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乃權

我國金融開放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統籌謀劃,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在開放中積累經驗,在學習中審慎前進,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開放之路。
黨的十九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2019年10月15日,國務院公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均簡稱《條例》)的決定,進一步降低外資金融機構準入門檻、擴大外資銀行業務范圍。11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如果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第一次金融大開放的話,那么這次開放可以看作是我國金融業的第二次大開放。
剛加入WTO時,在英國《銀行家》雜志(The Banker)公布的2002年度榜單中,世界前100強銀行中國只有工中農建交5家上榜,世界前1000強銀行也僅有15家。而在《銀行家》2019年度榜單中,世界前100強和1000強銀行中中國銀行數分別上升至18家、136家,工建農中綜合排名位列世界前四,中資銀行產生的利潤總額位居世界第一(數據來自The Banker官網)。
從銀行業變遷看中國金融開放的巨大發展
成就
剛入世時中國承諾金融業逐步向外資開放,當時金融業的主流心理是“狼來了”。然而我國金融業不僅沒有在競爭中倒下,反而在“與狼共舞”中蓬勃發展,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多領域全面發展的金融生態體系,資產規模不斷壯大。舉例來說,目前我國銀行業總資產達281萬億元,規模居世界第一,銀行業變遷可以看作是中國金融業巨大發展成就中的一個縮影。
一是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完善。根據銀保監會的最新披露,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法人機構達到4597家,其中包括2家政策性銀行、1家開發性銀行、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41家外資法人銀行、134家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各類農村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等,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多元所有制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
二是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日益提高。從資產收益率來看,2003年美國銀行業是1.46%,我國上市銀行僅為0.52%,約為美國銀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9年4月美國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為1.38%,而2019年3月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為1.02%,中外銀行資產收益率差距顯著縮小,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不斷增強(數據來自美國聯邦銀行經濟數據庫、香港環亞CEIC經濟數據庫)。
三是我國商業銀行穩步推進業務轉型,加快科技應用。金融開放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積極向“輕資本、輕資產”轉型布局,中間業務收入總額不斷增長,非利息收入占比也顯著提升。在2010-2019年的10年間,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銀行收入比重呈波動上升趨勢,截至2019年6月,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24.05%,較2010年12月提高37.4%。我國銀行業還不斷加快金融科技建設,推進金融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2018年4月全國首家“無人銀行”網點——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九江路支行開業,能夠通過融合機器人、VR、AR、人臉識別和語音導航等前沿科技為客戶提供全自助銀行智能服務。
在第一次金融開放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開放之路
我國金融開放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統籌謀劃,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在開放中積累經驗,在學習中審慎前進,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開放之路。
第一,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國積極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放開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真正把決定權交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公共服務等更好發揮作用,這是一條我國正在踐行的重要經驗,能夠極大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激勵經濟活動主體。但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注意并不等于“唯一”作用,市場機制失靈或者扭曲時,政府必須要及時干預。美國這樣金融市場效率極高的國家,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時,政府通過所謂“量化寬松”等措施進行救市就是例證。
第二,遵循“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我國的金融開放并不是單純的追求利益、盲目的追求擴張,而是將金融服務國家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避免經濟發展脫實向虛,這是確保金融開放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前進的重要經驗。這一做法與墨西哥、泰國的金融開放進程形成鮮明對比,有效避免了盲目開放造成的金融風險。
第三,穩妥有序推進金融開放,確保金融安全。作為國民經濟的血液,金融開放的失誤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金融開放各部分中,資本項目關聯影響重大,我國在推進資本項下開放上十分慎重和穩健,始終堅持有序推進資本項下開放,這也有效減輕了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沖擊。從實行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QFII/RQFII),到開啟“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資本項下開放,確保我國金融安全。
