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郭 敏
2016年6月1日,惠州市首部地方性法規《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通過施行。時隔三年,條例的實施給西枝江帶來怎樣的變化?條例接不接地氣,有哪些“不適反應”?從今年6月份起,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用兩個月的時間,采取書面自查與座談評議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集中檢查與專題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條例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體檢”。8月27日,常委會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本次“體檢”緊扣條例規定,注重突出政府和有關方面的法律責任。6月14日,常委會成立執法檢查組,印發工作方案,明確條例列明的22項責任,要求市政府及流域相關縣區政府逐項自查并提交自查報告。7月下旬,結合全國、省、市、縣、鎮五級人大代表開展“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執法檢查組赴惠陽區開展條例實施情況檢查。8月上旬,召開執法檢查工作座談會,聽取了市政府、流域相關縣區政府條例實施情況匯報和人大代表評議意見,開展了法律知識問卷調查。
“你們的污水處理設施是不是按規定開啟,排污口排水各項指標是否達標?”在執法檢查組的注視下,陪同檢查的環保執法人員直接對大亞灣健生電路板廠排放的污水采樣鑒定。為增強執法檢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執法檢查組還首次采用明察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安排兩個小組到惠東縣、惠城區和大亞灣區明察,派出兩個暗訪組到5個鎮街暗訪。明察暗訪涵蓋了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所規定的桉樹林改造、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營及管網配套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飲用水源保護區違法建筑清拆、農業種植污染防治、養殖業污染治理及非法養殖場清理整治、國檢和省檢河涌斷面水質情況等20余項內容。隨后,執法檢查組將明察暗訪中發現的6個問題轉交相關縣區政府和職能部門依法處理。
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主任、執法檢查組副組長黃水祥表示,自條例施行以來,流域內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贏得社會各界充分肯定。
“從執法檢查情況看,條例規定的22條主要責任全部基本落實。”黃水祥說,近幾年,源頭管控持續加碼,流域內每年建設項目環保否決率和重污染項目淘汰率均在10%以上。備受關注的探索生態補償機制也有實質性進展,從2016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1 500萬元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合計已安排6 000萬元。擬將全部資金撥付惠東縣并制定具體補償和管理使用辦法。

檢查組在養殖場檢查證明是否齊備

在大亞灣電路板廠現場抽驗水質樣本
“雖然取得一些成效,還是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參加執法檢查的市人大代表提出,通過檢查發現,條例的宣傳和運用不足。例如,去年1月以來,流域內立案處罰的570宗環境違法行為當中,只有1宗運用條例進行了處罰。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管理也不嚴格,白花、多祝等鎮仍有幾十家非法養殖場未被關閉。同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惠陽區今年應建管網184.6公里,目前建成101.07公里,只完成54.8%;良井污水處理廠建成多年因配套管網不完善一直未投入運行。惠東縣今年應建管網67.5公里,目前建成25.6公里,只完成38%;多祝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十多年,管網依舊不配套。
同時,執法檢查組提出,西枝江流域內黑臭現象仍然突出,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有9條河涌水質仍為劣Ⅴ類。
在常委會會議上,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法規實施的前提是知法,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深入開展條例宣傳,采取講座、以案說法等主題宣傳活動,提高相關單位知法、懂法、守法水平。法規實施的重點是執行,市和縣區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鄉建設、林業等執法部門要認真執法,迅速改變有法不用的狀況。
“要全面落實條例規定的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要嚴格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管理,依法劃定、發布和修訂。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盡快出臺流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管理使用辦法,用好生態補償資金。加大桉樹林改造和生態公益林提質擴面進度,提升林業生態質量。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監督管理系統,實現流域生態環境監測“一張圖”。
“制定條例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護西枝江水質。”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要讓條例的牙齒精準“咬合”起來,堅定不移完善污水處理設施,補齊流域生活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標準不高、管網不配套短板。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河涌污染,清理入河排污口,消除劣Ⅴ類水體,實行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管理,確保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如期達標。以示范引路,推進科學集約種植,確保農藥、化肥用量零增長。以鐵的手腕,防止非法養殖反彈,清理“散亂污”企業,打擊偷排漏排、不正常運行治污設施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