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欣
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備受關注,產業扶貧是通過扶持產業發展,給貧困人群以生產和就業的機會,以提高貧困人群生活水平。產業扶貧已成為貴州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那么,這種模式對解決貧困問題以及落后地區發展究竟產生怎樣的效應,無疑值得深入調查和研究。本文通過對貴陽市周邊X苗鄉的調查,了解到X苗鄉的產業扶貧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發現了農村產業扶貧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X苗鄉位于貴陽市東南端,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532畝;轄19個行政村,121個村民組,87個自然寨;總人口24000余人,其中苗族占70.9%、布依族占3%、漢族占26%。全鄉平均海拔1500米,境內最高處皇帝坡海拔1712.1米,也是貴陽市最高處,屬典型的高寒山區。筆者從X苗鄉扶貧辦了解到,該鄉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外出務工,一共2萬4千多人,將近一半的人在外務工,留下的幾乎都是老人、小孩、無勞動能力的人。該鄉其實有很多的扶貧項目,但是有些很難實施,因為有些項目需要貧困戶出一點資金,而他們又無能力投入,導致項目拖拉。另外一些種、養殖項目投入之后成效不大,因為農戶只有在政府投錢的當年才愿意種、養殖,之后就沒人再愿意繼續做下去,沒有長遠的觀念。
在國家政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X苗鄉也立足于本身的自然資源優勢,采取了以下做法來推進產業扶貧:
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通過實地調研,種植、養殖適合當地的農作物和家畜。例如A村,由于A村有較好的旅游資源,會吸引一些游客前來,所以他們選擇種植油菜,既可以有收成,又可以用來觀賞。政府的做法是直接買種子、肥料等等,再請農戶來耕作,發放相應的工資,最后收成的產量都歸農戶所有。B村是選擇種植辣椒,辣椒的產量很高,也是政府負責買種子、化肥、農膜等,還負責聯系公司來收購辣椒,收益好,農戶們有干勁。C村的養殖項目較多,有黑山羊項目,每一戶發6只羊,由扶貧資金購買,一共發放了280只;還有養綠殼蛋雞,每一家發72只,一共發了將近4000只雞,由于都是放養,雞的肉質很好,能賣到好的價錢,而綠殼雞蛋也能賣到2元/個。D村由于海拔較高,土質比較沙,根據特殊的地理環境,就選擇了種植生姜,因為生姜正好需要沙一點的土質。
X苗鄉大多數人口都是苗族,苗族又有著很多的傳統節日,苗鄉民族風情濃厚,主要有苗族“四月八”、苗族婚俗、射背牌、跳洞、斗牛、洞葬、懸棺、吃新節等民族風俗。其中最為隆重的是苗族“四月八”,苗族四月八由來已久,是傳統的民族節日。所以目前政府也是因地制宜,在打造民族旅游特色村寨。另外當地還有著草原、峽谷、溶洞、瀑布、古堡等旅游資源,政府也在修建旅游基礎設施,幫助農戶經營一些農家樂來增加收入。
扶貧的主要力量雖然是政府,但是也不能缺少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和幫助。例如A村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來發展種植業,其中的“一草一木”項目是種植中藥材套種銀杏樹,首先是企業流轉農民的土地,一年550元/畝,期限是15年或者20年,每年的3月底付一次租金;然后雇傭農戶來干活,每人80元/天。這樣通過勞動讓貧困戶勤勞脫貧,可以有效解決“養懶漢”的問題。
X苗鄉的海拔較高,土質不好,多數土地都用不上,再加上氣候條件不好,霧天很多,能種植成活的農作物也不是很多,所以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不高,僅夠農戶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受地形地勢影響,交通基礎設施都是非常落后的,并且建設難度非常大,與外部交流相對平原地區更為困難,很多村子非常偏遠,日常出行都困難。
B村的黑山羊項目,由于農戶沒有成熟的養殖技術,導致很多黑山羊死掉;同樣,Y村的兔子養殖也是因為沒有給農戶培訓相關的養殖知識與技術而導致項目失敗。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農戶在得到政府發放的雞、豬等家禽家畜之后,他們根本不用心管理,認為這些東西還是政府的,不是他們自己的,心態根本沒有轉變過來,同樣也會導致失敗。
在資金不足、土地流轉等因素的制約下,農業產業的布局分散,專業化合作社的規模和龍頭企業規模小。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品牌缺乏,許多農產品雖然質量優良,特色鮮明,但附加值低,市場難以擴大。缺乏核心競爭力,使得產業抵御自然災害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薄弱,短期內效益難以顯現。
很多村子的項目基本是由駐村干部去協調的,這就和駐村干部的人際關系網絡有很大的關系。例如D村,很多的項目都是駐村干部協調下來的,但是從2016年開始就沒有駐村干部了,這就給該村帶來很大的影響。
X苗鄉為苗族村落,由于苗族特殊的風俗習慣,大多數苗族男子都喜好喝酒、喜歡遛鳥。在筆者的走訪當中發現了這一現象,有幾戶人家的男主人都去世了,留下了妻子孩子,而男主人去世的原因竟然都是喝酒導致的。在走訪時,看見田地間耕作的全是婦女,而男子都在家遛鳥,不愿干活。此外,由于缺乏教育和封閉的地理條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薄弱,勞動力農戶的依賴心理更加突出。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D村的村主任認為,D村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道路問題,希望政府能把土地間的路修出來,不然農作機器根本進不去,無法耕作,影響效率。除了道路,水利工程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必須切實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培育現代農民。

一方面提高貧困村民政策了解度。幫扶政策制定后,重要的是如何傳達到普通貧困戶。要通過多渠道宣傳相關扶貧政策,例如廣播、標語、會議及直接入戶宣傳的方式,有效調動貧困人群的積極性,實現有效幫扶。只有提高貧困戶的政策了解度,才能使貧困戶享受到政策紅利。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宣傳動員更多力量參與扶貧開發。通過對外宣傳,吸引資本、人才等資源向貧困村集聚,以解決扶貧資源不足問題。政府的幫扶作用畢竟是有限的,且存在很多局限性,只有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進入扶貧領域,才能推動地區更快發展。
從區域資源和環境的實際出發,在了解貧困群體的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貧困人口的結構和貧困的主要原因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區域優勢資源,建立生態資源。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中,要尋求貧村產業發展的方向,進一步擴大產業種植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制定農村和鄉鎮工業發展的可行方案。加大對貧困村工業基地建設的支持和指導,特別是重點村主導產業發展的項目支持,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模式轉變。
繼續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幫助企業及時解決生產和發展中的問題,特別是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扶貧開發中的帶動作用。由于很多貧困戶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加入項目,所以還是需要大戶、龍頭企業的帶動。
X苗鄉中貧困村產業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就是村民自身科學文化知識不足,特別是專業技術知識不足,這嚴重制約了貧困戶的產業發展能力。例如,貧困村A村相關技術培訓一年實際只有一兩次,無法使貧困村民科技文化素質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必須加強技術等相關培訓,邀請種植大戶、鄉農業技術員、合作社內的技術人員開辦培訓課,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以此來避免農戶因為技術問題而導致項目失敗的現象發生。
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方式,在整個扶貧體系中都占據重要地位。其實際上是尋求建立一種內生發展機制,促進貧困個體(家庭)與貧困區域協同發展,根植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阻斷貧困發生的動因。實際上,每個貧困地區都在尋求產業發展之路,但如何結合其自身情況來因地制宜的發展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