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萍
本文立足陜西農村當前現狀,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意愿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問卷調查,圍繞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嘗試從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對農村互助養老的推行提供對策建議。

近些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老年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陜西截止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3792.87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突破10%。其中,陜西農村老年人口占44.66%。基于農村向城鎮遷移人口絕大部分是年輕人的前提,將來農村空巢老人將大幅增加。
在我省農村,一直以來都堅持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而近年來,伴隨著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家庭結構的日益小型化,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空巢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獨居老年人日益增多,農村養老壓力不斷加大,農村互助養老成為當前我國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必然趨勢,為探討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思路。由于陜西各地農村實際環境和具體的養老情況千差萬別,導致一些農村互助養老徒有表象,而沒有形成實際的養老服務供給。因此,探索新的互助養老服務模式對于應對不斷加劇的農村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
此次調查主要由我院學生利用2018年暑假時間對陜西范圍內農村老人調查而獲得。調查對象選取農村年齡分布在60-90歲的老人,男女比例相當,總計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共計479份,有效率達95.8%。
在性別方面,男女比例相當;在年齡方面,被調查老人的年齡主要分布在60-90歲,其中, 60-80歲占比較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絕大多數;在身體健康程度方面,不健康的比例占31.5%。有無配偶方面,比例相當;在家庭子女方面,兩個及以上子女的比例占78.2%(見表1)。

表1 基本信息
互助養老參與狀況包括老人對互助養老的認識程度和參與互助養老的原因及水平兩個方面。
陜西農村絕大部分老人對互助養老的認識程度不夠,只是停留在表面,即“離家不離村”和相互照顧,所以直接導致參與度低,效果不明顯。大部分農村老年人還是沒有減輕自身對子女的依賴,存在一定的孤獨問題,缺乏心理交流,致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愉悅和幸福指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互助養老支持利用狀況主要強調互助養老的基礎設施建設。
此次調查區域互助養老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單一。例如,老人們自發帶來米、面、油、鹽、和醋等基本的生活用品,雖然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但是這種互助養老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真正的互助養老應是村委主辦,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由村委組織主辦和發起,各級政府從政策規劃、基礎設施、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給予扶持指導,全社會廣泛參與。
成熟的互助養老要統籌考慮老年人的公共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養老設施空間布局應采用區域差異化配置原則,結合老年人口構成和空間分布,預測中高領老年人比重,進一步規劃養老設施類型配置比,擴展養老設施功能,引導設施集約復合,逐步形成養老服務全覆蓋。
陜西互助養老是現階段推進農村養老事業發展的有效形式,但是在其推行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的問題。
西安地處西北,老年人的意識觀念相對保守,一般遵循傳統的養老觀念,認為應該子女老有所養,自己老有所依。如果誰家老年人選擇了養老院等養老方式,便是子女不孝順,顏面無存。總之,對新型養老模式的接受較慢。
我國地域上存在嚴重的貧富差距,具體體現在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快,人均收入高,而西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較慢,人均收入偏低的現象。陜西省農村居民消費的最大約束就是收入水平低。2008年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136元,而全國農村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61元,收入差距為1625元。2017年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265元,而全國農村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432元,收入差距比為3167元。可以看出,十年間陜西農村居民收入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差距逐漸擴大。低收入水平直接制約了陜西農村居民的養老能力,無力承擔機構養老等高額的養老費用。
社區居家型互助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同時也是照顧者。為了使照顧者能夠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對照顧者的專業支持和照顧極其重要,這需要專業社工提供服務。首先,社工可以提供專業技巧幫助照顧者緩解心理壓力。如通過小組工作,為照顧者提供相互傾訴的機會,緩解心理壓力,并從中學習應付各種問題的方法。其次,照顧他人是一項復雜勞動,需要照顧者掌握與照顧職責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從2016年元月1日起,陜西省對2015年12月31日前按規定辦理了退休手續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水平進行調整,但是農村養老保障的缺口還是相對較大,養老保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大。
大多數農村所提供的養老服務,是依靠常識和經驗進行的,不能全面、科學地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狀況和環境適應水平。同時,缺乏專業性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難以在服務者的需求和服務資源之間尋求平衡。

現有研究表明,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是解決當前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養老困境的可行選擇。社區居家型互助養老服務,是依托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組織社區老年人提供的互助互惠的養老服務,以滿足老年人居住在家里享受社區服務的養老需求。
盡可能的整合政府、市場和社區資源,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拓寬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使養老服務資金得到持續保障。例如,2019年,陜西省民政廳計劃下達省級福彩公益金1.6億元,支持新建農村互助幸福院2000個,確保到2020年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率達到80%。
首先,政府必須循序漸進的宣傳和引導,提高農村老年人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其次,加強社會工作機構的管理與監督。總之,我們應努力實現互助養老模式與養老設施一體化規劃設計,擴展養老設施功能,形成養老服務全覆蓋,實現養老設施多元化供給。
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者、老年照顧者和醫務護理人員。人員素質是關鍵,應該注重專業素質,加大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力度。另外,通過就業政策引導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為基層服務。其次,對老年照顧者進行培訓,提升其服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