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田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瑩瑩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地愛死個人……”我在陜北采訪時得知這是民歌手劉燕平十九歲時唱響的一首民歌。1951年,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北京舉行,正在青海為修筑青藏公路的筑路部隊和民工演出的劉燕平,被選定為西北演出團的歌手,在奔赴北京的火車上,她和同行的陳若飛以采風收集的原始資料為基礎,編寫了這首陜北民歌《蘭花花》。
與許多來自民間的小曲一樣,這首吟詠蘭花花的歌在口口相傳中不斷豐富,光是收集到的詞就有近百段,而各段之間卻無必然聯系,全憑歌者信手拈來,唱的就是情調。經過他們的選擇、歸納和整理,又在旋律變化、表現處理上反復琢磨,再通過一遍遍吟唱,一首有故事、有情節的敘事民歌伴著馳行的列車有了新的生命與模樣。
到了北京,伴奏還沒有著落,劉燕平急中生智,請來了延安魯藝的老熟人——作曲家劉熾。演出當天,劉熾隱身于側幕,用一根竹笛伴奏完整首曲子,一曲唱罷,掌聲如潮。
會演完畢,劉燕平當即被選去參加在東柏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聯歡節并載譽而歸。之后,作為中國青年藝術團的成員,她又在歷時一年的東歐八國巡回演出中,把《蘭花花》唱到了奧地利維也納歌劇院、在捷克舉行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讓東歐聽眾感受到中國民歌的魅力。當時,一個有趣的反饋是:1953年,羅馬尼亞部隊歌舞團訪華演出,帶來的唯一一首中國歌曲就是《蘭花花》。
劉燕平是在延安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十歲那年,其父八路軍總部和一二○師高級參議、陜甘寧邊區參議員劉杰三,在延安開參議會期間將她從家鄉綏德帶到了延安,投入了革命的懷抱。三年后,劉燕平被調到西北文藝工作團,不僅在上演的劇目中擔任角色,而且和團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行軍,參加戰地醫院的救護與服務。
作家王汶石在觀看了劉燕平十三歲時于歌劇《白毛女》中扮演的陰險毒辣、殘暴偽善的黃母后,對其大為贊賞。十五歲那年,她又成功扮演了劇中善良憨厚的王大嬸。十七歲時,她開始扮演喜兒,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
隨著思想、藝術上的成熟,劉燕平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她不僅是陜西歌劇團的主演,要出演團里排演的諸多歌劇中的女一號:《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草原之歌》中的儂措加,《蘭花花》中的小蘭,《紅鷹》中的林華……還是聽眾喜愛的獨唱演員。
劉燕平在舞臺上展現給觀眾的是閃光的形象、活躍的生命,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六歲就患上了淋巴結核,直到二十三歲才痊愈,之后又與肺結核搏斗了十個春秋。
在劉燕平藝術生命最旺盛的那段時間,帶病排練、登臺是她的常態,下場后的乏力、不斷咯血,她總是默默承受,從沒對任何人提起。一次排練中,她突然嗓子發緊,只覺得一股腥氣直往上沖,她疾步跑到院子里,一陣劇烈的咳嗽后,大口的鮮血噴涌而出,頓時將地上的積雪染得一片鮮紅,而她沒有聲張,略定定神后就平靜地回去排戲了。地上的鮮血被繼續飄落的雪花層層覆蓋,沒有人察覺,直到天晴雪化時,人們看到洇紅的雪水,才發現她是在拼著命工作。為了止血,醫生為劉燕平實施了氣腹治療,用十厘米長的氣針將氧氣灌入其腹腔,以托起隔膜,減弱肺部活動。腹部充了氣后,呼吸、彎腰、轉身都受到限制,而劉燕平卻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排練,按時登臺。也許,正是她所扮演的那些勇敢堅強、勇于犧牲的女英雄給了她鼓舞與激勵。她藐視病痛,無論是排練還是演出,只要一進入劇情,就會變得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尚在咯血的病人。
如今,劉燕平已是八十六歲高齡,但她仍然關心時事、熱愛學習,還學會了閱讀和轉發微信,經常用新獲取的消息和知識同大家交流。
其實,陜北民歌《蘭花花》歌詞中的蘭花花確有其人。蘭花花原名姬青芳,1919 年出生于陜西省延安市南川臨鎮街一個農民家庭,她從小就心靈手巧,長得也很漂亮,到十六歲時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像雨后的馬蘭花一樣惹人喜愛,人們因此送給她一個昵稱——蘭花花。后來,一位紅軍戰士與蘭花花一見鐘情,于是二人私定終身,發誓要相伴到老。又因紅軍奉命過山西東征,紅軍戰士不得得暫時和蘭花花告別 。
