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末,我國的學校體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學校體育的內容從兵式體操到引進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轉變。章炳麟在國家處于積貧積弱的時候,積極推廣軍國民教育思想,當辛亥革命獲得成功時又與時俱進地宣揚實用主義教育。章炳麟一生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引導著我國學校體育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章炳麟;軍國民教育;實用主義
一、引言
章炳麟是我國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者、國學大師、著名的教育家,186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是我國宣揚民族主義思想的先驅,是致力于將漢人從腐朽清王朝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譽為繼康有為和蔡元培之后對清末民初教育事業近代化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在他的輝煌的一生中,先是應蔡元培的邀請,任教上海愛國學社并且參加中國教育會,然后又受到孫中山的邀請,加入中國同盟會,并建立起國學振興社,舉辦國學講習所。章炳麟1890年進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學習經學。1895年離開俞樾參加康有為在上海設立的強學會。1901年任教東吳大學。1903年任教上海愛國學社,參加中國教育會。1918年在重慶各地巡游講學。1926年任國民大學校長。
章炳麟著有多部在教育上具有開創性重大影響的著作,主要有:《訄書》(初刻本1900年)、《訄書》(重訂本1904年)、《章氏叢書》(1914年)、《太炎教育談》(1920年)、《章太炎的白話文》(1921年)、《章太炎自定年譜》(1928年)及《章氏叢書續編》(1933年)等。
章炳麟在革命思想和教育事業的推廣上的貢獻使得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進行傳播,他的教育思想深度地影響了中國學校體育的變革,融入到了平常的教學之中。隨著章炳麟教育學著作的不斷廣泛傳播,其教育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研究,章炳麟的教育理論獲得了較大的發展。20世紀初,我國學校體育是以模仿德國和日本為主的軍國民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與矛盾。在當代多次的課程改革浪潮中,學校體育朝著越來越強調學生自身的興趣和愛好方面發展,主張在體育教學中以學生作為主體安排體育活動,體育教學開始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章炳麟在20世紀初期對于軍國民體育思想的實踐在新時期的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在對章炳麟教育思想進行整理和歸類的基礎上,探討章炳麟的體育思想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轉變。
二、章炳麟教育思想中有關學校體育的觀點
章炳麟的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他非常強調改變當時的教育制度對于學校教育影響的重必要性,“學校之制,校三而科四:一曰政治,再曰法令,三曰武備,四曰工藝。政法必兼治,備藝必必分治”[1]。章炳麟強調體育對于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性,“惟體操足以變化氣質。德國軍制,寓兵于農,文武自將。吾黨之責,不習體操何以從事武備?天豈以熊經鳥伸,空言導引哉?奔命紆死,憂患同之,是固不容少緩矣”[2]。章炳麟認為學校的教育應該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掌握一門專項知識,他認為:“在政府設許多學校,原只望成就幾個致用的人,至于學生求學,以及教人求學,就不該專向致用一面。”[3]因此,章炳麟的教育理論與早期學校體育相關的觀點也是以軍國民教育思想為基本依據而構架于體育之中的,有關他的體育教育思想整理如下。
三、強調軍國民體育思想對清末民初學校體育的推動作用
軍國民教育思想是指妄圖進行對外侵略的國家,在國內實行軍事統治、全民皆兵的思想、政策和制度等。這些因素對于教育的誤導作用,就是對所有的學生灌輸軍事主義思想,使他們所有人都成為士兵,充當國家對外侵略的工具。章炳麟等人于1987年在杭州發起建立“興浙會”。“興浙會”同其他各地學會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宗旨在實質上有很大差異,區別首先在于章炳麟等人不想用“學”來掩飾自己的“志”,而強調復興浙江用“武”的傳統,認為推廣“武”才是振興中國、復興亞洲的第一步。其次在于章炳麟等人不想遮掩自己的志向在于反對清王朝。其章程是由章炳麟等人制定,因此可以從興浙會的章程中看出章炳麟對于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實踐是非常深入的。它的章程反映在智育和體育方面的觀點有:“……文弱之邦,惟體操足以變化氣質。德國軍制,寓兵于農,文武自將。吾黨之責,不習體操,何以事武備”[4]。即章炳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張學習經世濟用的學問,提倡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也提倡按照學生的個人意愿來選擇學內容,主張拋棄舊的封建教育制度,反對迂腐的八股教育。在體育方面,主張以軍國民體育思想為指導,學習德國軍事制度和操練方法,并且認為我們肩負著振興民族、使人民覺醒的重任,不學習體操,就不能使我們的體魄強健,就不能使國家的軍事力量強大。他當時提出在學校中開設軍事體操課程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而且能夠為我國的民族革命事業培養許多后備人才,章炳麟的這種教育方式在當時無疑是非常先進的。
