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法制到法治再到依法治國,以及演變成如今的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提出使中國的法治體系不斷完善,法治框架不斷得到補充。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容和演進進程體現了豐富的哲學意蘊,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原理。深刻領悟全面依法治國所蘊含的唯物論原理,有利于充分發揮理論的優勢,便于知與行的統一,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國推陳出新,繼承國內外優秀經驗,不斷砥礪前進;有利于黨和人民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認真貫徹執行好法律法規。
關鍵詞:唯物論;全面依法治國;法律法規
一、引言
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對法治建設的要求,即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法治思想劃入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提出“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七大繼承并發展了十六大的法治思想,對十六大的三者統一進行了實踐的補充,并要求不斷深化依法治國實踐[1];十八大在前三次大會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依法治國達到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十四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拓展了依法治國的內容體系,覆蓋了法治道路、法治體系,完善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了黨、政府和人民的統一;十九大報告把依法治國重新定義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相聯系,組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深入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思想,最重要的是掌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探尋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精神內涵和本質,拓展深化其學理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唯物論依據:物質與意識的統一
世界是物質統一性首先體現在物質與意識的統一性,即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3]。唯物論是我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點,而它的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否認二元論的根本要求,也是如何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具體方法論,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中的生動體現,是我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立足點[4]。因此,從想問題,解決問題和辦事情這三個方面都要始終堅持。不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歷程還是它的內容變化,均充分地體現了唯物論原理。
(一)橫向視角下的物質統一性
法制到法治,再到依法治國,最后到全面依法治國[5]。其中,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十九大的召開,使依法治國的內容得到完善,使依法治國思想達到了巔峰境界并不斷要求完善。經濟層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出現坑蒙拐騙、誠信缺失、漠視法律法規等現象。這些現象嚴重的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急需法規法律進行規范。政治層面下,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受到損害,人民法治觀念薄弱,政府用權未受規范導致官官相互和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急需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律框架。文化層面下,崇洋媚外,盲目的吸收國外事物,優秀傳統文化被削弱,文化產業和事業也出現問題,名勝古跡不文明現象突出,急需法律給文化提供支撐。社會層面下,社會公眾法律意識薄弱,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未普及,社會公平正義出現問題,就業創業忽視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強,急需法律法規完善社會制度。生態層面下,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生態法律法規落實出現問題,人口與資源發展不平衡,急需加強法律法規的落實程度。黨的建設層面下,黨需要不斷自我革命取得新鮮血液,反腐倡廉建設和“三嚴三實”等實踐活動也急需法律法規的支持。國防層面下,中國的強大需要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國際法律法規的保護,不管是對外交往還是對外貿易都需要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便于中國的發展。這種種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催生全面依法治國及其內容的拓展。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內容的完善,是對社會出現問題的把握,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實際的結果,它不僅拓展了其內容,而且繼承了依法治國的精髓并不斷完善。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入“四個全面”戰略中,使法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奠定制度基礎[6]。
(二)縱向視角下的物質統一性
依法治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每一次會議的召開都使依法治國不斷得到完善和補充。依法治國遵守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和當時國際國內的情況,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進行美好生活創造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體現了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十五大的召開是在繼續完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路線,利用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對法治思想進行繼承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7]。在十五大報告中,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對國情世情的準確把握,是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所處階段以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當家作主和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所做出的偉大決策,對今后中國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創造了條件。十六大是繼續繼承十五大,高舉鄧小平偉大旗幟,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進行了統一,開創了黨、人民和國家法治的新局面,三者的統一體現了黨的性質、人民的主體地位以及國家的法治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我國的國情所做出的決策。十七大是在世界發生廣泛而深刻地變化,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地變革的條件下產生的,十七大總結十五大、十六大的經驗,繼續砥礪前進,使依法治國戰略不斷完善,依法治國實踐不斷深化。進入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在此階段上需要全社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8],十八大的召開應運而生。十八大也是依據國情世情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使依法治國實踐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反腐敗的戰略目的日益深入、改革開放日益完善,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以及生態體制卻跟不上步伐,這些現實條件要求必須依法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使依法治國的內容得到拓展,使其遍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的內外部,使其內容更加全面。十九大報告把依法治國放進“四個全面戰略”,凸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同時讓它為其他三個全面提供制度支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全面依法治國聯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組成“四個全面”戰略,共同為中國的發展貢獻力量[9]。其他三個全面的發展需要全面依法治國的支撐,同時也促進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完善,四者是相互聯結,相互補充。全面依法治國的提出乃至完善過程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把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使全面依法治國步伐更具有說服力。
(一)豐富完整的理論意義
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唯物論、認識論以及辯證法,涉及范圍廣泛,提供了豐富完整的理論意義。從唯物論角度來看,全面依法治國從我國社會主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遵守了社會主義歷史發展規律,適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任務,解決了不同領域的法律問題,同時全面依法治國在解決不同問題中又使自身不斷完善;從認識論角度來看,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推進促進對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在實踐中完善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又增添了新的認識,繼續受到實踐的檢驗,不斷在實踐和認識的檢驗中實現自我發展,實現了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與中國人民意愿、手段三者的統一;從辯證法角度看,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事物,必然會受到依法治國弊端的影響,它存在的意義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全面依法治國的完善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可。
(二)客觀求是的實踐意義
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結合的偉大意義。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容更加完善,對全面依法治國達到了一個新的認識,不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充實了法治體系和法律框架,完善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創新發展了國家社會政府以及公民在法治過程中的作用,使其各司其職,共同發揮作用。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國放進“四個全面”戰略,從“四個全面”戰略的重要地位中彰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遵循;在“四個全面”戰略中,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全面依法治國為其他三個全面提供制度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為其提供物質基礎,全面從嚴治黨為其提供指導基礎,三者共同發揮作用,共同發展。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和深化全面依法治國思想需要根據現實情況,客觀求是,不斷深化實踐,由實踐得真知,不斷砥礪前行[10]。
參考文獻:
[1]王培洲.“四個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J].學術探索,2016(8).
[2]孫代堯.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9).
[3]雙傳學,毛俊.唯物史觀:“四個全面”的理論基石[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4]柳寶軍.“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辯證唯物主義解讀[J].觀察與思考,2015(5).
[5]王珊珊,辛向陽.深入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方法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9).
[6]柳禮泉,龐申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意蘊和邏輯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
[7]劉洋,李洋.“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哲學釋析[J].理論導刊,2015(5).
[8]彭勁松.“四個全面”的哲學基礎[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8).
[9]韓慶祥.用哲學思維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2).
[10]陳浩,鞠連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4).
作者簡介:向銀,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