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鑫茹 陸益軍
摘 要:新中國初期,人民監察委員會經歷了從建立、發展到撤銷的過程。它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對當時遏制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不但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也為加強執政黨建設積累了相關經驗。
關鍵詞:新中國初期;人民監察委員會;實踐經驗
一、引言
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監察工作。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其中第十九條規定了各級人民監察機關的職權是“在縣市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內,設人民監察機關,以監察各級國家機關和各種公務人員是履行其職責,并糾舉其中之違法失職的機關和人員。人民和人民團體有權向人民監察機關或人民司法機關控告任何國家機關和任何公務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①同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宣告成立的同時,即決定設立人民監察委員會,由譚平山任主任。各級人民監察委員會是監察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是否違反國家政策、法令或損害國家人民利益,并接受及處理人民對公務人員控訴的機關。
二、人民監察委員會的歷史演進
1950年4月13日,政務院監察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國監察工作會議,監委副主任劉景范在會上作《關于監察工作中幾個問題的報告》,闡述了監察機關的性質與職能,監察機關的職權是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公務人員認真執行政府的政策、法令、決議、計劃,并糾舉其中違法失職的機關和人員。②同年7月7日,政務院第40次會議批準《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半年初步總結及今后工作任務的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建立監察通訊員制度。
之后全國5個大行政區、1個中央所轄的民族自治區、28個省、12個中央或大行政區轄市、8個等于省的行政區和345個縣(旗)成立了人民監察委員會。各級監察機關均實行“雙重領導”,即上級監察部門和同級黨政的領導,以同級的黨政領導為主。各級監察機關建立過程中所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依靠群眾。監察工作的中心任務是貫徹財經生產政策。1951年7月6日,政務院第92次會議通過《各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設置監察通訊員試行通則》,又進一步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監委為密切聯系人民,加強監察工作,須設置監察通訊員。監察通訊員要定期向監委作通訊報告,向人民群眾宣傳監察制度的意義。1953年6月25日,政務院第184次會議正式通過《各級人民政府監察機關設置人民監察通訊員通則》。1952年1月8日,政務院監委發布《關于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指示》,要求各級監委以“三反”運動為重點,廣泛開展工作,同時要求在經濟部門設置專門的監察機構。12月,政務院又進一步決定,凡省(市)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經機關及國營財經企業部門均應設立監察室,在各機關、部門及所屬單位獨立執行監察任務。到1953年2月,第二次全國監察工作會議召開前,共處理了各類經濟案件3萬余起。
1954年4月,第三次全國監察工作會議召開,對監察體制進行了調整。根據現實情況,決定撤銷縣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的監察機關,加強省、直轄市、專署和設區的市的監察工作。9月2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決定設立國家監察部,原人民監察委員會的工作移交監察部。12月17日,監察部發出關于調整地方各級監察機構及有關事項的指示,要求適當地擴大省、區轄市、設區的市和專員公署監察機關的組織,加強這些監察機關的干部,在工作特別需要的縣和不設區的市,由專署或省的監察機關重點派遣監察組,并且受各該監察機關垂直領導。
1955年4月,第四次全國監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對設在國務院所屬部門的國家監察機關采取兩種領導關系,一是選擇兩個機構比較健全、工作比較有基礎的監察局室試行垂直領導;二是絕大多數監察局(室)仍保持雙重領導。這表明,經過一段實踐,較為健全的監察體制開始逐步地確立起來。同年11月,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組織簡則》,《簡則》規定:地方監察機構由地方人民委員會和監察部雙重領導。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八大黨章規定:“各級監察委員會在各級黨的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上級監察委員會有權檢查下級監察委員會的工作,并且有權批準和改變下級監察委員會對于案件所作的決定。”③八大加強了黨內監察工作和政府的監察機構進行調整。1956年12月21日召開了第六次全國監察工作會議。會議確定監察機構分為國家監察機關和內部監察機關。國家監察機關和內部監察機關在組織上應逐漸明確分開,內部監察機關根據各部門的需要自行設立。1959年4月,中共八屆七中全會討論了撤銷監察部的問題。同時,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國務院提請并審議通過撤銷監察部的議案。5月8日,監察部停止辦公,將監察部的業務及人員并入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各省、市、自治區的監察廳(局)的業務及其人員并入省、市、區黨的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向國務院各部委及其一些部屬重點企事業單位派出的行政監察組織也相應改為黨的中央監委的派出機構,從此黨的監察組織完全包辦,取代了行政監察。
三、人民監察委員會的制度實踐及成效
