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摘要? ? 從選種、種子處理、苗床整理、播種、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紹了秋延遲番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期為提高秋延遲番茄的產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番茄;秋延遲;無公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641.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047-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番茄營養價值高,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必不可少,深受人們的青睞。秋季栽培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栽培技術要求較高。為提升質量與產量,從育苗到田間管理這段時間適宜采用無公害栽培技術。本文介紹了秋延遲番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1? ? 科學選種
選擇皖粉1號、皖粉2號、皖粉3號、皖粉5號、皖雜15等適應性強、多抗性、高產、早熟、葉量較少的優良品種。
2? ? 種子處理
2.1? ? 常規浸種
細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等病原菌會附在種子表面或種子內部越冬,播種前3~4 d,先將種子放入50 ℃溫水中浸泡25 min,再放入涼水中冷卻,或用30 ℃溫水浸種8 h,用濕布將浸好的種子包好,置于催芽室。番茄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11 ℃,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25~30 ℃之間,在此溫度下3~4 d出芽,種子50%露白時即可播種[1]。出芽后,播撒在育苗畦內,苗畦周圍立竹竿搭成涼棚架,并覆蓋草簾遮蔭降溫。
2.2? ? 拌種
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0.5%拌種,可以預防番茄枯萎病。
2.3? ? 藥液浸種
先用50~55 ℃溫水浸種3 h左右,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泡30 min左右后,放入0.1%高錳酸鉀溶液或福爾馬林100倍液中浸泡15 min,清水洗凈后催芽播種,除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花葉病毒和番茄早疫病。
3? ? 苗床整理
播種床基質要有良好的保水力、透氣性和穩定性,要求pH值為5.5~6.8,EC值為0.55~0.75 mS/cm。為此,應采用現代化溫室大棚進行優質床土育苗,在此過程中要對床土進行消毒,可選用巨力星苗根康四合一進行苗床處理,在降低土傳病害的同時提高幼苗存活率。為預防猝倒病、立枯病、菌核病等病害,可用70%惡霉靈5 g拌配制好的營養土15 kg撒施苗床,待打好底水后取1/3拌好的藥土撒在床面上,并用塑料布、草柵等覆蓋物密閉3~4 d,撤膜,等藥味揮發后方可播種[2]。也可用代森鋅、多菌靈混合拌勻后,用塑料薄膜覆蓋2~3 d,以促進植株健壯和花芽分化。
4? ? 播種
適宜的播期對番茄秋延遲栽培很重要,時間一般在每年的6月底至7月初。將催過芽的種子播于穴盤中,每穴1粒種子。播種后再覆土,用拌好的基質均勻地撒在播好種子的穴盤上,再澆透水使種子與覆土完全接觸,有利于發芽,也可降低“帶帽”的概率。最后用一層薄膜覆于其表面,起到保溫與保水的作用,提高發芽率。此時溫度應控制為25~30 ℃。
5? ? 苗期管理
5.1? ? 培育優質壯苗
播種后,幼苗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白天20~25 ℃、夜間10~15 ℃。一般在吸水后36 h開始發根,生根后2~4 d子葉從種子中長出。
5.2? ? 分苗
在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后,幼苗開始花芽分化,子葉不斷擴展,真葉展開后葉面積不斷增加,側根不斷增多,頂芽分化出2片真葉時進行分苗鍛煉,苗距保持為12~13 cm。此時,還應做好通風透氣管理,白天溫度保持為20~22 ℃,夜間保持在8 ℃以上,促使幼苗莖桿粗壯,生長健壯,15:00—16:00蓋好薄膜或關閉玻璃保溫。
5.3? ? 移苗
當幼苗顏色變為深綠或微帶紫色時移苗。移苗前苗床一般不澆水,并加強光照管理,苗畦白天溫度控制為20~23 ℃,避免溫度過高導致苗木旺長,一旦旺長,可用250~500 mg/kg矮壯素100~150 mL/株土壤澆施,抑制幼苗的徒長。
6? ? 定植
定植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前4~5 d澆水切塊,帶土坨定植,此時秧苗生長較快,要在定植前幾天施足底肥,提高秧苗素質。8 m寬的大棚,每棚2畦,每畦栽4行,株距30 cm。栽后澆定根水,7 d成活后結合澆水追施提苗肥,水量不宜過大,追施尿素75 kg/hm2,再噴2次0.2%~0.3%磷酸二氫鉀,培育壯苗[3]。
