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當今小學英語的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卻往往不盡人意,教師的教學設計更多是從學習者外部考慮語言學習的目標,很少從總體教育價值方面考慮學生的發展。 當前小學英語情感教育主要問題是標簽式、口號式、獨白式和人為窄化的情感教育較為嚴重,所以,基于教材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基于文本研讀,關注學生情感的提升;基于文本創編,提升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讀中思,思中悟,悟中改,改中行,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受到教育,真正做到小學英語情感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情感教育;回歸生活
【作者簡介】任效峰,山東省蘭陵縣教育和體育局。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重要概念,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課程理念,從英語的工具性和學科的人文性兩個角度來設置英語課程的目標。同時,2011版小學英語新課標中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而英語教學具有語言學科特有的優勢,是對小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力載體。強調語言學習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人格品質和道德情操的修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英語學科特點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時、適當、適度地進行情感滲透,做到德育無痕,育人無聲。
但縱觀當今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卻往往不盡人意,老師設計教學更多是“從學習者外部考慮語言學習的目標,很少從總體教育價值方面考慮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應把情感教育貫穿其中,讓學生在讀中思、思中悟,悟中行,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深刻理解這一內涵,導致忽視對學生情感教學培養或缺失。
二、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
1. 標簽、口號式的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把情感教育的落實浮于表面,不深入學生的心靈之中,通過幾個幻燈片“口號式的”或“名人名言”等形式來操控學生的情感。很多情況下學生感覺到,老師所做的一切與自己并不相關。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學My Classroom時,弄了兩個教室的圖片,一個凌亂的,一個整潔的,老師問:你們喜歡哪一個?學生很容易的回答,喜歡整潔的那個。然后教師就在大屏幕上顯示:We should keep our classroom clean.讓學生一起讀一讀, 就草草了事。其實這種標簽和口號式的情感教育只是落實在了表面上,學生沒有什么深刻的感觸,當然這種情感教育不會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對學生產生什么影響。
2.獨白式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落實,在很大程度上,教師認為只要我去做了,那么這節課就完整了。其實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是站在教學知識的角度上的思考,沒有站在教育的立場上進行教學的設計,所以在情感教育上就顯得非常蒼白。比如在教授Friends 一課時,教授完知識,然后通過幾個圖片,在大屏幕上展示:We should make more friends. Friends should study together play toge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這種言不由衷的獨白的情感教育,不會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發生什么變化,因為這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
3.人為窄化的情感教育。心理學家沃克曾說過:學習建立并源自體驗,不論刺激學習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只有當學習者進行了體驗,至少某種程度上進行了體驗,學習才會發生。學者余文森也指出:課程不是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在得到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觀念,這個觀念對人更有價值。特別是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通過個體體驗產生的個性化的觀念更容易被忽視。
情感教育應當是潤物無聲的教育,但現實的教學生活中教師在一定的程度上窄化了學生情感體驗,教師從自己的理解出發,設置的是閉合式的問題,學生只能在教師提供的答案中進行選擇,教師的觀念替代了學生的想法,學生的體驗過程被省略。比如:教師在教學“My Home”時,Sarah和Amy 通過談論自己的寵物Cat展示自己的Home,從而表達了愛家的情感教育,而授課教師問學生:“Does Amy love her home? ”學生齊聲回答:Yes. Do you love your home? 學生又齊聲回答:Yes. 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教師控制和人為的窄化,沒有讓學生進行思維和體驗,并且毫無發散思維的權利和空間。
所以小學英語教學中讓情感教育不浮于表面,使之在課堂中發生,讓學生“通過游戲、角色扮演、短劇排演和歌舞或影視動作模仿、接受、模仿并生成英語。”受到教育,在思考和體驗中得以鞏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現
小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關鍵是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能不能仔細研究,深挖教材,在備課時鎖定情感教育目標,通過教學設計滲透、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說、悟、改、做等方式讓學生由感知到自覺、自愿,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PEP教材小學英語Unit3 Three What would you like? Read and write 一課的做法進行剖析。
1.基于教材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本單元的主題是飲食,通過孩子和父母在家用餐以及在餐廳點餐的場景,談論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飲品。Read and Write 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吳一凡和爺爺給機器人Robin寫的兩張便條,便條主要內容是介紹了吳一凡和爺爺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而Robin是根據兩人的便條做出他們喜歡的食物。
備課過程中,在細心研究文本時,教材中插圖的人物表情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Robin 根據一凡和爺爺的喜好,非常用心、滿心歡喜的為吳一凡和爺爺準備了他們便條上喜歡的食物,但是,當Robin信心滿滿地呈上他精心準備的食物時,一凡的表情和話語卻讓Robin感到非常傷心,因為他辛辛苦苦的勞動并沒有得到一凡的承認和回報。所以,備課之初,我們就把本節課的情感教育落腳在讓學生懂得如何尊重、理解、關心別人,懂得感恩別人的勞動,與人和諧相處的主題上來;與此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膳食平衡的重要性,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基于文本研讀,關注學生情感的提升。上課伊始,教師的補充讓故事更具有情節性:T: I like eating food and I can cook, too. Our friend Robin is helpful. He often cook for his family. 引出Robin要為家人做飯。今天,他收到了來自一凡和爺爺的兩張便條,他要根據便條上的要求做菜。這樣可以補充課文情景的前因,為下文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做好充分的鋪墊。
在處理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一凡和爺爺favourite, like, dont like的食物。引導學生讀出favourite, like, dont like的句子,并在讀中深入體會不同語氣、表情、語調所表達的感情,讓學生體會到人說話的表情、語氣、語調會對別人的感情變化所帶來相應的影響,為下文故事的發展埋下伏筆。
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同學們了解了一凡和爺爺對事物的喜好之后,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If you are Robin, what will you cook?
