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琛琛
摘 要:《無問西東》以詩化的情緒將清華的百年歷史壓縮為閃耀著人文光芒一部影片,四個不同年代故事的穿插呼應使影片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張力。影片以青春作為四個故事共同的主題,如何安身立命作為串聯四個故事的主線,相互開啟、彼此應和,推開了百年清華的歷史窗口。從故事之間的銜接入手,以情節的發展為脈絡,本文詳細分析了影片在表現時光之美、精神之美、青春之美上的匠心獨具,并深入挖掘四個故事內涵、意蘊的一脈相承。
關鍵詞:青春;審美人格;電影美學
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訂制電影,影片拍攝的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將百年時光縮影到一方表現時長有限的熒幕上。青年導演李芳芳規避了傳統的敘事方法,巧妙地通過講述四代清華人的青春,將“立德立言”和“無問西東”兩個看似矛盾的人生追求演繹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中,從而實現兩者在實踐中的完美結合。影片中,導演著意將具有顯著民族氣質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外至鏡頭畫面的意境表現,內至影片內容的精神導向,使影片呈現出濃郁的東方美學意味,帶給觀眾以沁入心脾的美感。同時影片也展示出青年導演一代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積極嘗試更具本土特色的鏡頭語言的可貴態度。
一、時光之美:真誠而雋永的歷史回眸
“故事是好拍的,難的是拍出一片時光。”①李芳芳導演對于影片獨特的理解和追求,使影片在開始就建立在較高的標準上,本著拍出“一片時光”的目的,拍攝團隊大量了解、觀摩不同年代的史料,以極高的歷史還原度、巧妙的藝術加工,成就了這部具有年代質感的《無問西東》。
何謂時光之美?在美學體系中,美不僅可以帶給人們美好的感官體驗,更是可以引導人們產生相應的情感,甚至是引發哲思,如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等。時光之美便是能夠激發人們產生人生感和歷史感的美。回看本部影片,在有限的時長和局限的景框中,成功合攏并展現了百年的光陰。每一個故事都有鮮明的年代感,每一段時光都裹挾著獨特的氣息,使觀眾看完這部影片后,不止在腦海中留下了故事,更是心底萌生對風雨飄搖的國家近代史懵懂的認知和熱切的情感。
如何表現時光之美?采用四個不同年代的故事交替演繹的敘事方法本是冒險的,這無疑會為觀眾理解影片增加一定的難度。但影片通過情緒來推動故事的轉變,再配以巧妙的轉場鏡頭,使影片整體顯現出詩的節奏感和散文的流暢度,傳承了東方美學“主情”、重“意境”的傳統。以現代戲開場、落幕,客觀地奠定了一個回首往昔、追問歷史的基調,使整部影片在百年跨度的講述中依然可以保證敘事的飽和度、故事的完整性。
在現代戲中,畫面以冷色調為主,鏡頭氛圍具有很強的都市感,映入觀眾眼眸的是沒有溫度的器械、不同角色臉上相同的愁容以及職場上難以躲防的明槍暗箭,展現出一個冷漠焦慮的現代社會,也刻畫出現代知識青年張果果少年老成、郁郁寡歡的形象。鏡頭在平淡的講述中又隱隱顯出令人壓抑的沉重感:人與人之間是否還有信任可言?