章炳麟于1895年加入康有為在上海成立的強學會,加入到宣揚維新變法的行列中。維新派將廢科舉、辦學堂作為維新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主張仿照德國和日本的學制,在省、府、縣、鄉開設學校,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新的人才和對人民進行教化。章炳麟是清朝末期維新運動中的出色理論家和宣傳家,他的體育思想主要是關于體育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他說:“足下常年有智,豈可隨此波流?欲斷此習,當以事類相近者移之,如圍棋,蹴鞠之流事業。”[5]他認為人們隨波逐流的學習風氣能夠從對體育運動的參與中獲得改變,他認為只有國民的體質強健才是國家強大的基礎。1898年,維新運動宣告失敗,變法期間所設立的公立、私立學校并沒有因變法的失敗而關閉,它們因維新思想的影響繼續存在下去。清朝末期,清政府鼓勵民間開辦學堂。在這樣的的形勢下,資產階級的革命派利用這項政策,以開辦學堂的名義私自設立了一些體操學堂。例如,章炳麟等人于1987年在杭州發起建立的“興浙會”就是一個革命性質學堂,他們的目的是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青年,以學堂作為革命的掩護。
軍國民教育思想和兵式體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我國學校教育中達到高潮。隨著一戰的結束和德國的戰敗,很多人認識到軍國主義教育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1919年,在蔡元培和章炳麟的號召下,當時的民國教育部先后提出了如下的改進學校體育的方案。一是加強武術;二是力求完備體育上設備及器械;三是開始對于民間的自由研究進行嘉獎,并積極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進;四是對于課堂外部的活動的重視程度加大;五是設法優待體育教員;六是規定體操及教練考察法。這些措施標志著我國的學校體育事業的側重點開始轉型。
四、強調美國實用主義體育思想對我國現代學校體育的影響
章炳麟運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對實用主義的推崇,他說中國的軍國民教育體系仿佛是一個陂塘,專靠陂塘水總不免要干,必得外邊有長江大河,輾轉灌輸,陂塘才可以永不干涸,所以說學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章炳麟認為軍國民思想的單調性不能更好的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不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認為實用主義教育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大。一方面,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軍國民教育思想和兵式體操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逐漸衰落;另一方面,在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大學教師中,以留美學生居多,成為主要的力量。因此,章炳麟后期所倡導的美國資產階級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取代了教學內容枯燥的軍國民主義教育體系。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于1919年來中國講學,以后陸續來了許多宣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美國學者,他們的這些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正適合中國資產階級當時的需要,在中國的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北洋軍閥政府不得不對學校教育進行改革,體操課也改成體育課。這表明我國的教育體逐步完善,學校體育的內容越來越加豐富,體育教師的專業性越來越高。
五、結語
章炳麟的教育思想從戊戌變法時期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實用主義體育思想的轉變,表明他作為一個清末開明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敏銳的觀察力。他廣泛涉獵中外書籍,他的教育理念能夠在清末百家爭鳴的改學風潮中獨樹一幟,也跟他嚴謹的治學態度有關。實用主義體育思想相對于軍國民體育來說,它在進行體育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夠發揮出來;它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軍國民教育思想雖然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但它的兵式體操的體育理念和素質不高的體育教員常常遏制學生對體育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遏制了學生在體育課中個性的發展。軍國民教育思想在社會變革時期,為我國培養了許多革命人才,對于辛亥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雖然最終被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所取代,但軍國民思想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從這一變化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章炳麟的教育思想中的學生處于教學主體地位的觀點,他提倡學生的學習要經世濟用,他對于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太炎,錢鐘書.訄書初刻本[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朱維錚,姜義華.章太炎選集(注釋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章炳麟.章太炎的白話文[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4]姜義華.章太炎選集(注釋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章炳麟.章炳麟論學手札[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袁詩哲(1989—),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助教,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