此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文本提供的內容,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如:Chicken. They both like chicken. Onion chicken. They are yummy. Salad vegetables because they are healthy. Vegetables chicken. They are great! 等等;孩子們根據便條的要求,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老師進一步引導,這時候一凡和爺爺的心情是什么? 孩子說:Maybe they are happy or expecting. 根據學生的猜測,老師隨機扮演Robin 用Robin的語調,興高采烈地呈現上chicken ice cream這道菜,同時模仿一凡和爺爺的表情和話語“Oh, no! ”,給學生語言上的強烈刺激。然后讓學生模仿一凡的話語大聲地說出來,老師及時發揮,非常傷心地說:Oh, I am sad. My heart is broken. Let me go! 接著,角色互換,讓學生細心體會Robin此時的心情。
小組討論如果你是Robin, 看到吳一凡的表情,你的心情會如何呢?此時的情景設置讓學生設身處地,親身感受,而非局外人的身份參與,學生的體會就比較深刻。這時候老師及時拋出問題:Why did Robin do such a dish? 孩子們回答:Because its delicious. Because Yifan and Grandpa both like chicken. 等等。老師及時總結:Robin cooked for love. 老師又問道:Seeing that, how does robin feel now? 換位思考后,學生已經很快體會出Robin被直接否定之后的心理感受,學生的心中已經充滿了諸多的答案,他們爭先恐后地回答sad, not happy, disappointed, angry等等。
本環節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深入體會Robin的感受和想法,讓學生感受到,chicken ice cream雖然不受歡迎,但是菜里包含Robin做菜的辛苦、對一凡的關愛和用心。
此時,教師進一步引導:相似的場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老師截取生活的中的一段視頻,(英語講解加字幕的方式),奶奶滿心歡喜,用心烹制菜肴,爸爸不愿吃,而孩子能體會到奶奶的辛苦,給奶奶一個大大的贊,一個理解的擁抱,讓奶奶失落的心情倍感欣慰。兩個畫面形成鮮明對比,不論是畫面上、心情上、還是配音的語氣上都給予學生們心靈上強大的沖擊。讓學生們用心觀看,交流想法,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激發,心中蕩漾著諸多的想法。教師適時地加以引導:我們應當如何與家人、朋友和同學應相處?學生很快說出:與家人、朋友相處應該相互尊重、相互關心、懂得感恩、學會欣賞,讓生活充滿愛和理解等等,這樣使得的情感教育回顧生活,而非空中樓閣。
本環節,我們將教材進行適當改編,給學生思考并提出質疑的機會,將學生帶入文本角色,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給學生提供機會對故事的發展進行預測和表演,為后面角色換位思考和做出相應的改變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將課文情景帶入日常生活中,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有感受、有思考、有表達,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的關愛時刻就在身邊,用心體會,學會感恩。
可見,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善于發現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元素,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才能讓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更好接受情感教育,培養德育品格,激發學習的興趣,提升語言的學習效率。
3.基于文本創編,提升學生情感體驗。通過以上層層深入的思考,學生的感觸已經比較深刻,這時教師問:What should they say to Robin now? 此時學生心情已發生了轉變,不再是直接地說“Oh, no!”, 而是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用感恩的心去轉變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用溫暖的話語去感恩別人。
緊接著老師問:What should they say to Robin now? 學生脫口而出:Sorry,Robin. Thank you Robin. Very good . Great. Yummy. Delicious.等等。If there is another chance, can you help them to make a change? 小組內合作商討,再現情景劇,呈現對話:
Robin: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grandpa?
Grandpa: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 Its ______. I like vegetables but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