人民監察委員會在制度建設上,選舉任命了人民監察通訊員,設立了人民檢舉接待室,真正調動了人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這對于當代監察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民監察通訊員
人民監察通訊員的任務是調查政府機關、企業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之貪污、浪費、官僚主義和消極怠工等一切違法亂紀、損害國家或人民利益等情況;征集群眾對政府政策法令設施的意見,向上級監察機關及本部門首長報告并協助處理。1950年2月28日,政務院監察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在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門建立通訊監察員制度的決定。同年7月23日,政務院監察委員會做出決定將“通訊監察員”改稱為“監察通訊員”,④人民監察通訊員經過選舉任命之后,通過建立小組、制定計劃、規定會議、匯報制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取得不錯的成績。例如,中央對外貿易部的人民監察通訊員自1951年9月建立后的一個多月內,發現和反映了問題147件;廣州市人民監察通訊員在1951年7月到10月就反映和報告了問題235件⑤。
(二)人民檢舉接待室
人民檢舉接待室的任務主要是負責接受與處理群眾的控訴和申請⑥。人民檢舉接待室吸引了大量不能寫信或不愿寫信的人進行口頭的檢舉揭發,大量提供了各種案件的材料和線索。⑥群眾揭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若干重要領導干部在其他方面的違法亂紀行為和不良作風,使“三反”“五反”運動發展成為全面解決黨與群眾關系、人民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的偉大民主建設運動。人民檢舉接待室提供了民眾監督和干部接受監督的制度實踐環境, 調動了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對于發展新型的民主制度, 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和加強執政黨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人民監察通訊員以及人民檢舉接待室在反對官僚主義斗爭中, 在協助領導改進工作、健全制度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自下而上的檢舉揭發, 極大地調動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是我國發揮人民監督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實踐。
四、人民監察委員會的實踐經驗及啟示
新中國初期,人民監察委員會為人民監督國家政權,實現當家作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三反”“五反”運動中,監察工作對減少事故,改善領導,教育干部,提高工作效率,維護紀律,維護國家人民利益,起了相當的保障作用。人民監察委員會的建立和發展,對于之后的監察制度建設積累了經驗,特別是對于新時代國家監察委員會的建立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監察工作的落實需要人民的廣泛參與,各級人民監察機關廣泛地發展人民監察通訊員,設置人民檢舉接待室和意見箱。這就使得人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人民,就會失去生命力。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最根本的要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只有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才能使一切貪污、浪費等違法亂紀行為失去滋長的“溫床”,實現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其次,堅持制度建設和教育改造相結合。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檢舉揭發機制,包括檢舉揭發實現機制、檢舉揭發保障機制、檢舉揭發激勵機制和檢舉揭發制約機制。實現機制解決的是人民群眾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實現檢舉揭發的問題;保障機制解決的是如何保障檢舉揭發人不被打擊報復、不被侵犯正當權益的問題;激勵機制包括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措施等,它解決的是如何激發人民群眾行使監督檢舉之權的問題;制約機制解決的是如何防治造謠誣陷、惡意舉報的問題。這4種機制相互統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最后,堅持黨的領導,實現全面從嚴治黨。不管是人民監察制度還是國家監察委員會,我們都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長期執政的要求。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黨的領導的關鍵在于加強黨的建設。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要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就要做好監察工作,防止“燈下黑”,“老虎”“蒼蠅”一起打,決不讓腐敗分子有藏身之處。
新時代進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既是歷史繼承又是改革創新,是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國家監督制度的頂層設計,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察全覆蓋,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
注釋:
①《譚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552頁。
②人民日報,1951-4-30(1)。
③人民日報,1957-4-17(4)。
④人民日報,1950-07-24(1)。
⑤人民日報,1953-2-20(3)。
⑥人民日報,1952-8-25(1)。
作者簡介:史鑫茹(1995—),女,山西臨汾人,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