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明城市”創建背景下,商丘市民的社會心態現狀存在矛盾、社會支持網絡狹小、社會公平感薄弱、更注重個人在命運面前發揮的重要作用、總體社會情緒積極向上等特點。根據商丘市民社會心態特點,可從三個方面來培育市民良好社會心態:升級完善社會幫扶體系,提高市民的物質滿意度;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高市民的精神滿意度;加強意識形態引導,提高市民的社會公平感。
關鍵詞:文明城市;社會心態;商丘市
一、引言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好這一矛盾,應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來推進各項工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是人們群眾的獲得感,還是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些都屬于社會心理學范疇,都屬于培育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內容。
當前商丘市正處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的關鍵時期。研究和探索商丘市民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路徑,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我市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將為創建文明城市、建設魅力商丘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撐。
二、“文明城市”創建背景下商丘市民社會心態現狀及分析
筆者采用自編問卷,用金數據發放網絡問卷,共回收問卷1109份,刪除問題問卷,共得有效問卷1054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5.0%。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運用SPSS22.0進行描述性統計和差異檢驗等。得到的結果如下:
(一)商丘市民社會心態現狀存在著矛盾現象
商丘市民社會心態總體積極向上,但存在著矛盾現象,具體表現為:雖然被調查的商丘市民收入水平不高,但總體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更多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是很滿意,如果生活可以從頭再來,他們愿意選擇改變;雖然很多人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幸福的。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選擇到北上廣等大城市尋找發展機遇,因為在這些大城市里他們的收入水平和享受的社會資源更為豐富。相比較而言,商丘市作為發展中的城市,雖然市民的收入和享受的社會資源與一線城市無法相比,但人們生活的節奏相對舒緩,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比如交友、旅游等。因此雖然商丘市民感覺自己的收入水平不高,但是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很高。
另一方面,這也說明隨著國家政策對小城市的傾斜和幫扶,在解決溫飽的前提下,商丘市民也享受到了更多的優惠政策和社會服務資源。例如商丘好人公園、漢兩公園、日月湖、商丘古城等景區的修繕和完善,讓商丘市民有了更多享受生活的地點和方式。所以當收入水平能解決生活需要之后,人們的收入雖然不是很高,對現狀不是很滿意,而且在生活中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在不安于現狀的心理狀態下,他們還是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也說明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僅僅增加工資等物質滿意度是不夠的,更需要提升的是人們的精神滿意度。
(二)商丘市民社會支持網絡狹小
社會支持是社會他人對個體表示的肯定和支持,是個體應對事件的人力資源和保障。對社會支持的感知往往來自于個體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感受,較高的這種主觀感受往往能夠幫助個體緩解壓力和挫折,更有效的應對外部挑戰,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雖然有一半以上被調查的被試總體社會支持現狀較好,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較大問題,即商丘市民的社會支持網絡狹小,不容樂觀。
大多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都能夠受到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幫助,但由于網絡的發展,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被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取代,導致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無法受到來自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另外,雖然有時候人們大都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但對方由于能力和資源的限制,提供的幫助力度不足也會讓一部分人感覺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狹小。
(三)商丘市民社會公平感薄弱
所謂社會公平,其實就是指社會差別的合理性。社會公平感既包括制度的公平,更包括人們認可的公平。對人們進行社會公平感的調查其實主要測量的還是人們認可的公平,本研究中被調查的被試總體認為社會公平程度一般,影響因素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司法制度、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收入分配制度、個人努力程度、人脈。
目前,學術界對有關社會公平感的影響因素已有較多研究,主要有社會救助假說、社會經濟地位假說和相對剝奪假說。社會救助假說從制度出發,強調社會救助制度的促進作用;社會經濟地位假說從個體主義出發,認為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個體的社會公平感起到促進作用;相對剝奪假說認為影響個體社會公平感的是個體與他人或與自己的過去進行比較時產生的剝奪感,這種剝奪感越強烈,個體能感知到的社會公平感也就越低。但田北海、安寶龍的實證研究認為,在上述三種理論中,社會救助假說的社會公平促進效應更為穩健,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吻合。因為本研究中影響社會公平因素排名前三個的司法制度、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收入分配制度均屬于制度層面。
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們的公平還屬于很大程度的相對公平,比如高考錄取分數及比例,收入分配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媒體構建影響了民眾對社會公平感的歸因,在“互聯網+”背景下,主流媒體(如《新聞聯播》)的影響力度在被逐漸削弱(以前大家到晚上7點只能看《新聞聯播》,可是現在有了更多的選擇后,部分人就更愿意看具有娛樂性質的節目),另外部分不負責任的網絡一些社會事件的過度解讀(如馬加爵殺人都是貧困惹的禍等),讓人們無法分清事件的真偽,這些非主流媒體的負面報道削弱了人們的社會公平感。
(四)商丘市民更注重個人在命運面前發揮的重要作用