第四,立足國情,吸取國外經驗教訓。在開放的進程中,我國積極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反思失敗教訓。20世紀后期,阿根廷不顧自身金融基礎薄弱的國情,過早地啟動金融開放,導致金融命脈很快被境外資本控制,并多次引發債務危機。阿根廷金融開放的失敗經歷給我們提供了啟示,我們必須合理把握金融開放的力度和速度,結合國情,夯實金融基礎,避免重蹈這些國家因金融開放而引發國內金融危機、造成經濟動蕩的覆轍。
第二次金融開放,機遇與挑戰并行
入世時,我國的金融開放是有限度的金融開放,是嚴格履行協議條款和兌現有關承諾的有條件開放,在實施資本管制的同時,對準入門檻、業務范圍等方面也有著嚴格的要求。相較之下,此次兩部《條例 》修改則是一次深度的金融開放,以行政法規形式將擴大金融開放的政策措施固定下來,將金融開放與實體經濟開放并行,我國金融業將進入全面開放的新時代。
擴大金融開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首先,國際金融機構帶來風險管理、財富管理、國際化、產品業務創新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為我國金融機構樹立行業標桿,倒逼我國金融機構進行改革,提高金融效率。其次,國外金融機構的進入,將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使用頻率和便利程度大幅增加,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國際貨幣職能,推進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但與此同時,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對我國金融業也是一次重大挑戰,我們必須要重視它所可能帶來的風險。
第一,宏觀上,國際形勢復雜,金融系統性風險增加。此次金融開放,適逢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量化寬松大潮來臨的雙重背景,各國央行紛紛宣布降息,美國更是在4個月內連續3次降息,全球資本泛濫。在金融開放背景下,市場參與主體擴大、本國與外國資本市場聯動性加強、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容易引發羊群效應,放大市場的波動性。如果熱錢大量進出我國金融市場,可能會沖擊我國金融體系,增大系統性金融風險。
第二,微觀上,金融市場競爭加劇。在此次兩部《條例》修訂之后,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限制基本消除,中資金融機構將直面巨大的競爭壓力。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龐大,總數達4500多家,已經接近完全競爭;此時,更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將進一步加劇競爭態勢。由于沒有數量優勢,外資銀行進入的目標區域可能集中于國內經濟基礎較好的一二線城市,通過發揮產品及服務優勢,競爭該地區的公司業務和中高端客戶群體,將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的業務造成嚴重擠壓,那些規模小、效益低的銀行很可能會在這一輪金融開放浪潮中被市場淘汰。
第二次金融開放對策分析
從政府層面而言,一是牢牢把握國家金融“安全閥”,防范系統性風險。我國央行要根據當下事態靈活應變,運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安全閥”中的兩個出氣孔——匯率調節和資本項下開放,堅持匯率的靈活和彈性,堅持對跨境資本流動進行有效的管理,把握好節奏和速度,逐步推進資本項下開放,避免國際資本肆意進出沖擊我國金融體系。同時,由于美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既要堅持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又要與美聯儲貨幣政策保持“同頻共振”,確保人民幣幣值穩定,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二是完善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作用。首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應注重完善相關規則體系,提高透明度和契約精神,促進我國金融規則體系與國際接軌,減少行政干預,增加金融機構經營的自主性,為中外資金融機構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雙方在競爭中互相取長補短。同時,減少行政干預不等于不干預,政府要在宏觀調控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以良好的金融法制吸引外資;充分發揮“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職責,完善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經驗提前建立一套金融危機的應急處理機制;政府可以推行負面清單制度,只規定金融機構不能做什么,擴大金融機構在合法范圍內的業務自主性。
從金融機構層面而言:一是吸收培養人才,加強科技創新。當前我國金融業經管類人才眾多,技術型人才不足,創新能力不高。一方面我國金融機構應積極地吸收國內外技術型人才,培養在金融、營銷、計算機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推進金融業務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的結合,向智能化轉型。同時建立金融創新保障機制,鼓勵創新也要允許創新失敗,提高金融創新的熱情。二是增強差異化、特色化競爭能力。我國金融機構在經營戰略和業務上同質化競爭嚴重,在與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中處于不利之地。我國金融機構需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經營慣性,以客戶為中心,細分市場,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創新中間業務品種,培育自己的特色業務。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行精準營銷,提高吸客、留客能力。
三是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交流合作。我國金融機構應正視與國際金融機構在產品業務、風控機制、創新能力、戰略經驗等方面的差距,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交流學習。如中國工商銀行與摩根大通簽訂了《交易銀行合作備忘錄》,展開了在支付結算、貿易融資、利率、信息安全等多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優勢。
四是國有金融機構要逐步過渡到使用“權益性資產管理辦法”,即國有金融機構以追求國有資產價值最大化為終極目標,不謀求國有資本控股及委派人員。借鑒新加坡淡馬錫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對國有金融機構僅視為企業,按市場化規律靈活運作,最終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習主席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入世以來,我國的金融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后續的金融開放提供了經驗借鑒。盡管現在我國與外資金融機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擴大金融開放也將面臨巨大挑戰,但是我們敢于“與狼共舞”,推動我國金融開放的大門越敞越靚。中國發展壯大絕不會成為一匹貪婪的“惡狼”,而是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