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應槐
摘要? ? 總結了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術,包括茶園建設、茶苗移栽、茶園定植、土壤管理、茶樹修剪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皖西白茶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術;修剪
中圖分類號? ? S57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01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皖西白茶為茶樹的變異品種,屬于綠茶科,是一種低溫敏感型茶葉,閾值在23 ℃左右。春季因葉綠素缺失,清明前萌發的嫩芽為白色;谷雨前,色漸淡,多數呈玉白色,因而稱為白茶,產出時間很短,一般僅1個月左右。谷雨后至夏至前,茶葉白綠相間,夏季茶葉為全綠,與一般綠茶無異。皖西白茶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適宜有獨特氣候且海拔在300 m以上的大別山地區種植。皖西白茶是由2003年引進的安吉白茶(白葉一號)種苗重新培育而成,2007年正式開始供應,現已發展皖西白茶基地133.33 hm2。現總結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術,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1? ? 茶園建設
1.1? ? 園地墾辟
在園地墾辟之前,必須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進行合理規劃和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對皖西白茶的園地基本要求是區塊規劃合理,路網、水網設置科學,盡量少占用耕地。
1.2? ? 園地選擇
園地坡度在25°以下,以坐南朝東北向為上。應選擇生態環境優良、交通方便、遠離公路和“三廢”的地方建園。以土壤肥沃、土層深厚、pH值4.5~6.5的微酸性壤質土地塊為宜,過砂,保水保肥性差,易受旱害;過黏,通透性差,易發生板結。選址后進行全面規劃,因地制宜設置場部、種茶區、道路、排灌系統以及防護林、隔離帶、綠化區。
1.3? ? 規劃設計
堅持“頭帶帽、腰系帶、腳穿鞋”的原則,做好總體的科學規劃設計。開墾時采取挖掘機開墾平臺,適當保留一些闊葉樹木。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在開墾規劃中安排好園區主、支干道,要求主、支干道互通,坡地茶園主干道要為“S”形,方便交通運輸和生產作業。不能直上直下“1”字形道路,防止天長日久形成“路邊溝”[1]。
1.4? ? 排灌系統建設
在茶園山頂、山腰、山腳建設沉積池、排水渠、蓄水池,園區內溝渠相通,雨水可以通過排水溝引入蓄水池,做到小雨不出園,中雨、大雨能蓄能排,有條件的地方應建成移動式噴、漏灌系統。
1.5? ? 園地開墾
新種茶園分初墾和復墾2次開墾。初墾深度50 cm以上,刨除樹根、石塊等雜物,置于太陽下曝曬;復墾深度30 cm,同時做種植行,坡度15°~25°的地塊筑等高梯田,內低外高,防止水土流失;坡度15°以下,水平種植,將石塊及樹根等物置于邊行作壩。
2? ? 茶苗移栽
2.1? ? 種苗準備
筆者經過實踐和理論運用,新建皖西白茶園種植密度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確定:
單位面積(1 hm2)需皖西白茶苗數=10 000÷(行距×叢距)×每叢播種白葉一號株數
根據上式計算出的數值與實際需要數有一定的差距,故在預備種苗時一般應按計算數增加10%,作為苗損耗的補償。按照皖西白茶茶園的種植常規經驗,新建茶園需要白葉一號茶苗49 500~52 500株/hm2。
2.2? ? 移栽時期
根據茶樹的生長動態及當地氣候條件確定移栽期。茶樹進入休眠階段后,以空氣濕度最大及土壤含水量最高時移栽最為適宜。
根據皖西白茶生長特點,白葉一號在金寨縣域內最佳移栽時間是晚秋或早春;其他地區要根據當地實際氣候確定移栽期,長江流域一帶的茶區,以晚秋(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或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上旬)為宜,具體時間可在當地適期范圍內偏早一點[2-3]。
2.3? ? 移栽技術
皖西白茶最佳茶苗標準為苗高30 cm以上、主干莖粗3 mm以上、無病蟲害的1齡苗。起苗時盡量少傷根、多帶土。將茶苗移栽于施足底肥的種植溝中,切忌過深或過淺,一般溝深以20~30 cm為宜,逐步壅土填平種植溝,澆足定根水。及時剪除離地面20 cm以上的枝葉,減少水分蒸發,隨后每隔3~5 d澆水1次直至成活。定期檢查茶苗成活情況,發現缺株,及時補齊。
2.4? ? 種植規格
種植規格根據地形和品種確定,以雙行條栽為好,大行距1.5 m,小行距0.33 m,每叢定植1~2株。一般緩坡平地茶園單行條植,行距1.5 m,叢距30 cm左右;梯形茶園以單行條植為主,行距1.3~1.6 m,依梯面寬度而定,叢距25~30 cm,有些梯田茶園寬度不一,可采用雙行條植。雙行條植的叢距均以30~35 cm為佳,每叢2~3株[4]。
3? ? 茶園定植
3.1? ? 定植時間
