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8)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西部地區多個省份經濟結構轉型的一個重要問題,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經濟全面發展,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
目前,國外學者大多通過企業角度來證明環境規制對產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如Levinson、Taylor(2008)認為環境規制會對企業績效和產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Lanoieetal(2008)以加拿大魁北克地區17個制造行業為樣本,實證研究環境規制對產業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在較長時段內能促進產業生產率的提升,但短期內環境規制對產業生產率影響為負;Backeretal(2013)認為環境規制的作用效果會因企業的規模和所在行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Peuckert(2014)認為長期來看環境規制會引致技術創新從而對企業的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效應,使受到規制的企業能夠提升自身資源配置水平和技術進步能力。
國內學者通過多角度證明環境規制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一定的效應。
高爽、魏也華(2012)環境規制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以江蘇省無錫市為例,環境規制通過影響企業準入和提高技術效率,抵消了由于環境規制強度提升產生的生產成本從而造成的消極效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率提高;徐常萍、吳敏潔(2012)環境規制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增加環境規制強度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周靈(2015)有效的環境規制工具可以促進傳統產業向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轉型升級;胡建輝(2016)認為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它也會影響市場型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是很多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波特假設以及諸多相關研究都證實環境規制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其中間接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路徑才能完成,即環境規制先對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因素產生影響繼而引起產業結構升級。
政府通過制定環境規制政策倡導環保活動的同時也影響了企業創新資源的分配,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政府制定并頒布實施的一系列環境規制政策在企業資源配置方面明確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向和創新目標。政府的環境規制政策成為企業調整日常生產活動的指示器。在衡量違法成本以及自身的企業利潤率情況下,企業會使生產活動過程符合法規政策要求,達到相關環境規制標準,降低違法成本。
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消除由于生態環境惡劣而引起的負外部性效應,然而這種干預過程會引起經濟波動,金融發展是可以抑制這種經濟波動的緩沖器和調節器。在資本市場中通過金融發展可以更好地完善產業體系和行業發展層次,也可以協調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差異,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
環境規制的實施對外商直接投資既有正向效應也有負向效應。首先,嚴格的環境規制政策通過增加外資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外商增加直接投資;其次,環境規制的實施導致外資企業的技術標準比東道國企業環保技術標準更具優勢,進而可以間接增加外商直接投資;最后,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均要求給外資企業帶來創新補償效應。
環境規制主要通過成本效應、結構效應和創新效應對對外貿易產生影響。一是從改變商品結構來影響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影響進出口產品需求量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二是通過對外貿易進入本國市場的價格低、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對本國企業產品提出要求,通過營造這種競爭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為驗證以上傳導路徑的作用,本文采用面板分析考察環境規制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西部地區12個省份相關數據研究環境規制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期間為2002—2017年。
變量說明:
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IND):本文產業結構升級采用各省市自治區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來衡量和解釋。
解釋變量環境規制(ER):數據可獲得性問題,本文環境規制用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與工業增加值之比來解釋衡量。
中介變量技術創新(TI):本文采用新產品銷售收入與銷售總收入之比來衡量解釋。
中介變量金融發展(FD):本文采用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余額之和與GDP之比來衡量解釋。
中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FDI):本文采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與GDP之比來衡量解釋。
中介變量對外貿易(OT):本文采用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來衡量解釋。
本章所有變量數據都取了對數處理以此來消除異方差和多重共線性。

表1 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 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
對上述面板數據變量逐一檢驗單位根,當選擇一階差分時,變量全部顯著,故強烈拒絕面板包含單位根的原假設,認為面板數據一階差分為平穩過程。對模型進行個體效應的F檢驗和BP檢驗,結果提示為不存在個體效應,需要使用混合面板回歸。混合效應模型實證結果如下。

表3 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模型估計
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條件下,環境規制(ER)對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IND)沒有直接性地顯著性作用;環境規制(ER)對技術創新(TI)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環境規制(ER)對金融發展(FD)具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環境規制(ER)對外商直接投資(FDI)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環境規制(ER)對對外貿易(OT)沒有顯著的作用。
控制變量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對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IND)、中介變量技術創新(TI)、金融發展(FD)、外商直接投資(FDI)、對外貿易(OT)都有很顯著作用,其中對產業結構升級(IND)、金融發展(FD)的作用是負向的,對其他變量是正向的。顯著的負向作用可能是因為地方政府為追求經濟在量上的增長,實際的產業發展政策和金融工具、金融產品政策雖然可以短期內獲得成效,但是沒有長期持續性的發展優勢。
通過以上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以及中介變量的效應實證分析,控制變量不變,再次實證分析各個以上中介變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表4 中介變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模型估計結構
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條件下,技術創新(TI)對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IND)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金融發展(FD)對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IND)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對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IND)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外貿易(OT)對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IND)沒有顯著性影響。
綜上所述,西部地區較東部地區而言,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沒有顯著的正向激勵作用,環境規制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抑制作用間接抑制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西部地區環境規制對金融發展具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金融發展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而環境規制是通過金融發展這一路徑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環境規制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而西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產業結構升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環境規制對中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的抑制作用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并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環境規制通過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總體不顯著。
在合理提高環境規制標準的同時廣泛應用市場型環境規制工具。在強化環境規制目標管理的同時,利用排污費用、排污稅、許可交易等手段激勵企業重視環境技術創新,從而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達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政府及環境規制機構應制定完善全面的環境規制制度,加強環境規制監督,增加處罰力度,增加企業的違法成本,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進而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意識,擴展企業生產的生存空間,從而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鼓勵企業通過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來融資,緩沖并降低規制造成的企業成本增加風險。有利于鼓勵企業通過綠色項目融資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完善環境規制政策,創造產業競爭環境,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良性互動。健全環境、產業、金融等相關政策的引導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優化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力發展布局,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