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健
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問題,農業是工業和服務業初始原材料的物質保障,黔南州共有37個民族,多樣的民族性賦予黔南州獨特的發展道路,在受到傳統觀念、民族生產生活習慣、地理環境、耕作土地面積等自然和人文條件影響下的傳統農業大市,如何走出一條具有競爭優勢的民族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之路,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通過對黔南州都勻、龍里、貴定等地調研,分析黔南州果品產業、茶葉產業、中藥材產業、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問題,從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策。
截止2016年全州果園種植面積126萬畝,產量119.37萬噸,年產值19.7億元,全州共有從事果品產業龍頭企業32家,按照生產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企業、個體戶、合作社。其中黔南州水果產業中有32家龍頭企業,主營水果生產的產地批發市場就有6個,相關社會化服務組織有5個,產業當中個體生產經營戶中種植專營大戶就有419家。以火龍果、刺梨、水晶葡萄等特色水果為代表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水果生產基地。2016年貴州省火龍果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一,重點分布在黔南州羅甸縣;黔南州人工種植刺梨面積40萬畝,龍里、長順、貴定等縣市集中多家初具規模的刺梨加工企業進行產品深加工。龍里刺梨、長順高鈣蘋果、羅甸血橙等一批地方特色精品水果被納入“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大典”。
近些年來,黔南州大力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就茶葉整體品質的提升以及茶園種植面積認證的標準都作出了修改。以貴定縣云霧鎮為例,2017年云霧鎮全年預計采茶650噸,其中紅茶100噸、綠茶550噸,其產值預計突破2億元,目前農業企業68家,專業合作社28家,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品牌“云霧貢茶”。除都勻毛尖品牌外,平塘甲茶、甕安歐標茶等一系列品牌不斷出現,且獲得消費者認可。
黔南立足自身氣候、資源優勢,主要種植品種有金銀花、金線蓮、太子參、天麻、丹參、射干、苦參、銀杏、菊花、等,已經建成的規范化良種繁育基地2個,集中連片規模化中藥材基地2萬畝。蘆山鎮②通過領導協調— 以戶加入—統一銷售的形式打造中藥材育種、種植基地,其何首烏、皂角等產品開始規模化產出,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迅速得到發展,產品種類不斷得以豐富。更是培育了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用菌產業體系。黔南獨特的山區生態氣候環境和特色食藥用菌資源,打造生態綠色的食藥用菌產業,走特色、發展、精品和反季節之路。黔南州以建立食用菌菌種保護培育區的方式對當地野生的菌種資源進行研究、育種、培育,以支持貴州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的發展。
通過對具有典型特色的中藥材產業進行影響因素分析,又根據實地調查發現中藥材產業與其它農業產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其一是農業生產處于產業鏈環節底端,民族特色的品牌優勢不明顯。在市場效益的推動下,初級產品利潤十分薄弱,在產業技術創新方面差距仍舊很大,在產品營銷方面,由于長期以來受到交通和地域限制,加之傳統小農自給自足觀念的影響,農產品品牌宣傳和保護有限、特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很多擁有民族特色的產業沒有形成獨特的民族品牌走向市場。
其二是地方龍頭企業優勢不明顯,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首先企業總體數量不多,分布也不均衡,未形成集群規模效應。本次調查黔南州大部分縣市,在特色農業產業深加工方面的企業相對不多,盡管在刺梨、金線蓮、野生菌等產業已經有企業開展了深加工且效益都不錯,但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都分布在交通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貧困鄉鎮幾乎很少涉足,企業數量也不多。其次,地方龍頭企業在走向市場時,其競爭力仍然相對較低。再次,企業輻射能力較低,很難單靠一個企業的農產品深加工或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就能起到帶動一個行業或打造一個產業的作用,產業化的條件較薄弱。
其三是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審批程序繁多。通過調研發現,很多地方除了政府有專項資金專門扶持特色農業產業如中藥材產業、禽畜業等,融資渠道狹窄,金融資本下鄉難、下鄉慢的問題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前期進行大量基礎設施與場地規模的建設上,或更新技術設備需投入大量的資金時,資金鏈短缺現象異常明顯,雖然農村信用社支持對農業發展的貸款,但信用社有嚴格的審批和資產評估的程序,往往由于一系列的信用評級和嚴苛抵押的條件限制。