皖西白茶最佳定植時間一般分為2季,春季定植時間為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季定植時間為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
3.2? ? 定植密度
皖西白茶茶園種植密度與光能利用關系十分密切,合理密植是獲得皖西白茶優質高產的關鍵。目前,以下2種定植方式比較常用:①單條播,行距約130 cm,株距約30 cm,每穴茶苗2~3株,基本苗數4.5萬~5.0萬株/hm2;②雙條播,大行距約150 cm,小行距約40 cm,株距約30 cm,每穴茶苗2株,基本苗數6.0萬~7.5萬株/hm2。
3.3? ? 定植維護
茶苗定植后容易發生秋冬春連旱及低溫等災害,要注意做好新植茶苗的管理工作。
3.3.1? ? 保障幼苗安全過冬。低溫來臨前施腐熟的清水糞肥,培土壅根,使根系處于凍土層以下,行間要鋪草保溫,迎風面的陰坡要每隔5~6行設置擋風障。
3.3.2? ? 覆蓋防旱護苗。新定植的白葉一號抗逆性較差,既怕旱又怕曬,可用稻草覆蓋全園,厚度5 cm;或用蘑菇土覆蓋,既可降低土面溫度,保持土壤濕度,抑制雜草生長,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同時,應做好水分管理,滿足茶樹對水分的需求。
3.3.3? ? 清除雜草。新植茶園樹冠小,雜草生長快,應及時拔除,以免雜草長大后因拔草土壤松動而損傷幼樹根系,拔草時最好在梅雨季節前后進行[5]。
3.3.4? ? 適當遮蔭。由于白葉一號對光的適應性較差,可以在定植以后,搭建遮蔭棚或者用樹枝葉進行遮蔭。
3.3.5? ? 及時補苗。新建的皖西白茶茶園要做好查苗補苗工作,由于各種原因成活率未達80%以上的必須進行補植。補苗宜用同齡苗,在早春和秋末冬初的雨天進行。
4? ? 土壤管理
皖西地區對茶地的耕作管理歷來重視,清代一《孝豐縣志》就有“產茶之地,歲必鋤掘數次”的記載。皖西白茶茶園土壤耕作包括中耕和深耕,以疏松土壤,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促進茶樹根系的更新和生長。
4.1? ? 中耕
中耕深度10~20 cm,起到破除土壤板結、改善土壤通氣和透水狀況、清除茶園雜草的作用。由于采摘頻繁,行間表層土壤極易被踏實,影響土壤的透水和透氣性能,需要及時進行中耕以疏松土壤,每年可以進行2~3次中耕。
4.2? ? 深耕
深耕深度一般在20~30 cm之間。深耕對土壤的作用強于淺耕或中耕,但深耕對茶樹根系的損傷較多,對技術要求較高。在成齡的皖西白茶投產茶園深耕中,要特別注意深度不要超過30 cm,寬度以40~50 cm為宜,不要太靠近茶樹根頸部位,在每年或隔年的9—11月對茶園行間土壤進行深耕1次。
5? ? 茶樹修剪
合理修剪是皖西白茶栽培管理的一項基本措施,可促進其優質高產。不同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年齡時期的茶樹修剪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其中,幼齡時期的定形修剪一般需要進行3次。
5.1? ? 第1次定形修剪
定植移栽白葉一號茶苗的當天,定干高度為15 cm,如果高度不夠標準,可推遲至第2年春茶生長休止時間進行。第1次定形修剪對茶樹骨架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須精細進行,確保質量,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進行。只剪主枝,不剪側枝,剪時不可留樁過長,以免損耗養分。剪口應向側傾斜,盡量保留外側的腋芽,使發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漬傷口,難以愈合。
5.2? ? 第2次定形修剪
一般在定植后1年后秋季進行。修剪的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 cm。此次修剪可用籬按修剪高度標準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過長的樁頭,同樣要注意留外側的腋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
5.3? ? 第3次定形修剪
在第3年的秋季,在原剪口基礎上再提高10 cm,以后每年春茶采摘結束后修剪(5月10日前必須完成),高度以40~45 cm為宜。成齡茶園如茶樹封行,須定期對茶樹進行修邊處理。
6? ? 參考文獻
[1] 黃富貴,劉曉霞.貴州碾茶茶園栽培管理技術[J].貴州茶葉,2018,46(2):23-26.
[2] 周嫄.黔西北山區茶樹栽培管理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15(10):33-34.
[3] 鄧慧群,羅小梅,諸葛天秋,等.茶樹新品種“桂香22號”特征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術[J].廣西農學報,2015,30(1):61-62.
[4] 朱德焰,呂立哲,蔣雙豐,等.信陽市無性系良種茶樹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茶葉,2008(10):24-25.
[5] 楊玲.貴州茶樹栽培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