在這樣的情緒推動下,影片開始了60年代的講述。泛黃的暖色調畫面,樸素的藍色衣衫,別致的“清華大學”標志,一副年輕羞澀的面孔,那個年代的氣息透過鏡頭中迎面撲來。在這里,人們都是愛笑的,笑是一件簡單、美好的事情,金黃色的陽光好像照耀在每一個角落。60年代的情節以陳鵬的情感變化為節點,他對王敏佳真切的情意、含蓄的表達,無一不使觀眾對他放手的選擇感到惋惜。最后一個近景鏡頭鎖定在答應去九所工作的陳鵬身上,對于“如何選擇”的思考自然而然地開始抓撓觀眾的心。影片就此開始了40年代故事的講述,將問題的答案引向一個更加意味深長的故事。
觀眾跟隨汽車行進的主觀鏡頭,可以看到昆明滿目的黃土、牛車與汽車同行的土路以及遠方已成雛形的校區,短短幾秒鐘的時長,西南聯合大學艱苦的辦學條件、戰亂中知識分子艱難的處境便得以整體呈現。戰亂的年代里,求學的青年依然被暖意融融的色調籠罩,文化的傳承使這片原本沉寂的大地煥發出勃然生機。40年代是影片最為成功的一部分,俯瞰全貌的遠景鏡頭、表現人物的特寫鏡頭以及交代環境的長鏡頭,在構圖和色彩方面都具有濃郁的美學特色,生成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另外,在聲音的處理上也十分細致用心,大雁的哀鳴、雨落的聲音,都使觀眾更加真切地感受特定情景的音響效果。
伴隨著北京胡同兒的吆喝聲,鏡頭引觀眾邁入20年代的清華園,冬日昏暗的清晨,被張榜先生的聲音反襯得格外安詳的校園,還有處于困惑的主人公吳嶺瀾。這個年代的清華園,既有國學老先生傳播的書卷氣,又有對西方外文、戲劇、洋樂器的包容度,展現出中西合璧的辦學特色。影片鏡頭開始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如飽蘸深情的筆尖,一筆一筆寫出崇敬之意、致敬之心。也正是從這里開始,如同帶領觀眾審完題目的最后一個條件,在這大師云集的年代里,終于開始嘗試對之前羅列的問題作出解答。
二、精神之美:執著而高遠的思想啟蒙
“中國哲學具有溫暖的人間情懷和深厚的人生情韻……更關切的是人的鮮活生命和現實生存。”②在具備顯著民族文化特征的《無問西東》中,其精神導向的立足點便是“每一個珍貴的你”,每一個具有明確自我意識的生命個體,鼓勵“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這里所言的精神之美是指影片中所凸顯的審美人格,“審美人格是一種遠功利而入世、融小我入大化的詩性人格”③,是“溫暖執著的入世情懷和高遠超逸的出世情韻之詩性交糅”④,也是“無問西東”與“立德立言”完美結合的思想境界。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曾指出“最高度地把握生命”,亦是“最深度的體驗生命”⑤。聽從本心、無問西東,是對深度體驗生命的指導,安身立命、立德立言,則是賦予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途徑。
知識分子當如何安身立命?影片通過展現歷史上不同年代背景的知識分子的選擇給出了答案。20年代的吳嶺瀾實科成績遠不如文科,而“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他便執意想要通過念實科證明自己。清華時任校長梅貽琦的一番點撥,讓他開始意識到聽從自己內心、面對自己真實的重要性。既成觀念有強大的操縱力量,但真正讓一個人堅持下去的是內心的方向,吳嶺瀾忠實于本心的選擇使他找尋到自身的意義。
40年代的沈光耀,是一個生活中完美到“看起來什么都能做好”的大學生,國家危亡的年代里,他親歷身邊熟悉善良的人被敵機炸傷炸死,內心生發出的正義感和同情心使他毅然選擇當兵,發揮自身本領為民族、為骨肉同胞貢獻一份力量。不為功名利祿,甚至舍棄了舒適安逸,只為不負自己的真心。縱然短暫,沈光耀卻深度體驗到生命的愉悅。
60年代的科研工作者陳鵬不是一個平面化的潛心研究的科技員形象,他會因為私心而拒絕去研究所工作,也會為成人之美而接受研究所的工作,更會抵住世俗的力量去保護心愛的人。他以最為真實坦誠的狀態面對生活,不管做出多大的貢獻也堅守得住本心,這種入世情懷和出世情韻真正闡述了民族精神氣質,展現出人格之美。
如何選擇意味著一種安身立命的態度,“不因超脫功利而否棄人間情味,也不因關懷生存而庸俗媚俗”⑥,實現“物質與精神、個體與群體、有為與無為之詩意和諧”,便是影片呈現的精神之美。
三、青春之美:珍貴而無悔的詢喚過程
“詢喚”一詞由阿爾杜塞在其關于意識形態的命題中提出。“詢喚過程就是被個體改造為主體的過程。”將青春稱為詢喚過程,是因為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過渡期,這一時期,作為個體的人會對生命和自身進行不斷的審視,產生新的認知,形成穩定的意識形態,最終成為參與“人生”這一實踐活動的主體。
青春之美,美在其不穩定性,美在擁有去實現各種可能性的權利。《無問西東》也正是專注于將轉變過程娓娓道來,四個不同年代背景的年輕人,從平凡的個體,到綻放主體的光芒,堪稱一部青春頌歌。影片對于青春的描寫,恰如吳嶺瀾在為學生講課時所引用的泰戈爾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選自泰戈爾的詩集《愛者之貽》。詩中最初描寫的人物狀態是混沌的:“你站在半開的窗牖前,面紗微微撩起,等待著貨郎來賣手鐲腳鈴……”⑦每個年代故事的開始,敘事都是流暢且細碎的,如同每一個平常的日子,真實卻帶著漫不經心的意味。
