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曙光
摘要? ? 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戶和農業龍頭企業之間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對于實現農業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平山縣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建議,旨在保障多方利益,實現和諧發展、共贏發展。
關鍵詞? ? 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河北平山
中圖分類號? ? F32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21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農民與農業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實現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的紐帶,是搭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橋梁。農民是農業產業主體,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載體,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穩固利益共同體,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推動龍頭企業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對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1-2]。
1? ? 平山縣農企利益聯結主要模式
平山縣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模式,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措施,激發了產業富民新動能,創新發展了5種利益聯結模式。一是“三金”模式,即農戶將土地、資金等資源入股企業,通過流轉得租金、入股分紅金、務工獲薪金的收益模式。二是“大園區小業主”模式,即由企業出資修建棚室,整修土地、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小單元競爭承包,簽訂管護合同,實現“不離家門創業,足不出村打工”。三是“訂單生產”模式,即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雙方約定農產品的品質、時限、收購價格等事項,農戶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按合同要求收購農產品。四是“服務參與”模式,即農戶或合作社組建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龍頭企業的生產物資、設施建設、專業服務等產業發展的各環節,從中獲得利潤。五是“小業主大園區”模式,即龍頭企業利用農戶的政策資金在產業園修建設施,由龍頭企業托管,農戶按入股金額分紅,化零為整實現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提高產業效益。
2? ? 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2.1? ? 企業與農戶利益分配不均衡
由于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經濟基礎、市場地位的不對等,導致農民經常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利益聯結的構建和收益分享比例的話語權,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享有與風險承擔不匹配。
2.2? ? 雙方誠信不足,違約時有發生
在訂單模式下,農戶主要是為企業提供初級農產品,企業負責收購、加工、銷售。雖然簽訂了協議,但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農戶可能違約銷售給更高價的買家,企業也有可能不履行契約找到更便宜的賣家。
2.3? ? 龍頭企業規模較小、實力偏弱,利益聯結不夠牢固
平山縣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沒有深加工類企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抗風險和帶動能力偏弱,難于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對農戶的持續性帶動,影響建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的牢固性。
2.4? ? 服務參與能力較弱
能真正實質性參與到產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較少,即使參與也是初級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不能滲透到生產的高附加值環節,收效較低,不能長期維持。
2.5? ? 農民合作社作用不明顯
很多農民合作社形同虛設,不能有效組織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由于農戶分散經營,成本較高,合作社作為聯系農戶和龍頭企業的紐帶,組織帶動農民的作用不明顯,起不到聯結龍頭企業與農戶的作用。
3? ? 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建議
3.1? ? 創新利益分配機制
根據利益創造貢獻度確定利益分配機制,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推行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合作社推動、農企負責的收益分享談判機制,確保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從而促使農企雙方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共同體,發揮各自利益創造功能,創造更多的利益,實現雙贏發展。
3.2? ? 做強做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利益聯結機制的載體,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內外市場,要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核心,在政策制定、項目安排、資金投放等方面進一步向代表平山優勢特色產業、建設標準高、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龍頭企業傾斜,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帶動能力[3]。
3.3? ? 提高農業合作社組織能力及管理水平
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抓好合作社這個聯結農民與龍頭企業的重要中間環節,規范其運營、加強其管理、加大其扶持,提高其競爭力,讓合作社作為農民的代表與龍頭企業進行談判、交易,既能維護農民的利益,又有利于穩定利益聯結模式。
3.4? ? 豐富農戶利益聯結形式
在農戶與龍頭企業直接開展合作的基礎上,鼓勵支持農戶以土地經營權、資金、大型農機具等入股組成股份合作組織,形成緊密的利益聯合體,在農資供應、農產品銷售、資金互助等方面與龍頭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共同參與產業發展,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價值鏈增值收益[4]。
3.5? ? 建立完善監督約束機制
提高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法律意識,采取訂單制式合同、公證制度、第三方擔保等措施,確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公開性。建立相關執法體系,依法監督合同的履行,防止違約行為的發生,確保農企雙方的利益不受損害。
4? ? 參考文獻
[1]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分配機制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2] 滿海紅,張強.農業產業化中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J].地方經濟,2008(12):106.
[3] 王偉.建立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的探索[J].農村工作通訊,2018(22):55-56.
[4] 錢淼,馬龍波.合作社為樞紐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研究:以山東省院東頭鎮茶產業為例[J].林業經濟,2018,40(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