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業
中影股份制片分公司制片市場總監。
這種歸位不僅體現在結果能夠服眾,還有每年一評的“常識”歸位
第32屆金雞獎落下了帷幕,各大獎項各有所屬——無論是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這樣的大獎,還是各專業獎項幾乎沒有出現意外,這其實可以說是最好的結果。大部分媒體的獎項報道也是給予了積極肯定,可見金雞獎這一國家級的專家獎正在歸位。
這種歸位不僅體現在結果能夠服眾,還有每年一評的“常識”歸位。在全球各大電影獎里,恐怕也只有我們的金雞獎和百花獎是隔年一評。大家應該都還能回憶起,在過去的幾年里,常常出現的尷尬是,提名、頒獎里出現的影片已是兩年前的“舊片”——不能及時以最高榮譽肯定作品,對創作者是一種遺憾,對一個需要社會公眾注意和高度評價的電影獎來說同樣也是一種遺憾。中國現在年產700多部故事片,兩年即有1500部左右故事片,這樣的候選池,即便只考慮每年的TOP50,也會令評獎常常出現遺珠之憾。這也是為什么過去數屆金雞、百花的獎項常有“雙黃蛋”出現。即便如此,大家也多有微詞——獎項名稱里的“最”顯然應是唯一,榮譽的稀缺性才有榮譽的權威性。
金雞獎作為國家級的專業獎,其獎項的含金量代表了來自專業領域電影本位的肯定。與華表獎、百花獎相比,金雞獎越具有獨立和客觀以及不受公眾偏見的專業性,越顯出與政府獎(華表)和觀眾獎(百花)不同的價值取向,就越能成為電影人心里的“最高”榮譽。
獎項榮譽本身的高貴是其所依附的電影節能夠被明星們趨之若鶩的前提——辦過電影節的人肯定有這方面的體會,電影節的舉辦畢竟是需要商業贊助、觀眾追捧的,星光燦爛常常是獲得這些支持的關鍵前提,而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大明星常常會以是否得獎作為是否出席閉幕紅毯、頒獎禮的條件。而公眾熟知此潛規則后,在過去很多年里,常常能夠通過誰來出席閉幕紅毯就能猜出他/她將要獲獎——但,我們幾乎沒有聽說過戛納、柏林、威尼斯這些國際A類獎有任何影片、明星能夠以此“博弈”的,無非就是我們國內有些明星自己花錢去紅毯走走。而這些電影節所產生的榮譽包括好萊塢奧斯卡獎的專業性始終有口皆碑,令人仰止,也令它們的獎項成為電影人心中的圖騰,令戛納、柏林、威尼斯這些城市成為大家心中的圣地。
今年的金雞獎在廈門站上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不僅有總書記的指示和關懷,還有一年一評的回歸。此外,與歐洲三大電影節一樣,金雞獎終于有了一個常駐地——電影節的長期建設需要一座城市的長期“經營”。過去的“巡回”讓很多二三線城市得以與光影結緣,讓電影的魅力俘獲了東西南北多地城市的觀眾,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電影節離開后,鮮有能夠因此將電影文化植根于城市市民文化中的。這次的“扎根”,盡管讓其他城市失去了與金雞獎牽手的機會,但金雞獎有了穩健發展的土壤,并與一個城市的文脈互相滋養——何況,廈門又是一座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前往這屆金雞電影節的電影人幾乎對這座城市的美麗、便利贊不絕口,這是再好不過的“地利人和”了。
中國電影產業改革已近20年,盡管產業指標已是世界矚目,但電影文化的重要指標“電影節”不僅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甚至連亞洲矚目的都難言有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同為中國影片盛會的金馬獎、金像獎相比,金雞獎、百花獎都是有所遜色的。但今年,金雞獎的歸位或許將成為一次“歷史進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