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國偉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充分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降低交易風險、優化資本結構、增強集團競爭能力,目前還存在一定比例的關聯交易。為防范化解關聯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做好關聯交易違規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工作十分必要。

國有企業在關聯交易的過程中存在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采辦管理過程中責權不清晰等風險。
所以要積極建設國有企業關聯交易過程中的違規風險防控體系,防范化解相關風險,按照“十九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改革、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結合《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規定可知“關聯方相互間對義務、勞務、資源的轉移行為,不管有沒有收取價款”都被認定為關聯交易。
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
國有企業在經營中要結合企業發展狀況,在國家法律法規范圍內,對關聯交易規定實施自主制定。
國有企業在判斷關聯交易是否違規時應堅持四大標準:
首先,合規標準:國有企業可結合《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等判斷關聯交易方是否損害了國有企業利益。
其次,公允標準:《合同法》明確指出,合同締約雙方地位、權利平等,不論何人無權非法干預,在交易中的價格應滿足公平、公開、雙方自愿原則,若有違背,則視為違規。
然后,誠信標準:國有企業關聯交易自契約簽訂后,當事雙方應遵守誠信實用原則;不過在關聯交易內部,國有企業常利用第三方繞開關聯方完成違規活動,該行為隱蔽性好,若不深度觀察,該行為則符合市場交易規則,不過卻恰恰違背了誠信原則。因此,期滿關聯方關系等違背誠信標準之行為均不合法。
最后,效率標準:繁雜的關聯交易流程,影響了交易效率。
所以,國有企業應結合相關原則做好關聯交易制度制定,完成一般和重大關聯交易區分。要嚴格管控重大關聯交易的審批、違規處罰等規定;要在公正、誠信等原則下對一般關聯交易披露、審批等程序進行簡化。
首先,國有企業針對自身關聯交易的特點,制定并完善“關聯交易采辦管理”相關細則,使在關聯交易的過程中有據可依。
其次,貫徹黨中央關于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精神,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發揮派駐紀檢監察組“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構建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監督網絡。
最后,建立完善的員工管理制度,結合關聯交易相關細則,織密防控體系,防范在關聯交易過程中的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違法、違規行為以及在合同簽訂和執行過程中出現商業秘密外泄等情況。
關聯交易市場定價要切實遵循“符合上市規則的要求和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定價原則,參考普遍的可比市場價格定價,保證合同定價客觀實際且符合市場規律。
關聯甲方通過外部詢價、外部公開的市場價格信息、關聯乙方為外部市場提供服務的歷史價格及其他可比價格信息,測算合同的基準價格,保證關聯交易定價符合市場行情。在基準價格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項目特點、作業難度等客觀條件,確定整體優惠系數。
為保證項目服務質量,并充分調動關聯乙方的服務積極性,關聯甲方要根據項目特點從服務質量、服務進度、安全管理等幾個方面建立科學客觀的項目執行評價體系。
在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價格激勵機制,如在合同中設置風險金機制,并根據項目特點合理設置風險金比例,使合同最終價格與服務質量、作業效率掛鉤,通過風險共擔、效益共享的方式提高合同執行水平。同時促進關聯乙方的技術進步、作業組織能力,整體提高其服務水平。
首先,健全授權審批體制。做好關聯交易中各崗位授權范圍、對象等確定,國有企業應結合效率及風控原則,制定關聯交易各金額審批權限,并實質性落實“三重一大”決策機制。
其次,健全信息披露體制。國有企業應對信息披露制進行健全,要明確信息披露信息、時間、義務人及報告接受人等。然后,健全關聯交易連帶責任體制。
健全關聯交易連帶責任制,關聯交易中若下級違規操作,則上級也要承擔責任。這樣可督促上級主動監管下級,還能提高上級對關聯交易風險防控措施制定的重視度。
最后,健全關聯交易誠信監管體制。一是,構建誠信檔案。國有企業要結合審計監督、關聯交易報告信息等建立關聯交易誠信檔案數據庫;二是,重點監管違法違規企業信息,并出臺相應處罰措施,即使清退違規單位。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做好關聯交易采購過程中的風險防范,才能發揮制度優勢,杜絕關聯交易違規風險,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關聯乙方的內部依賴性、增強其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并有效利用和保護國有資產,最大限度上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