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妮 宋倩男
摘 要: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村養老負擔沉重,“養兒防老”“多子多福”觀念濃厚,女兒養老面臨壓力,而在當前的人口流動大背景下,農村“二女戶”養老問題更加突出。本文從安徽省S村的“二女戶”家庭養老現狀出發,發掘在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二女戶”的養老問題,倡導農村“二女戶”推行以家庭為核心、以村委會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新模式。
關鍵詞:“二女戶”;養老問題;居家養老;女兒養老
一、問題提出
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依然極具性別偏好色彩,在大部分的農村,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傳統解決“二女戶”養老問題的方式是招贅,通過嫁娶婚姻的兒子承擔養老責任。但是隨著社會進步,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女兒正在承擔越來越多的贍養責任,在緩解農村養老壓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楊國財和楊金棟認為,在當代社會養老難的大背景下,女兒婚姻半徑的擴大增加女兒養老的難度。此外,傳統從夫居的方式造成女兒無暇照顧自己的親生父母,而且還會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衍生出許多婆媳
矛盾。
當前,農村無論是招贅養老還是女兒養老在人口流動背景下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都未聚焦到農村“二女戶”這一特殊群體,也未深入探究適合當前農村“二女戶”的養老模式。
二、農村“二女戶”養老問題
目前,安徽省S村4個“二女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招贅的“一招一嫁型”,即一個女兒外嫁一個女兒招婿養老;另一種是“二嫁型”,即兩個女兒外嫁。
(一)“一招一嫁型”二女戶的養老問題
1.經濟支持有限
“一招一嫁”型老人生活來源主要來自招贅女兒組建的家庭,招贅的女婿在享有老人財產繼承權的同時,也承擔著要贍養老人的義務。在當前的人口流動背景下,招贅女婿也不可避免地外出務工。上門女婿外出務工多從事體力勞動,月收入在3000-5000元,每次給老人的生活費在300-500不等,但是在時間上不固定。多位老人透露,“農忙或者生病的時候會給”“大概300、500還要考慮到小孩子,多了也沒有”。可以看出,老人從女婿那里獲得的生活費沒有特定的規則或是約定“多少生活費”或是“多久給一次”。支撐“招贅”家庭給予老人生活費的是“孝道”而不是規則,因而老人生活費的獲得具有被動性,老人從“招贅”家庭獲得的經濟支持有限。
2.日常照顧缺失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體力和腦力靈活度下降,不可避免地體力不支及出現一些慢性病,一些生活瑣事需由他人幫助。招贅女婿在鄉時會主動承擔起老人的飲食起居。但是在訪問的2個“一招一嫁型”家庭中,都是老人獨留在鄉,女婿和女兒外出務工,往往只有春節才會返鄉,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只能靠鄰居捎帶。
關于老人是否會隨遷,老人則以“自己都照顧不好,去干啥”“年紀大了不能折騰了”為由在鄉獨居。無論老人是主動或被動的獨留在鄉,其結果總是缺少子女在身邊陪伴,缺少子女的日常照顧。老人大部分的空閑時間就是坐在村口曬太陽聊天,缺乏其他娛樂活動。
在生活方面,當老人發生意外時,招贅家庭也不能提供最及時的照顧。
例如,王某,69歲,農忙時摔倒,鄰居幫忙叫車送往醫院急診,隨后在鄉的侄子來醫院看護,住院第二天女婿才趕過來。
可以看出,緊急意外時,老人主要先靠鄰居,然后是親戚,最后是招贅女婿。因此,招贅家庭在老人的突發事件的應對上,作用是微乎其微,老人的日常生活存在風險性。
(二)“二嫁型”家庭的養老問題
家庭是我國養老的主體,一般由家中兒子承擔,“二女戶”家庭中沒有兒子,按照傳統習俗這個責任就過渡到女兒身上,由女兒承擔起老人養老的責任。通過訪問發現,“二嫁型”二女戶的養老責任是按照“輪流”或“平均”的原則。
1.農業生產不便
“二嫁型”老人經濟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務農,兩戶家庭的老人的年收入分別為3000元、5000元,但是老人年紀大,體力不支,農業生產面臨不便。
