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徐 飛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老年人口也在不斷增加。現已成為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約為1.59億人;2015年這一數字已達到2.12億人;預計2035年數字將翻升至4億。如今,全國每天有近25000人加入60歲以上老齡人的行列。這一龐大的數字將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造成嚴峻的挑戰。
“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探索科學的養老模式是養老機制建設的重要任務。”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這樣說。
在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王以新提交了《關于創新居家養老模式的提案》。她在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國正在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增長迅速、數量龐大的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對養老需求的增加與我國較為薄弱的經濟基礎和不完善的養老機制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適用于我國基本國情、能夠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沖擊的養老機制。

“居家養老作為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它不同于以往的家庭養老,它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投入小、經濟和社會效益高,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可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穩定發展的沖突。”王以新認為,如何把政府、社會的機構養老模式與家庭養老模式結合,既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又能解決年輕一代人的家庭生活壓力,是現在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王以新指出,單靠家庭的力量來發展養老服務行業是不現實的,因此建議政府投入支持。如由政府資助在社區建立2000平方米左右的養老會所,完善居住、娛樂、保健、康復、簡單醫療等各項設施,并由家庭提供老年人生活方面的需求。
醫和養是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體。因此,王以新還建議,發揮居委會自我管理服務優勢,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并努力提升社區醫療中心的服務水平,切實為老年人緩解痛苦,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康復醫療中心平臺。
王以新的提案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視,在推動北京市養老服務工作方面,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2016年,市政府辦公廳轉發了市衛生計生委、市民政局等13個部門制定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確定了7方面56項重點任務,將規范居家醫療和護理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規范、價格標準列入重點內容。市民政局還會同市衛生計生委等九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北京市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了西城區展覽路醫院、朝陽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興區紅星醫院、昌平區南口鐵路醫院、平谷區金海湖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5個區6家一、二級公立醫療機構,用三年時間向康復功能轉型,每家給予1500萬元財政經費支持。
提案還對推進市政府醫養結合綜合試點發揮了積極作用。北京市以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臺,為恭和苑老年公寓及周邊社區老年人提供包括全科醫生服務、康復服務、護理服務等3大類型、30余個小項的入戶醫療服務,形成“養、護、醫、住”一體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