系,其歷史源遠流長,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采取更多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挖掘漢字的內涵意蘊,讓漢字之美呈現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臺上。成語是漢語中部分定型的詞匯特有的存在形式,它簡潔凝練,內涵豐盈,許多成語里都蘊藏著大量的學問,若不認真探究,對其理解就只能浮在字面上。比如“爛醉如泥”,幾乎人人都知道它說的是“喝大了,像一攤泥一樣扶不起來”,可又有幾人了解此泥非彼泥?其實,“爛醉如泥”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下·周澤》,指酩酊大醉的樣子,癱倒在地扶不起來。泥并非指泥土,而是指一種長在南海中的蟲類。這種蟲沒有骨頭,一上岸就會“失水而醉”,因此就有了“爛醉如泥”的說法。還有漢字的構造,稍有涉獵,便會覺得其樂無窮。
三、創新方法,拓寬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路徑
教師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職業,尤其是在當前網絡時代,學生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可以接觸到的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師不能在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激起學生的興趣就是空談。如何教會學生在諸多信息中去蕪存精已是這個時代教師的一大任務;另一方面,迅速發展的各種技術如果能運用到教學過程之中,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學質量。目前,許多媒體為了提升群眾對于語言文字的興趣,推出了大量廣受關注和好評的欄目與節目,其中不乏先進的理念和表現手段,這都可以運用到教學之中。還有一些影視作品中用現代技術對傳統的東西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圖文并茂,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互聯網時代,學生的知識源已不僅僅是教師了,教師的權威面臨著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接受,學會創新,故步自封只能拉遠與學生的距離,讓教學質量一落千丈。
四、集腋成裘,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呂叔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益于課外閱讀。”葉圣陶先生也強調“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實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讀不可。”因此,教師不僅自己要多讀,還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在閱讀中獲取豐富的知識。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過程中做好筆記,不僅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運用。
新的時代賦予了教師尤其是從事語言教育的教師新的職責,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對語言文字背后的傳統文化保持興趣是我們的任務,我們要深刻理解自己的使命,并且樂在其中,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思路,從課堂開始,真正讓學生認識語文,運用語文,回歸語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