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
摘 要: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公眾參與渠道增多,溝通互動日趨頻繁,對于政府公信力產生了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面對政府公信力正處于下降的不爭事實,為了提升政府的權威性和合法性,需要對新媒體媒介環境進行重構,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抓住機遇并應對挑戰,塑造政府良好的形象。本文以媒介融合為視角,分析了政府公信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最后重點探究了提升我國政府公信力的建議與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融合;政府;公信力;建設
媒介融合作為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代表著一種新的意識發展形勢,而且逐漸形成了新的媒介平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為政府公信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實,政府需要變被動為主動,有效認知媒介融合的特征和趨勢,結合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構建合理的公信力評價體系,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形成一個極度值得信任的社會環境。
一、媒介融合發展的特征及趨勢
媒介融合存在于管理層次、社會組織、技術層次和物理層次當中,其動因在于技術、便利和市場競爭,其發展特征及趨勢如下:
首先,未來媒體勢必更加趨向于移動化,尤其是自媒體和智能手機媒體將會愈發普及,且更加符合用戶的需要和習慣;其次,媒介融合下媒體的發展將會向個性化、虛擬化、精準化和智能化邁進,尤其表現在信息場景的擬態化、信息制作的智能化等方面;最后,隨著5G時代的即將到來,為信息的傳播掃清了阻礙,為此傳播載體會集中于視頻化,并步入視覺傳播時代,未來媒介市場競爭將會以各類視頻為核心;此外媒介融合不會完全單單局限于媒介領域,而是與社會同步加速進行,社會化趨勢不可抗拒。
二、目前政府公信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公信力存在問題
隨著民眾獲取信息途徑的完善,網民十分關注和追蹤與切身利益相關政策,并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上發布意見和建議。這其中不乏一些不理性的網友以有色眼鏡質疑政府,惡意制造混淆,并妄自菲薄地持非理性態度。部分民眾對政府以及公共產品的認同存在消極心理,為此政府需要做好調查,多傾聽群眾的呼聲。例如城市居民對于霧霆、道路擁堵現象十分反感。但是從目前來看,治理效果還有待于提升,進而導致民眾對政府公信力出現質疑。
(二)原因分析
1.政府自身原因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與執政理念轉變滯后息息相關,正所謂行動的概念會決定其結果。而自媒體時代環境下,政府執政觀念相對落后,依然固守不前,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沒有真正關心老百姓的需求,工作中服務出現疏忽和紕漏,進而造成政府公信力削弱。此外,政府信息公開時效性不強,或是選擇性的公布信息,獨斷專行現象在地方政府中普遍存在,影響自身的公信力。尤其是官員腐敗現象頻發,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個人利益,大家深惡痛絕。最后,政府在公眾號信息發布內容過于官方化,與群眾漸行漸遠。
2.新媒體網絡方面的原因
新媒體網絡不乏一些虛假夸大的報道,在約束體制不健全的狀況下,政治素養參差不齊
現象大有人在,對政府形象造成傷害的同時,使得不明真相的民眾對政府產生公信力危機。
三、媒介融合時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對策研究
(一)破除“依附人格”、 植入“公共精神”、打造“善治行政”
政府應該打破依附人格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培養工作人員責任感、使命感、正義感,摒棄論資排輩、溜須拍馬等思想。塑造獨立人格,以自主來準確定位。同時立足當前,展望未來,端正態度植入“公共精神”,將法治、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內化于心,為公民做好服務。最后強化“倫理”手段和形象,通過“善治行政”激發內心價值,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此外,增強危機意識和輿情回應性,提高輿情應對主觀能動性,一旦發生社會熱點事件,必須要真實、完整、及時、主動發布事件的信息,具體包括事件原因及處理過程的各個細節。政府發言人應該有效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完善輿情應對機制,避免引起公眾恐慌,重視輿情監測機制和輿論分析反饋機制的構建,確保發布信息的準確性,分析和反饋網絡信息過程中要加大技術投入,提高輿情應對能力,健全信息匯集機制和新媒體管理平臺,持續轉變工作態度與作風。
(二)完善信息管理機制
提升政府公信力還需要不斷吸取經驗,掌握輿情動態,健全信息匯集機制,加強情報信息的搜集能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保障公民行使監督權、表達權、參與權、知情權,關注網絡熱點,察清輿論走向,轉變工作態度與作風,實現人政和諧境界。同時健全應急信息發布機制,發揮應急響應機制的作用,塑造公平政府形象,提升民眾的信任度。此外持續健全新媒體管理平臺,提升公民認知水平,加強相關立法工作。提高監督效率,規范反腐舉報流程,使網絡監督健康良性運行。進一步轉變行政理念,建立電子政務,運行和更新政府公信力建設平臺,謹言慎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公開政務信息,政務人員在工作中要堅守法行政、廉潔行政、求真務實的底線,為公眾處理公共事物辦好事辦實事,促進公眾對政府的信任。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合法有效的約束政府公信力,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建立問責機制,發揮公眾媒體監督公眾話語權。優化決策機制將責任一追到底,確保線下與線上服務能夠銜接一致,增強信息發布質量,增加公共服務多樣性,讓公眾易于理解,力爭公眾信息層次需求能夠全效實現。
(三)構建網絡信用體系
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公民媒介素養,構建社會信譽體系,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面對新媒體的發展,爆炸式信息每天都會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這需要民眾具備明斷是非的意識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或隨波逐流,改變法不責眾的錯誤觀點,理性思考和辨別。同時構建網絡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信用篩選機制,提升監管力度,規范網絡信息表達方式和媒介,形成規范化的綠色網絡生態環境。深入完善網絡約束和獎懲機制,做到事后追責明確,懲處過分言論網民,同時獎勵舉報不良現象的群眾。防止意見領袖煽動輿論現象的出現或蔓延,保障網絡的良性規范化循環發展。全面凈化網絡環境,采取倫理規范和制度約束相結合方式,以傳播正能量信息為光榮,樹立客觀傳播信息的道德標準,加強行業倫理規范,提高公眾信息評判水平,提高公眾信息評判水平,培民眾正確價值取向,宣傳講解政治知識,便于公民去偽存真地理解和獲取海量信息,避免簡單不理智地胡亂發表負面情緒,營造有道德感、責任感的網絡環境。構建基層政府行政倫理,培養公眾合理期望,推行行政倫理制度化、法制化,增強信息的公開透明性,使公眾做到心中有數。此外,媒體人要強化媒體責任,發揚理性客觀、求真務實的風格,深入挖掘新聞背景,提高便民性和親民性以及主流新聞質量,引導正確輿論價值觀構建信任文化新媒介。
總之,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政府應該充分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重視社會公眾的主體地位,對影響因素進行重構,抓住媒介融合時代賦予的機遇,通過一系列的優化措施,構建政府公信力評價體系。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信任的社會環境,增強政府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韓兆柱,何雷.地方政府信任再生:影響維度、作用機理與策略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16(07):96-100+139.
[2] 呂書鵬.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現狀及成因一一基于三次全國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學海,2015(04):148-157.
[3] 王國紅,馬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與重塑一一多元協同治理的視角[J].湖南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2):70-74.
[4] 楊妍.自媒體時代政府如何應對微博傳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國行政管理,2012(05):26-29.
[5] 郝玲玲.政治溝通與公民參與:轉型期中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基本途徑[J].理論探討,2012(05).
[6] 王向文.政府公信力概念的三個維度:以利益相關者價值網絡為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03).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共遼寧省委黨校2019年度校(院)級青年招標項目“全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建設及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