人們在環境受到制約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協商,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可協商命運觀的觀點。這種觀點會讓人以一種更為務實、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問題,認識未知的命運,也更能讓人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生活。參與調查的商丘市民大都認同雖然事情的最終結果受命運和個人的雙重影響,但個人仍然發揮極大且重要的作用。商丘市民有更強的可協商命運觀,他們既不否認環境的限制作用,又極大地肯定了個體的努力程度,更堅信“成事在天”的前提一定是“謀事在人”。
一方面,這與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生活態度分不開;另一方面,這與中原地區人民的艱苦樸素的生活態度有關。商丘地處豫東平原(不僅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也是河南省糧食的主產區),主要發展農業,也是有名的黃泛區,現在發展農業雖然已經有了新的方法和模式(如更有效的灌溉工具),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天吃飯,所以在一代一代人經歷一次一次的靠天不成只能靠人的生活之后,人們在面對資源和環境限制時,更愿意去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來適應環境變化。
(五)商丘市民總體社會情緒積極向上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當自己的需要被滿足時就會產生積極、正向的情緒體驗,否則就會產生消極、負向的情緒體驗。參與調查的被試總體社會情緒基調處于積極狀態,但被試在計劃家庭開支、去醫院看病和到政府機關辦事時消極情緒體驗相對較多。
由調查結果可知,商丘市民生活滿意度較高,具有較高的可協商命運觀,所以只要遇到一點稍微讓他們感覺不錯的事情,他們就會欣喜不已,因此商丘市民大都產生的是積極、正向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的關系,會讓他們在跟經濟有關的事情上產生更多消極的情緒體驗,如在計劃家庭開支、去醫院看病時,這種沒錢的體驗會讓他們把更多的負面情緒投射在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保障的缺陷上,進而引起一部分人產生更多消極、負向的情緒體驗。
三、商丘市民積極社會心態培育路徑
(一)完善社會幫扶體系,提高市民的物質滿意度
提高市民的物質生活滿意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證。在精準扶貧、逐步縮小貧富差距的同時,制定出惠及全民的社會幫扶體系才是人們美好生活最需要的。
首先,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監督管理,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其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就業機會,逐步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最后,規范社會保障制度,對入學、就醫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生活大事進行合理高效的解決。
(二)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高市民的精神滿意度
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一方面能夠提高市民的精神滿意度,另一方面也給那些擁有消極、負向社會情緒的市民提供一個情緒宣泄的場所與機會,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提出的“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重要舉措。
首先,構建完整的社區心理服務管理體系,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力度;其次,增加社區心理服務體系軟硬件建設,既要配足、配齊設備,更要配備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人員;再次,實施多元化的心理服務措施,既要擴大心理幫扶的服務面,也要擴大心理幫扶的力量,如可與當地高校或其他心理服務機構合作開展心理幫扶;最后,強化心理幫扶的效果評估機制,既要評估心理幫扶的有效性,更要監督心理幫扶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三)加強意識形態引導,提高市民的社會公平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意識形態工作發表了許多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屬于司法改革領域的有84項。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中國的司法制度改革也逐步深入,與時俱進。但本研究調查顯示影響市民社會公平感的第一因素就是司法制度,這說明我們做的比較多,但是并沒有讓人民群眾深入了解我們做的這些真正為國為民的好事,因此加強對民眾意識形態的引導和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宣傳力度。在“互聯網+”背景下,在鋪天蓋地的媒體面前,如何加強主流媒體的引導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例如,最近在黨員中開展的手機APP《學習強國》就是很好的一個途徑,有同事反映一天不看《學習強國》,就感覺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其次,完善網絡空間管理體制,確保網絡安全。加強主流媒體建設的同時,更要完善網絡空間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我們接受人民的監督和約束,但是我們不能容忍那些不健康,尤其是不正確價值觀念和思想對我們的惡意攻擊,所以要加大網絡管理力度,堅決杜絕歪風邪氣的滋生與蔓延。
再次,創新發展宣傳手段,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傳播。往往我們認為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是一個很高大上的問題,再加上民眾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等的不同,造成了對意識形態教育的誤解。因此,我們應把這種理論化的東西平民化,把意識形態教育大眾化,讓意識形態進社區、進鄉村。我們還可以參考河南省教育廳“學習新思想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與當地高校、黨政部門聯手,打造主流意識教育講師團,使意識形態教育飛入尋常百姓家。
最后,牢牢把握校園意識形態教育,堅決守好意識形態教育的第一陣地。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為教育教學服務,用微信、飛信、QQ、校園微博、校園廣播、網絡視頻等創新意識形態教育的形式。除理論教育外,學校還應加強學生實踐方面的教育,倡導學生知行一致,使意識形態教育真正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強化政治意識。
當然,培育市民積極心態不僅僅需要政府、社會的努力,更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于筆者自身理論水平的限制,本研究還存在不少局限,雖有對于現實的思考,但在研究過程中還是會存在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解決。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商丘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習近平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建構路徑探究》(商社規辦〔2019〕3號)。
作者簡介:單永花(1985—)女,漢族,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與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