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英語測試評價現狀,遵循可操作性,發展性,過程性及激勵性原則,經過多年的評價實踐,對英語日常反饋性測試的形成性評價進行實踐研究并建模:以成績、排名、均分差、個人均分比、個人均分比之比等維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科日常反饋性測試中的進步幅度、測試成績與個人的平時水平間的關系,并表揚高分名單及分數、自動化生成形成性評價及個性化評語。旨在實現評價過程與環節的簡化,減輕教師的評價工作量,并實現即時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目的。
【關鍵詞】日常反饋性測試;形成性評價
【作者簡介】朱鴻毅,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威尼斯水城分校。
一、日常反饋性測試形成性評價勢在必行
1.課程標準強調評價的地位,也提出了可行的建議:評價應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及時、有效地監控,以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應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2.教育現實客觀需求日常反饋性測試的形成性評價進行探索。當前社會和學校過于關注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不足;評價實踐手段落后制約著形成性評價的科學有效實施,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了評價的阻力和成本; 家長關注孩子的英語學科的學習狀況及效果,主觀需要形成性評價來了解孩子的近期學習動態。
二、形成性評價實踐的原則
1.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的形成性評價才能真正有助于對學生的日常反饋性測試進行系統科學的評價。所以,簡化評價過程與環節并具備可操作性的評價才有推廣意義,才能使過程性評價具備即時性和規范性。
2.發展性原則。評價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和出發點。所以英語形成性評價實踐研究中,要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動態變化及進退步的趨勢,不以評價結果作為獎懲依據,給學生以彈性化、人性化的發展空間,以評促進。
3.過程性原則。評價要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終結性的結果評價,更需要教師對他們的努力及成績做出及時的評價。因此,評價的“重心”要由關注結果轉向關注過程,通過全程性的評價來促進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等個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4.激勵性原則。“激勵性原則是指評價應促使被評對象形成繼續努力或在進一步活動中克服不足之處,增強提高活動效果的動機或期望。這是教育評價要鼓勵評價對象前進、促進其發展的目的所決定。”
即時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方法、效果等方面進行當時點評的過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的進行性的評估。可以充分地體現出激勵性原則。
三、評價實踐范圍的界定
形成性評價,就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 所做出的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
英語日常反饋性測試形成性評價是指英語教師基于英語教學反饋環節對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測試(諸如聽寫,默寫,背誦,對話及書面測試等)的結果做出發展性的評價,其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學習過程中個人努力所產生的積極的變化,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和英語學習動力。
四、評價緯度
日常反饋性測試的形成性評價研究實踐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趨勢,成績與排名變化是最基本的兩個維度。
然名次變化不能充分說明學生測試中是否進步。現實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甲生排名退步,但與相鄰的前幾名間的分差甚微,甚至可以忽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名次變化來判斷該生的進步幅度。
基于激勵性原則,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為主要目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進步。我們希望評價能使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可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使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也能體會到不同程度的努力會有不同層次的收獲。
簡單的分數比較,難以全面反映測試內容的難度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因為難度不同,班級均分會有變化,學生個體的成績也會不同,形成性評價不能簡單直接地比較分數。實踐中發現:學生個體的測試成績與班級均分的差距,可以反映該生學習狀況。所以個體成績與班級均分間的差(均分差維度)是我們需要考量的參數。但性質相似或相同且測試時間相近的兩次測試均分差,也不能做簡單的加減運算,因這不能客觀反映測試對象的成績細微動態變化。研究實踐中還發現:個體測試成績與群體均分之間的比值(即個體測試成績÷群體均分=個人均分比)能消除難度維度的因素影響,反映學生測試狀況。我們可以將兩次均分比進行比較。若個人均分比之比大于1,說明進步了,小于1說明退步了,均分比值越大顯示進步幅度越大。所以學生的個人均分比與個人均分比之比這兩個維度必須納入形成性評價的維度。
如白永應在Unit 1測試中96分,班級均分93,在Unit 2測試中80分,班級均分72.9。從原始分數來看,96分降到了80分,明顯退步16分,然而這種評價不可取。因為班級均分變化明顯:從93分降到72.9分,降低20.1分。均分差異反映后測的難度遠大于前測的難度,是以不可簡單地將兩個分數相減來評價學生的進步與否。實踐中,筆者比較兩次成績與均分間的比值,Unit 1測試中個人均分比96÷93≈1.03,Unit 2測試中個人均分比80÷72.9≈1.09。很明顯Unit2測試的個人均分比為1.09高于Unit 1測試的個人均分比為1.03,我們可以得出評價結論:白永應同學進步了,這也跟名次變化(20-15=5)的分析相吻合。
所以,筆者在評價的時候引入了“個人均分比”與“個人均分比之比”這兩個概念。
然而,這不能反映他的成績是否是他平時的水平,筆者對他的成績進行縱向比較,將他的Unit2測試成績與他個人的平均成績進行比較,(80-72.9)÷(71.06-76.01)>1,結果顯示,這次測試成績超出他平時的水平,可以這樣評價:此測試成績比平時成績樂觀。
五、評價模板的建模
2008年起,筆者試用中國移動的校信通平臺提供的模板發送孩子的成績,效果不錯。但是,只呈現學生的學科成績及排名,缺乏對孩子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地形成性評價。
為了有更完善的科學形成性評價,筆者開始了評價模板的建模實踐研究課題。
1.確定短信的維度內容。短信評價反饋的維度涉及兩次測試的成績、均分、排名,高分名單,進步名單,本次測試與之前測試均分比較,本次測試與班級歷次測試均分比較,進步或退步評價以及個性化評語等。
2.建立模板。筆者經過多年的努力,基于excel和可操作性原則對英語日常反饋性測試形成性評價模板進行探索與研究,最終實現了簡化教師評價過程和及時評價的目的:
創建一個名為“英語日常性測試形成性評價模板”文件夾,在該文件夾內建一個名為“日常反饋性成績評價模板.xlsx”的模板文件,內建4個模板工作表:參數設置,成績錄入,評價分析,短信。
六、結束語
形成性評價實踐研究初步實現了英語教學的日常反饋性測試評價的過程與環節的簡化和評價的全面化,減輕教師的評價工作量,并實現即時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獲得自信與成就感的目的。評價模板可借助校短信平臺即時與家長分享學生測試的評價,既保護學生的隱私又表揚高分同學和進步的同學,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也主動爭取與家長的交流與合作。
當然,這個評價模板在使用中可能還有不足,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可以繼續引起自己關注學生的評價觀及教學手段的開發與利用,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3)8:33-39.
[2]王景英.教育評價[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