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楊


切實防范因技術產品質量缺陷引發的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著力提升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能力和綜合治理水平。
10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消息,為貫徹落實2019年8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推動構建以標準引領、企業履責、政府監管為基礎的管理體系”的重要精神,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將金融科技產品納入國家統一推行的認證體系(以下簡稱“國推認證”),以標準落地實施為手段,持續強化金融科技安全與質量管理,切實防范因技術產品質量缺陷引發的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著力提升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能力和綜合治理水平。
適用于11個產品種類
公告披露,為更好滿足金融行業發展與監管需要,兩部門決定將支付技術產品認證擴展為金融科技產品認證,并確定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制定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規則》。
認證規則適用于金融科技產品,包括11個產品種類:客戶端軟件、安全芯片、安全載體、嵌入式應用軟件、銀行卡自動柜員機(ATM)終端、支付銷售點(POS)終端、移動終端可信執行環境(TEE)、可信應用程序(TA)、條碼支付受理終端(含顯碼設備、掃碼設備)、聲紋識別系統和云計算平臺。
認證委托分為三步,首先是申請與受理,即認證委托方提出申請,認證機構根據法律法規及相關產業政策要求,在相應時限內作出是否受理。然后是申請資料,即認證機構在認證細則中明確申請資料清單,認證委托方按要求提供所需資料。最后是實施安排,即認證機構進行資料審核后受理認證委托,與認證委托方簽署認證合同或協議,確定認證實施的具體方案。
如何實施認證?
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的基本認證模式為:型式試驗+獲證后監督。認證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認證委托方所能適用的認證模式。原則上應按產品型號、規格、版本的不同劃分認證單元,當以多個型號、規格、版本的產品作為一個認證單元時,認證委托方應提交各型號、規格版本產品間的差異說明。
型式試驗包括4個內容,即制定型式試驗方案、型式試驗樣品要求、型式試驗實施、型式試驗報告。其一,型式試驗方案包括型式試驗的全部樣品要求和數量、檢測標準項目、可選擇的檢測機構等。其二,通常,樣品由認證委托方按要求選送代表性樣品;必要時認證機構可采取現場抽樣/封樣方式獲得。認證委托方應保證其所提供的樣品與實際生產產品一致。其三,型式試驗應在簽約的檢測機構完成;檢測機構須保證檢測結果可追溯和可復現。其四,型式試驗結束后,檢測機構應及時向認證機構和認證委托方出具型式試驗報告。
認證機構對文件審查、現場檢查和型式試驗結果進行綜合評價,作出認證決定,對符合認證要求的,頒發認證證書。認證決定過程中如發現不符合認證要求項,允許認證委托方限期(通常情況下不超過 3 個月)整改。認證證書有效期為 3 年;在有效期內,通過認證機構的獲證后監督確保認證證書的有效性;期滿后進行監督審查,合格即可續期。
所謂獲證后監督,是指獲證后的跟蹤檢查、生產現場抽取樣品檢測、市場抽樣檢測三種方式之一或組合。認證機構可采取事先不通知的方式對獲證方實施監督。審查合格的,保持其認證資格的決定;審查不合格的,允許其限期采取措施進行糾正,如逾期仍未糾正,應撤銷其認證資格。
實施統一認證標志
認證規則明確,金融科技產品認證實行統一的認證標志管理,標志的圖案如下:
該標志的基本圖案為CFP變化構成的圖形。CFP意為金融科技產品認證英文Certification of FinTech Product。
業內人士指出,有了這個統一的認證標志,將大大有利于金融科技產品的對外推廣。
邁入健康化、規范化發展軌道
近幾年,“金融科技(FinTech)”一直是業內最熱門的詞匯。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6年提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
我國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采取鼓勵和包容的態度,行業發展非常迅速。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金融業務邊界逐漸模糊,金融風險傳導突破時空限制,給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金融穩定、金融監管等方面帶來新挑戰。
金融科技本質上是一種金融創新,既然是金融創新,必然要受金融監管。8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提出未來3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金融科技行業首個科學、全面的頂層規劃正式發布,可謂正當其時,既為金融科技“正本清源”,又給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也體現了監管層面對金融科技行業價值的認可。
如今,金融科技產品納入“國推認證”,行業發展和監管又邁出了實質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