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姝欣 謝 易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江蘇 蘇州 215600)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對校園貸問題提出整改,原因是校園貸引出了自殺、失蹤、賣腎、裸條、賣淫等一系列大學生為主題的社會問題。
區別于傳統網貸,校園網貸的受眾是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不法分子便利用這一點進行放貸,大部分校園貸首先會收取20%的保證金,使大學生實際到手的錢大大縮水,加上各類例如砍頭費、手續費、服務費的費用,導致校園網貸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利貸”。除此之外,最終校園網貸保證金普遍出現變更,是由于高限額、高利率、短周期等嚴苛的條件,取而代之的是滯納費、延期費、逾期費等諸多費用,貸款人深陷其中。
本文以張家港市某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達95.33%。其中男女比例分別為45.67%和54.33%。經實地訪談調研與發放問卷,針對張家港市某高校大學生消費現狀及消費心理進行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可知,現當代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從1 000元以下到2 000元以上不等,其中最為集中的是每月1 000~1 500元,占比人數過半,達到了66%。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是受訪者每月收入的主要構成,占比88%。這就意味著目前大學生普遍無法實現經濟獨立,沒有獨立的借款還款能力。在同等生活成本下,有52%的大學生每月支出大于收入,收支基本平衡的占35.67%,收入大于支出的僅占12.33%。問到是否有記賬的習慣時,50.67%的受訪者表示會斷斷續續的記錄,難以堅持下來,從未記過賬的占比16.33%,只有22.67%對日常較大支出都有記錄。高校大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普遍出現入不敷出情況。同時,作為剛成年缺乏社會經歷的群體,更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類不健康的消費心理驅動下,更易被外界集體消費意識綁架,出現盲目從眾心理。
針對個人消費觀念的問卷調查發現,如圖1數據顯示,只有少部分受訪者會在消費前做好計劃,除日常生活開銷外,受訪者的消費主要為電子產品與服飾美容,占比過半,達到63.33%,其次為旅游娛樂和網絡游戲,學習開支卻是所有選項中最少的,僅占25%。受訪者重娛樂支出輕學習支出的行為充分顯現了當代大學生注重物質消費,忽略精神消費的現狀。

圖1 大學生消費產品
在消費過程中,55.67%的受訪者更注重產品的品牌與美觀性。分析影響其消費的因素,選擇品牌效應與導購介紹居多,受訪者多數追求時尚,消費品牌化而忽略實用性、性價比。當代大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極易形成錯誤的觀念,即穿名牌、用奢侈品就可以受到尊敬,互相攀比的消費行為導致“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想法不絕如縷(見圖2)。

圖2 影響大學生的消費因素
在張家港某高校的受訪大學生中,有64.33%表示曾經有過網絡借貸消費的經歷。沒有計劃的消費,導致每月過半數的大學生入不敷出,缺少穩定的收入來源,又想滿足日常物質需求,大部分受訪者選擇了超前消費,網貸消費成了超前消費最好的方式。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現在大學生的網貸資金主要用于服裝美容與電子產品,用于日常生活的僅占20.73%。對于還貸的方式,如圖3所示近半數的消費者選擇繼續借款以還貸,用未來的錢滿足現在的需求,而沒有穩定收入的大學生,無法申請正規信用卡,于是無需擔保、手續簡單的校園貸受到了青睞。

圖3 大學生還貸方式
所謂價值觀就是判斷價值的能力。“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是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前提,當代大學生應遵守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形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觀念。
高校作為高素質人群培養地,應將正確的消費觀以及網貸常識融入課堂。同時,良好的校園文化熏陶,有利于塑造高尚的品質,進而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高校應把重心放在精神文化的建設上,在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強。高校可通過廣播、校園報、講座、新媒體以及學生會等形式,宣傳健康的消費觀,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同時,一旦發現不良校園信貸平臺和侵犯學生相關利益的事件,高校應及時上報有關部門,避免一系列惡性事件的發生。
作為社會,在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應正確引導大學生養成“誠信為本”的觀念,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大學生征信體系,增加大學生違約成本,從側面抑制不健康消費心理的出現,增強大學生誠信意識,減少非法網貸帶來的危害。
校園網貸的亂象下,折射出當今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諸多問題:不健康的消費心理、錯誤的消費觀念、學校家長的教育缺失以及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這些問題的一一暴露,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從根源抵制非法校園網貸,從監管上加強力度,還大學生一個積極向上、健康穩定的生活和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