在S村,雖然農業機械化有所普及,但是有些農業環節必須要人力投入才能完成,且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據訪談得知,兩位女兒外出務工,農忙時返鄉大概為10天左右,但是還要花費時間精力處理其他事宜。兩位女兒對老人提供農業幫助按“次數”或者“年”輪流。“她們家也種地呢!”“過來幫忙兩三天吧!”“能過來幫忙肯定是過來的,但忙不過來啊”這是從老人口中聽到最多的回答。可以看出,在打工潮的背景下,由于返鄉滯留時間有限,兩位女兒輪流幫助老人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幫助的時間不足,多數農活都是老人完成的,老人從外嫁女兒家庭獲得的農業支持有限。
2.缺乏歸屬感
“二嫁型”家庭老人表示,不是老人喪偶或者身體有重大疾病,一般都是居住在S村。如果老人喪偶或是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則到女兒家輪流居住。調查中的兩個案例如下。
(孫某,喪偶)表示:“在女兒家我主要是怕女兒因為我婆媳吵架,我也知道自己煩人,要不是我自己(照)顧不好自己,我才不到別人家,雖然女兒婆子不直接說,但是感覺說話都陰陽怪氣的。而且這邊都不認識人,出門沒地方去,除了女兒也沒個說話的人。”
(王某,老伴癱瘓)表示:“我住女兒家這邊,也是不認識他們這邊的人,平常不咋出門,天天擱家里照顧老伴。其實女兒公婆很嫌棄,因為記得才來的時候就問啥時候能好,一直住這嗎?我就是怕苦了我閨女,我老伴好了我就回家住,家里還可以和鄰居聊聊天,自己家逍遙些。”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居住在女兒家的三位老人普遍覺得居住在女兒家缺乏歸屬感,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老人一方面要小心拘束,擔心由于自己導致女兒和婆婆關系惡化,出現婆媳問題、夫妻問題;另一方面,處在一個新的環境中,一切都不熟悉,除了女兒很少有熟人可以聊天、散步等,平常只能看電視打發時間。
三、農村“二女戶”養老模式探究
農村“二女戶”人口流動背景下,無論是招贅養老還是女兒養老,已不能滿足當前老人的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難以適應新的人口流動的大背景。居家養老是指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務的一種養老形式。同時,農村家庭受傳統文化觀念、生活習慣的影響,居家養老一直是我國90%以上的老年群體傾向的養老方式。因此,筆者倡導農村“二女戶”建立以家庭為核心、以村委會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模式。
(一)以家庭為核心
發揮家庭作為“二女戶”養老責任承擔人的作用,兩位女兒自覺承擔起老人養老的責任。一是在經濟方面。“二女戶”兩位女兒在婚嫁前應該在村委會的見證下,簽訂贍養協議,劃分贍養責任。按合適的比例分攤老人的居家服務費用,給予老人的生活費要按月給付,不得少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覆蓋老人的基本生活支出。二是在日常照顧方面。購買村委會服務中心由專業社會工作者提供的家政、病時護理、健康餐等相關服務,彌補在外務工不能照顧老人的缺陷。三是在心理方面。節假日返鄉看望老人,陪伴老人聊天說話;鼓勵老人發揮年輕時特長,培養新的興趣。
(二)以村委會為依托
村委會在了解“二女戶”家庭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問題全面幫扶。一是落實農村“二女戶”補貼措施,建立家庭繳費、村委會補貼模式解決“二女戶”養老的資金問題。二是引進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辟托老所、老年活動室、助餐點、老年人聊天室等社區老年服務場所,并提高服務場所服務意識。三是建立社區文化組織,建立老人會、讀書會等,為老人休閑娛樂提供條件,必要時可以和老人一起參與一些文娛項目,降低老人精神上缺乏陪伴的孤獨。四是通過廣播、講座、故事會、戲曲等方式宣傳男女平等的觀念,讓村民明白“女兒也是養老人”,營造社會包容氛圍,從而減少女兒養老的心理負擔。
參考文獻:
[1]解振明.低人口增長率國家的人口現狀及其分析[J].人口與計劃生育,1995(5).
[2]靳小怡,李樹茁.中國農村社區招贅婚姻研究——松滋縣婚姻模式深訪和個訪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3(1).
[3]韓江風.新時代農村女兒養老的困境與前景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9(10).
[4]楊國才,楊金東.社會性別視角下女兒養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5]梁海燕.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區居家養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13).
[6]顧霞.探索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J].經濟師,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