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志平

隨著新時期三農建設的不斷推進,“互聯網+農業”也開始逐步興起,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在網絡平臺進行銷售,從而使得農產品電商物流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影響及面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具體的實施路徑,希望能夠為我國農產品電商物流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物流行業提供了重大商業機遇與技術支持。近年來,電商行業催生了市場對物流的需求,帶來了物流運作模式的革新,進一步推進了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現如今,“互聯網+”對農產品物流的推動作用也逐步顯現出來。第一,農產品供應鏈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互聯網改善了農產品銷售流通環節,實現了現代農產品物流系統的通暢性、高效性。農業企業及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輔助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進而針對市場需求情況培育更具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農產品渠道商及終端消費者則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獲取農產品供應信息,并通過平臺交易、物流配送、物流信息跟蹤等以保證商品及資金的安全性;第二,促進農產品配送運輸的高效性。在農產品物流各環節中引入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有效保證農產品運輸配送各環節的實時性監控,能夠為技術使用者提供最優的運輸路徑及配送方式,盡可能保證農產品運輸的速度與質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第三,推動產供銷一體化變革。借助互聯網技術能夠拓展農產品物流鏈及銷售渠道,使農產品借助農村電商、行業電商以及跨境電商等平臺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比,實現農產品的網絡化生產、流通及消費,促動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及品質效益。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往往并不愿意從事涉農相關工作,這就使得農產品物流行業整體人才缺口較大。在近年來互聯網電商的快速發展下,許多小商販、農戶開始承擔起農產品物流方面的相關工作,而這些從業人員往往信息化素養較低,缺乏對互聯網知識的了解,也并不具備物流規范化操作的技巧,難以滿足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現如今,我國農產品物流才剛剛起步,發展較晚,并未制定系統化、規范化的物流標準。這就使得不同地區農產品物流管理會存在地域性差異,或因地方保護主義設置區域性門檻,這樣并不利于區域與區域之間農產品的可持續流通,對農產品物流的進一步發展也會造成較大阻礙。
“互聯網+”環境下對農產品物流的技術性要求更高,需要相關物流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冷鏈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以實現物流各環節的有效管理及監控。然而,相比于高技術要求,我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水平較低,且當前農產品的流通主要依然是靠中小商販及農戶,其專業化水平極為有限,很多并未掌握現代物流應用技術、運銷保險技術等,難以滿足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需要專業化人才的支撐,對此,有關部門可以將農村地區新一代農民(包括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青年、農村生產基地相關經營人員等)視為現代農產品物流配送人才培訓工作的服務對象,對其針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實際操作技巧、網絡營銷技術、農產品物流配送、物流信息化等進行教育培訓,增強其對農業電商及現代物流的掌握。此外,有關部門還應考慮與各地高職院校合作,專門針對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進行定點培養,以提高對農產品物流領域人才的輸送。
我國各地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農產品經營情況及市場狀況,加強農產品物流標準研究與制定,加快物流設備及作業技術的更新,以進一步實現農產品物流管理的標準化、科學化以及效率化。具體可以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標準框架,包括制定管理制度標準、信息安全標準、應用標準、網絡環境標準等,并建立相應的運作、監督部門來提升不同實施主體的協作效率,盡可能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降低物流運輸途中損耗。
第一,以“云”服務平臺為支撐,實現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共享。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信息網絡建設,構建安全、高效的“互聯網+”信息環境,并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整合各種農產品信息平臺,以打造新型農產品物流園區,實現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共享。第二,實現多種配送模式的共同作用,構建現代化物流配送體系。
針對同城短途農產品物流配送,可以開創農村物流配送三公里服務,從源頭扶持直供配送,以幫助小型商戶或農民增加銷售運輸路徑;針對跨區域農產品快速配送,可以建設農產品配送中心,積極引入冷鏈物流運輸技術,建立“網絡銷售+冷鏈配送+同城配送”的物流配送模式,并通過農產品深加工(例如真空包裝、冷鮮冷藏包裝、脫水處理等)來延長農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