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清廉還是感情上,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黨群干群關系。也正是延安時期有了這種密切的黨群干群關系,才使得中國共產黨在那種極其艱辛的戰爭環境下戰勝敵人并取得革命勝利。延安時期水乳交融的黨群干群關系給予新時代我們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重要而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延安時期;黨群干群關系;、現實啟示
一、引言
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基,事關黨和國家的盛衰存亡。黨群干群關系是最廣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營造一個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是人心和順、社會和諧、工作協調、事業發展的前提。我黨歷來重視黨群干群關系,特別是在延安時期,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方面所取得成功實踐和經驗,對于今天我們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現實意義。
延安時期,黨群干群關系水乳交融、骨肉相連,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黨群干群關系最好的時期之一。
二、延安時期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的形成
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延安時期,人民群眾之所以同中國共產黨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為民的理念和意識,沒有停留在理論上和口頭上,而是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制定各項政策和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落實在了實踐中。
(一)在民主政治建設上,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政的條件下,在艱險困苦的環境中,在革命根據地認真探索和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積極實踐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把陜甘寧邊區建設成了享譽中外的“民主政治的模范區”。為滿足群眾的愿望和訴求,實行普遍的、公開的、無記名的選舉保證了人民群眾的選舉權。1937年、1941年、1945年在陜甘寧邊區開展的三次較大規模的選舉中,都是通過普選、直選、競選、差選選舉形式,由老百姓選出自己信任的政府官員,極大地喚起了人民群眾參與選舉政治熱情,由于邊區人民文盲率較高,當時創造了著名投豆法、畫圈法及燒香燃洞法等簡便易行的選舉方法。其中最為人們所傳頌樂道就是投豆法,選民以“一顆豆豆要頂一顆豆豆事哩”的嚴肅態度,選出自己信任的干部,同時讓那些不稱職不勝任的干部紛紛落選。這種真正體現選民意志的選舉,使廣大群眾從中領悟到“民主就是咱大家來當家”的真諦。為了強化民主政治建設,建立了“三三制”政權,并實行了參議會制,保證了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權。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民主政治,確保了他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二)在經濟上,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福利,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抗戰以來,邊區的財政主要是靠外援的。外援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的軍餉,另一部分是海外華僑和進步分子的捐款。1941年到1942年,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殘酷“掃蕩”與國民政府停發軍餉和經濟封鎖,在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非生產人員的大量增加,使根據地的財政經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面對群眾的罵聲,毛澤東深刻反思指出,黨群關系緊張“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征公糧太多”。為此,黨中央迅速矯正造成農民負擔過重的失誤,統籌調整決策大政,實行減租減息、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邊區黨政機關連續三次精兵簡政,供養人口總體減少70%。黨政機關、部隊學校普遍開展大生產運動,逐漸實現部分自給或全部自給,真正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福利,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再加上普遍開展“雙擁運動”促進黨群干群關系融和,對立和抵觸很快化解,黨政軍民關系重新修好。
(三)在文化教育衛生上,解決了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陜甘寧邊區原是一塊文化荒地,文盲占90%以上,醫療衛生條件十分差。為了改變這一面貌,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首先在教育方面,大力開展國民教育。邊區政府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支出了相當比例創辦各級各類學校,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并運用各種方式興辦適合老百姓生產與生活條件的社會教育,如冬學、識字組、夜校等。同時,開展干部教育,創辦了抗大、陜公、女大及馬列學院等30多所學校。僅抗大,在9年中,就先后培養軍政干部10余萬名。其次,在醫療衛生方面,教育群眾破除迷信,反對巫神,提高健康防病意識,創辦邊區醫院,組織巡回醫療隊下鄉為群眾治病防病。例如,王樹聲大將的妻子楊炬1943年時就在中央門診部,她們經常巡回到安塞、蟠龍等地治病防病。同時,中央號召延安各大醫院、各機關單位的衛生所,敞開大門,負責所在地農村群眾的衛生工作。當時,門診和住院都不收費,藥品、檢驗、手術都免費。最后,大力發展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1942年5月,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第一次完整地使用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強調一切文藝工作者要為廣大工農兵服務。此外,鼓勵邊區文藝團體和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實際,熟悉群眾生活,在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方面,創作了許多反映人民生活、生產和革命斗爭的好作品,如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新歌劇《白毛女》等,大大豐富了邊區人民的文化生活.