蘭花花的父母得知此事后,認為女兒敗壞了門風,便托媒人把當時十七歲的蘭花花許配給了臨鎮后街富戶任老五的小兒子任小喜。蘭花花雖不愿意,卻在父母的逼迫下被抬進了任家。可誰知這任小喜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后又因搶劫殺人被處決,蘭花花又被父母強迫嫁給了臨鎮一個姓石的富戶人家。姓石的小伙生得十分丑陋,滿臉大麻子,他覬覦蘭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錢把蘭花花買去當妻子。蘭花花在石家受盡折磨,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心上人,終因精神過于苦悶,于1942 年正月病死,年僅二十四歲。
紅軍戰士東征勝利后回到陜北,得知蘭花花被迫嫁人的消息后非常難過,但又怕給蘭花花帶來麻煩,所以一直不敢去看望蘭花花,直到聽說蘭花花病亡后,他悲痛欲絕,一病不起。在醫院治療期間,他暗自構思著懷念蘭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轉業到陜西省固臨縣文教科當科員。他日夜想念著蘭花花,遂將住院時編的歌曲整理出來,并在歌詞中把任家改成了周家,便利用工作之便,開始教周邊的村民與學生演唱。由此,《蘭花花》很快在固臨、延安、宜川、綏德等地傳唱開來。
小編說史
中國有陜西省,沒有陜北省一說,陜北指的是一個地區,泛指陜西省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都位于陜西省北部,故被稱為“陜北”。劉燕平出生的綏德縣是榆林市管轄地,因此劉燕平是陜北人。
陜西民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很遠,《詩經》中的《秦風》《豳風》都是陜西境內的民歌,這些產生于陜西的古代詩篇占全部《詩經》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陜西民歌的音樂風格以秦嶺為界,陜北、關中、陜南三地分別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陜北民歌旋律簡潔明快,有鮮明的空間感,曲調粗獷、高亢、灑脫;關中民歌在粗獷、高亢的格調中,增添了抒情敘事的特征和戲劇性色彩;陜南民歌音域狹窄,旋律婉轉細膩。
陜北民歌主要有榆林小曲和信天游。榆林小曲原是一種介于曲藝和民歌之間的藝術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陜西省榆林市一帶,到現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帶樂器伴奏的坐唱形式,有一人單唱,也有多人對唱或對白,并采用男扮女聲、真假嗓結合的方式進行演唱。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另加琵琶、箏、三弦等彈撥樂器,有時也用月琴或京胡,打擊樂器則是一只小瓷碟。唱段多為帶敘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顯的江南民歌風味,在流傳過程中,一方面保持著傳統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陜北當地的民歌小調,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體的新藝術形式,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信天游又稱“順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陜北及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陜西接壤的部分地區。以往,由于交通不便利,這里的生產、貿易全靠驢、騾馱運,當地把從事這種勞動的人稱作“腳戶”或“腳夫”。腳戶長期行走在山川溝壑間,順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娛,他們所唱的民歌就是信天游。作為一種風格鮮明的民歌形式,信天游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它的詞曲僅有上下兩句。唱詞上句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如“馬里頭挑馬不一般高,人里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好”,代表曲目有《腳夫調》《趕牲靈》《橫山下來游擊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