其四是民族文化資源和特色資源的利用整合能力欠缺,未能形成特色農業+局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本身就擁有37個少數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尤其是特色的民族生活習俗,獨特的民族文化旅游景觀,其特色造就不一樣的農業產業發展道路和品牌營銷戰略,可是在調研中發現,幾乎很少利用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來打造特色農業產業的品牌營銷發展戰略,缺少對民族文化因素的深層次開發和挖掘,缺少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價值鏈環節嵌入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打造特色農業+的局面。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基礎就是挖掘和做好具備規模化產業中的特色部分,這一部分正是特色產業發展的競爭核心,根據黔南州的實際情況,篩選出黔南獨特的特色,進行產業化大規模的發展。做大特色產品,使羅甸火龍果、龍里豌豆尖、貴定云霧茶等多個產業形成一定的發展優勢,創造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基礎。被篩選出來的特色產業區別于原來的發展基礎就是自身的特色,這一競爭力是作為開拓市場,占有市場的優勢。特色產業規模化的發展一方面需要考慮市場需求量的問題,一方面還需要考慮當地消費習慣,以及生產條件等多個問題,最終形成培育特色產業生產帶。在生產帶中有針對性的引進有實力的加工企業,鼓勵企業在產地加工,不斷拓寬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鏈條,促進整個產業發展的可持續。
首先,積極引進外來資本下鄉,通過稅收上的傾斜和支持,吸引本地資金和外界資本同時匯集三農領域,再通過減少相關審批程序、簡政放權,發揮市場對農業農村資源的配置型作用,充分盤活資金來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資本利用率。同時要確保組織領導到位。在農業推廣、產業幫扶方面要做到認真研究,科學制定優勢產業發展思路、措施,及時解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主管部門要按照產業分工,負責制定相應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由于黔南州不同地區之間的風俗文化、民族特征、地理資源之間存在同質性,能夠連成片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經營,或是連成完整的產業鏈,互相支持互相影響,實現共同發展,因而,從大局出發,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黔南州獨特的喀斯特地理條件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也造就了當地獨特的喀斯特奇觀。各級政府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特色、功能作用,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為特色,以政府統籌區域協調為平臺,積極開發適合本地區的特色休閑觀光農業項目,通過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地區發展。將農村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與農業結合轉化為產業優勢,讓地區經濟得到發展,讓人口“歸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
一是要結合民族地區復雜多樣的農業生態環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的突出優勢。以統籌區域經濟形式對如糧食、油料、經濟作物、水果類、經濟林、畜禽類等生態農業進行分類生產發展,規范農業經濟發展規模,優化調整發展結構,激活發展動力;二是立足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地方自然、氣候資源發展生態、綠色經濟,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推動畜、茶、果、藥等特色產業優勢發展,充分發揮山地特色農業攻堅發展,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推進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三是優化資源配置、節省成本投入的同時,能夠將國家財政和政策轉移投入到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農業技術人才培養,農業試驗基地等農業發展基礎設施上,實現特色與文化、特色與環境、特色與發展相融合,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重點,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礎設施和科技水平、人力資本都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的西部貴州黔南少數民族地區如何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如何有效的將民族文化資源與農業相結合,發揮比較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其道路任重而道遠。本文對黔南特色農業產業進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黔南州特色農業存在資金短缺、龍頭缺少、規模狹小、農業+文化資源的整合能力弱等問題及其背后原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由于筆者的學識和精力有限,對特色農業的調研探索不夠深入,尤其是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優勢農特產品的價值研究不夠,在調研點的選取以及數量上還不夠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這些都是接下來應該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