(四)在廉潔政治上,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明確提出了建設“廉潔政治”的目標任務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加強了廉政建設的法律法規,通過建章立制,懲治腐敗。當時產生了一些執法如山的典型案例,黃克功案、肖玉壁案就是其中的代表。肖玉壁是1933年參加紅軍的戰斗英雄,是身上有90多處傷疤的老紅軍。為給其治病,毛澤東在供給上給他以特別關照,把自己的牛奶特供證給他,保證其營養。他出院之后,被組織安排到張家畔稅務所當主任。但他上任后,居功自傲,無視法紀,再加上認為自己大材小用,心里不平衡,革命意志開始衰退。公然貪污3050多元,甚至和國軍做私人生意,導致邊區重要物資流出。案發后,毛澤東執法如山,嚴令槍決。同時,黨的領袖們艱苦樸素,清正廉潔,將邊區的各級政府建成了“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廉潔政府,從而保證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五)在工作作風上,黨員干部樹立親民愛民為民的形象
延安時期,黨員干部把人民群眾當親人,不是掛在嘴上,而是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小事當作大事來做。幫助老百姓解決“穿衣吃飯的問題、農村婦女生孩子的問題、農村青年娶媳婦的問題,讀書上學的問題、生瘡害病的問題”等。有一年,延安久旱無雨,經毛澤東提議,中央書記處的人員和附近的機關干部、學生同群眾一起很快修了一條長達6公里,可以灌溉1200畝土地的水渠。棗園人民為紀念黨的關懷,高興地把水渠稱為“幸福渠”,還特意做一面題寫“為民謀利”的錦旗獻給毛澤東、朱德等中央同志。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清廉還是作風上,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血肉關系。
三、延安時期黨群干群關系的歷史意義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能在滿目荒涼的黃土高原,在山脊水貧的延安立足、扎根,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并最終走向全中國。這與延安時期骨肉相連的黨群干群關系分不開的。對于我們這種黨群一體、軍民一家的特點,連我們的敵人也不得不為之折服。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曾經感慨道,國民黨力大,而共產黨的勢大。這個勢就是我們黨一心為民所贏得的千千萬萬的民眾大軍,就是民心所歸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歷史證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個政權,一個政黨,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人心向背。事實上,不僅僅是延安時期的歷史,古今中外的歷史多次反復地證明:任何執政黨其執政地位都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中國歷史上的政權更迭,包括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大黨、老黨相繼失去政權的事實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能不能長久執政,并不取決于黨員的數量,執政時間的長短,經濟建設的成就,關鍵取決于人心向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四、延安時期黨群干群關系的現實意義
反觀當今,黨群干群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是好的。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局部地區、個別單位的黨群干群關系也不盡人意,傷害了老百姓利益和感情,影響了黨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必須引起各級黨員干部的高度重視。
那么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呢?
(一)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增進同老百姓的感情
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用實際行動化民愁解民怨,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干,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斷增強同群眾真感情,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真正讓百姓體會到黨的溫暖,才能從根本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二)解決好發展的問題,使我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黨群關系最終要以群眾的利益保障與發展為連接紐帶。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的背景下,必須緊扣這一矛盾,制定為民之策、謀求為民之法、推行為民之舉,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生活得更好。
(三)保持清正廉潔,防止腐敗
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最大的威脅。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執政的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毛澤東當年和黃炎培的“窯洞對”中提出了“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設想,還有很多文章來做。為什么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就是公共權力沒有在陽光下運行,人民的知情權、監督權落實的還不夠,權力過于集中和人民監督的缺位。這是今后需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以真正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參考文獻:
[1]賀海輪.延安時期水乳交融的黨群干群關系[M].西安: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
[2]陳燕楠.精神的力量[M].西安:陜西新華出版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張養寶(1975—),男,漢族,陜西志丹人,本科,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