7? ? 定植后管理
7.1? ? 中耕、追肥、澆水
7.1.1? ? 劃鋤中耕。秧苗7~8片葉時澆水,中耕蹲苗。此時應根據苗床土壤墑情和幼苗的生長情況澆水,若土壤干燥、葉面皺縮、葉上卷、生長緩慢,可適量澆水,墑情適宜時中耕1次。
7.1.2? ? 施肥。配方施肥重施有機肥,基肥施有機肥60~75 t/hm2;追肥按其生長需要,采用一穗果一穗肥的方式,增施磷鉀肥,可施補施微肥,氮、磷、鉀復合肥300 kg/hm2,或用尿素225~?300 kg/hm2、硫酸銨450~600 kg/hm2、磷酸二銨225~300 kg/hm2,或施腐熟雞糞、農家肥45 t/hm2、磷酸二銨750 kg/hm2。
7.1.3? ? 澆水。要合理控制好田間濕度,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澆水,做好雨后排水管理,避免大水漫灌,以免誘發病害。
7.2? ? 搭架、蘸花保果
為了植株間通風、便于管理,可采用單干整枝法,除主干外,及時摘除其他側枝,以降低養分損失,避免養分消耗。每穗留3~5個果,將多余花果全部去掉,棚內用塑料繩吊蔓。9月15日左右進入開花坐果期,當穗花開2~4朵時,可用30~40 mg/kg番茄靈蘸花,以提高坐果率。
7.3? ? 摘心
所留結果枝達到3~4果穗數及葉片數時,需將頂端生長點摘除。摘心應在花序上邊留2~3片葉,確保果實正常生長,防止果實在陽光下曝曬造成日灼。
7.4? ? 疏花、疏果
植株應合理負載,同時應加快果實肥大,多留結果主枝,每個主枝少留穗數,以增加單果重,提高果實整齊度,增加葉面積,制造更多養分,提高商品性。
7.5? ? 覆蓋防寒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氣溫變化明顯,為了保證番茄生長溫度,應及時覆蓋塑料薄膜,白天揭開,夜間加蓋草苫;或在日光溫室北墻張掛高1.5~2.0 m的鍍鋁反光幕,起到增光提溫的效果。同時,溫室內實行變溫管理。一般在晴天上午晚放風,使棚室溫度迅速升溫到33 ℃后放頂風,降低灰霉病、晚疫病的產孢量。當溫度在25 ℃以上時持續放風,下午棚室溫度在20~25 ℃時開始閉風,使棚內溫度以白天20~33 ℃、夜間15~20 ℃為宜,創造有利于番茄生長而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生態條件,達到無公害控病的目的。
8? ? 病蟲害防治
8.1? ? 病害
8.1.1? ? 物理防治。清潔田園,把病殘株、病葉、病根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在干旱地區采用滴灌或溝灌,盡量避免噴灌。此外,應避免重茬種植,可以與非茄科類作物輪作種植,采用水旱輪作效果更好。
8.1.2? ? 化學防治。用27%高脂乳劑80~100倍液,每6 d噴1次,連噴4次;或噴小蘇打500倍液,每隔3 d噴1次,連噴5~6次,防治白粉病。或噴施5%農抗1 800 g/hm2、農抗B0-10水劑230倍液,每周噴1~2次,連噴5次,可兼治灰霉病、霜霉病。施石灰1 200 kg/hm2和碎稻草(或麥秸)15 t/hm2,防治枯萎病、疫病等。
8.2? ? 蟲害
8.2.1? ? 物理防治。根據白粉虱、斑潛蠅、蚜蟲等害蟲趨黃性的習性,每個標準棚(50 m×8 m)內懸掛30 cm×40 cm黃板25張左右,并在上面涂沫凡士林或黃油,以降低蟲口數量。
8.2.2? ? 化學防治。病害未發生時,應提前用藥,通過藥后悶棚升溫抑菌技術,可提高葉片抗性。具體操作:選擇晴天中午閉棚,用百菌清(或阿米西達)+中生菌素(或寧南霉素),并配合甲殼素、全營養葉面肥高溫悶棚2 h,溫度控制為36~40 ℃,不超過40 ℃,隔10 d用藥1次,連續2~3次,對番茄中下部葉片和葉片正面進行噴施,對灰霉病、葉霉病、晚疫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4]。
9? ? 采收
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番茄逐漸轉色變紅,此時應及時采收,可在2~5 ℃低溫下貯存15 d左右后上市,易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5]。
10? ? 參考文獻
[1] 李哲.番茄無公害秋延遲栽培管理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9(10):82.
[2] 張桂榮,丁天健.秋冬茬番茄—早春豇豆冬季高效栽培模式[J].長江蔬菜,2018(21):68-70.
[3] 黃新杰,劉唐興,單武雄,等.沿海高地下水位地區日光溫室秋延遲番茄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7(1):22-25.
[4] 張錫玉,國家進,魏家鵬,等.日光溫室秋延遲番茄主要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J].中國蔬菜,2016(6):86-87.
[5] 劉磊.番茄實用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