現代的張果果,嚴謹自律,生活是一成不變的鍛煉與事業雙重奏;60年代的陳鵬,內斂羞怯,一往情深地暗戀著發小王敏佳;40年代的沈光耀,聰敏博學,一如既往地隨心做著喜歡的事;20年代的吳嶺瀾,爭強上進,一心想要考取全科優異的成績。這時的青春,尚未覺醒,又好像蓄勢待發,如詩歌中的表述:“世界對你,就好似老媽奶搖動紡車時低聲吟唱的小曲,無意義無目的,又充滿隨心所欲的想象。”⑧但當吳嶺瀾走進校長辦公室,沈光耀聽了外國軍官的一席話,陳鵬對愛情的希望被擊碎,張果果陷入被背叛、懷疑的悵惘,每一個個體都開始了自我的探尋與思索——“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特的貨物,已經上路。他響亮地呼喚著路過你的門前時,你便從依稀的夢中驚醒,將窗兒洞開,拋開面紗,走出房門,去迎接命運的安排。”⑨這段詩歌的出現是影片敘事節奏的轉折點,也是主人公沉寂的青春蘇醒、綻放的起點。
被泰戈爾啟迪的吳嶺瀾,通過自己回憶性的講述,完成了自身對“人生該如何度過”的思索,做出忠實于內心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使他能夠心境平和地教學育人,恪職盡守,一句“哪有學生不走老師走的道理,走”挽救了一名學生的性命。被救的沈光耀親眼目睹了戰爭的冷酷殘忍、感受到民族的沉重苦難,強烈的家國情懷促使他選擇站出來保家衛國,他要身體力行地為這個“餓殍遍地、哀鴻遍野”的民族做些事情,也就此投入到他的人生戰斗中。而他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使他變身“晃晃叔叔”,多次向難民孤兒投遞事物,最終在戰斗的天空中以珍貴的青春換了青春的無悔。被“晃晃叔叔”的罐頭和糖救了命的陳鵬,也終于勇敢地表達了感情,在王敏佳身心受傷時用自己熱切的愛“托住”了她,給李想種下“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善念,自己則投身到條件艱苦的核研發工作中。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陳鵬逝去的青春也因此被賦予意義。父母受李想恩澤的張果果決心對四胞胎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職場上拉幫結派的斗爭中抽身而出,以最簡單真誠的心面對生活,為心靈開辟出一片凈土,臉上露出篤定而快樂的笑容,他的人生有了明確的方向。
搖籃里的四胞胎,代表著屬于未來的年輕生命。她們擁有最為純凈的赤子之心,在多彩的光影里承蒙來自上一代人的愛的恩澤。她們使愛薪火相傳,也是具有深切家國情懷的先輩為民族拋灑熱血的價值呈現。
四、結語
跨越百年時空的情境講述給觀眾帶來的美感是震撼的,從中國千年傳統文化精神中形成的審美人格帶給現代人的啟示也是深遠的,而永恒存在代代人身上的青春,則是脈脈相承的根。“你是珍貴的。你的所作所為能影響周圍的人,甚至影響下一代人。”⑩從混沌懵懂的狀態到了然堅定的姿態,青春如同一場修行,是從個體到主體的詢喚過程,是撥開烏云見青天的過程。影片《無問西東》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展現出一種做到極致的態度。在形式上,影片為凸顯年代質感采用膠片拍攝,使其所表現的時空更加真實動人;在內容上,這雖是一部清華百年校慶的訂制影片,但導演依然力求做到嚴謹客觀,對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不吝贊美,也有對以許伯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偏執自私的一面也大膽刻畫,展現出新一代導演的膽識與魄力。
注釋:
①李芳芳,梁軍健.故事好拍,難的是拍出一片時光:《無問西東》導演李芳芳訪談[J].當代電影,2018(3):27.
②金雅.中華美學:民族精神與人生情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3.
③金雅.審美人格與當代生活[N].光明日報.2012(3).
④金雅.中華美學:民族精神與人生情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3.
⑤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第2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11.
⑥金雅.中華美學:民族精神與人生情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3.
⑦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0.
⑧泰戈爾.愛者之貽[M].石真,譯.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⑨泰戈爾.愛者之貽[M].石真,譯.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⑩李芳芳,梁軍健.故事好拍,難的是拍出一片時光:《無問西東》導演李芳芳訪談[J].當代電影,2018(3):26.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金雅.中華美學:民族精神與人生情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李芳芳,梁軍健.故事好拍,難的是拍出一片時光:《無問西東》導演李芳芳訪談[J].當代電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