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曉 理
三個重點督辦建議辦理效果如何,領銜代表最有發言權。9月29日的省人大代表建議重點辦理情況通報會上,重點督辦建議領銜代表在肯定建議辦理落實初獲成效的同時,繼續為完善建議落實獻計獻策。
“代表們所提建議很有戰略眼光,都提到點子上,在督辦過程中還全程跟進。我承諾,代表的建議內容和督辦過程中所提的意見,我們會一直跟蹤下去,不會因為今年被列為重點督辦建議,就熱乎一陣子,明年就冷下去了。明年我們落實辦理建議的熱度不減還增,會繼續更用心、用力落實辦理好建議。” 省人大代表們的精彩發言,讓到會的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連連稱是并作出繼續辦好重點督辦建議的承諾。
張大林代表是《關于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環境的建議》的領銜代表之一。他表示,在建議落實辦理過程中,省發改委、人力資源廳多次和他交流溝通,及時向他通報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及其實施情況,在辦理過程中各個步驟都抓得很好。“借此機會補充三點意見:有關部門應每年出臺港澳臺青年在粵創新創業情況的評估報告,類似藍皮書一樣,讓大家對大灣區內青創孵化基地的總體發展情況有較為全面清晰認識。還要為分布在大灣區各地的孵化基地制作一個類似百度地圖的導航指南,定期更新每一創業孵化基地的最新發展情況介紹,在內地,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推送,在港澳,用臉譜和推特等當地青年較常使用的新媒體推送,提高大家對“1+12+N”即大灣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規劃布局的認識,強化宣傳引導效果。有關部門每年組織一次粵港澳大灣區青創孵化基地的總結推廣大會,由全省相關地市和香港、澳門的相關單位主辦,重點面向青少年,內容包括孵化基地的發展經驗、產業孵化的經驗分享、孵化基地如何讓青年人快速進入和成功創業等。”張大林說。
“我今年提出的建議也被融入到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環境建議中,有關部門組織的多次調研我都參加了,我對建議的辦理情況總體比較滿意。”“在政府的匯報材料中,我關注到目前已初具規模的可面向港澳青年提供服務的創新創業基地達50多個,已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但還很不夠。我在調研中發現,50多個基地相互之間缺乏互動,不能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我曾到珠海橫琴島一個創業基地調研,發現有一家研發無人駕駛潛艇的企業已經初步創業成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也了解到在東莞創業基地也有一家企業在做這方面的嘗試,但由于對國家這方面的政策動向不太了解,目前仍未順利起步。如果有關部門為這50多個創業基地搭建了一個信息交流順暢的互動平臺,這50多個創業基地就像50多個結點,能織起一張網,撐起一片面,輻射影響整個大灣區,而不是像現在50多個基地都只是各個地方一個獨立的點,各自為戰。”吳玉菁代表為今后進一步落實好建議支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舉全省之力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建設好大灣區,其中一個關鍵是是實現人、財、物和信息在三地之間的暢順交流、互通有無。作為一名企業經營者,我發現,受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交流情況并不是非常暢順。年青人有活力、有沖勁,有關部門要鼓勵青年創業者在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上多做一些大膽嘗試,給他們試錯的機會。此外,創新創業是一項長期工作,我不希望今年這項工作是一個重點督辦建議,相關職能部門都非常重視,到明年就不怎么重視了,把精力投入到辦理別的建議當中,年輕人要創業成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做到的,需要的大量支持也不能只限于一年兩年。”歐陽彥代表補充了兩方面的意見。

代表“點評”重點督辦建議落實情況(珊瑋/攝)
對于《關于建立互聯網+訂單農業公益性平臺,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的辦理,李秋松認為今后有幾點需要繼續跟進做好:首先,希望平臺能盡早建成投入使用,讓農戶早日擺脫生產經營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困境,為實現全省農業資源優化配置,保證生產與需求平衡,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保障。其次,有關職能部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做好示范推廣工作,如在建設初期,可先鼓勵一批采購商進駐平臺,發布訂單,再篩選關鍵少數農戶作應用示范,以點帶面,展示平臺優勢,吸引廣大農戶和采購商加入到“互聯網+訂單”農業這一新型生產經營模式中。同時,指導農業農村基層主管部門積極參與到平臺的建設推廣中,充分發揮他們直接面對農戶的優勢。最后,相關承辦單位要認真總結分析,做好跟蹤檢查,確保平臺能按計劃建成,并在平臺建成后及時收集用戶對平臺使用情況的反饋,不斷完善平臺的功能,建成一個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流程簡練、用戶信賴的公益性平臺,讓農戶和采購商都能夠安心使用,更好地發揮平臺促進我省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發展的作用,使我省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體系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
“我今年提出的《關于重視中醫藥人才培養并加大對中醫藥文化傳承學校扶持力度的建議》,是構成《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的建議》的其中8個建議之一。”葉麗琳代表解釋了她所提建議側重于中醫人才培養的緣由。“說到中醫的傳承與培養有這樣一句諺語:秀才學(中)醫,如籠中抓雞。指的是有扎實古文基礎的人,學習中醫會很快上手。現在很多中醫藥大學招進來的學生,由于沒有從小打好古文基礎,學習中醫變得非常吃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學到中醫表面皮毛的東西,沒有能夠悟出中醫藥的精髓,最終只學到所謂的‘中西合璧’。中醫師有上、中、下三品之分,古文基礎不扎實,學出的中醫師只能是‘下醫’,如果我們為病人看病的中醫師大都是‘下醫’,又怎能和那些讀了醫學碩士、博士經過高水平培養的西醫‘上醫’PK呢?長此以往,群眾就會逐漸形成中醫水平不行的誤解,這說明我們的中醫培養體系出現了問題。中醫培養要探索一體化的培養方式。我們廣雅教育集團的東江廣雅學校從小學3年級開始到初中,就辦了少年中醫傳承學習班,挑選一些有悟性的小孩,由包括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大師參與的專業團隊培養,這些小孩從小對《湯頭歌》《黃帝內經》就已朗朗上口,而且有不錯的理解,他們未來的中醫成就值得期待。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不能只限于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簡單了解,而是需要有關部門對這種中醫培養教育模式給予充分肯定,打造成為全省示范。還要通過對外的教育交流,把中醫藥文化的影響更好地輻射到國外。”
同屬歸并到《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的建議》的建議之一,葉麗琳代表的建議著重于人,何玉蘭代表的建議重點在藥。“中醫治病,靠醫(生)更靠藥(效)。我省的中醫藥產業歷史悠久,資源非常豐富,如何通過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把我省的中藥生產企業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展,需要生產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要發揚傳統,發揮我省中藥產業生產與資源優勢,把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有關部門今后在資金和政策扶持上應給予更多的傾斜。作為一位連任五屆省人大代表的‘老代表’,以前我經常發現承辦單位存在重答復輕落實的現象,這種現象近年來有了不少改善。希望承辦單位對建議答復內容能逐一認真落實,不能今年答復了,需要明后年甚至更長時間落實的事情在以后就沒有下文了。作為代表,我會繼續關注自己所提的建議有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期待我們建議中所提出的各種意見、觀點、對策能夠像撒出的種子一樣開花結果。”何玉蘭代表說出了一眾領銜代表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