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勇 李星月 符慧娟 夏武奇 李永洪 張鴻
摘要? ? 在“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下,以木里縣簸箕籮村為例,指出了區域特色產業應結合區域地理、生態、市場等因地制宜規劃產業類別,并分析了木里縣蔬萊產業的生產現狀、發展優勢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該縣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對策;四川木里;簸箕籮村
中圖分類號? ? F326.1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23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處四川西南邊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全縣農用地面積1.55萬hm2,占全縣總面積的1.17%,主要以旱地形式存在,占耕地面積的96.5%,水田分布很少。客觀條件的制約造成了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技術水平較低、效益不顯等問題,而發展產業則是促進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國家脫貧攻堅大戰略背景下,產業增收效益對農戶穩定脫貧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對于國家深度貧困縣作用更甚。但是不同地區的既有基礎、現實條件、發展水平均有所不同,如何打造具有區域特點的特色產業、助推區域產業循環健康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由于木里縣地處大涼山深處,特定的地理、生態、市場環境等決定了產業發展應結合區域特征,以優質、特色、精品為宜。圍繞農業農村發展,逐漸興起了“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農業發展模式[1],通過抓住主導產業培育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鄉鎮[2]。“一村一品”是指以村鎮結合自身優勢,大力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使其擁有1個或多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農產品,以提升農村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3]。此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和區域優勢產業市場競爭力,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以簸箕籮村為例,結合其區位優勢、生態條件、市場供給等情況,以本村現有蔬菜產業為抓手,分析了本地區貧困村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在當前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的限制下,如何實現木里縣區域蔬菜供需平衡,逐步減少外來蔬菜供應,推動蔬菜種植戶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充分利用產業優勢條件實現產業增收脫貧,推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是亟需探討的問題。
1? ? 基本情況及發展優勢
1.1? ? 蔬菜產業基本情況
全村種植蔬菜時間逾10年,產生了一批蔬菜種植能手,初步形成了區域產業發展帶。目前蔬菜種植面積達43.3 hm2,種植地主要分布在矮山區,集中在簸箕籮組,種植面積約占全縣的10%,其中蔬菜大棚80個,2019年新增大棚30個,大棚面積逐年增加,為蔬菜種植提供了良好條件。種植品類主要有茄果類、綠葉菜、魔芋、甘藍、瓜、豆、羊肚菌、蔥、蒜等十幾個大類,基本形成了周年持續生產供應市場能力,覆蓋了市場上絕大部分銷售品類。從歷年產業發展來看,形成了產業發展培養種植戶、種植大戶帶動產業的良好互動局面,蔬菜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1.2? ? 蔬菜產業發展優勢
簸箕籮村毗鄰縣城,省道S216線穿村而過,直通木里縣城,村部到縣城直線距離僅5 km,從村上到縣城約20 min車程,交通十分便利、通行條件完備、區位優勢明顯,極大地方便農戶進城售菜,基本做到了隨采隨賣,保證了菜品質量及售賣時限,這也契合了都市郊區產業發展思路[4]。木里縣菜價相對較高,歷年蔬菜產值突出,農戶生產意愿強烈,發展動力充足,生產積極性高漲。本地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空氣質量好,無工業污染,光溫自然條件優越,為蔬菜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本村從2009年開始就將蔬菜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狠抓發展,產業發展規模、種植結構、基礎設施均有了長足發展,為壯大產業、脫貧攻堅、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 存在的問題
2.1? ? 自然生態條件較差,環境制約因素明顯
2.1.1? ? 土壤條件較差,水肥不足。簸箕籮村矮山區域土壤多為紫色砂土,二半山及高山區多為灰白色砂土,土層瘠薄,并含有大量石塊,有機質含量稀少,保水力不強,養分貧乏,土壤肥力不足,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較弱。
2.1.2? ? 地勢傾斜。簸箕籮村地處大涼山區域,全村海拔在1 800~3 300 m之間,相對高差達1 500 m,因全村耕地多依山勢而墾,絕大部分土地均為坡地,坡度較大,坡改梯難度大,不利于土壤保水保肥。
2.1.3? ? 缺水情況較嚴重。簸箕籮村居民生活僅靠降雨及山間流水,用水基本滿足生活所需。本地存在冬季旱期長、夏季多雨、雨量集中的特點,雨季主要分布在6—10月,冬季干旱持續近半年,同時日照時間長,生產供水季節性不平衡、周期性短缺現象突出,枯水期河床降低逾10 m,水利設施缺乏,進一步加劇了人畜飲水與農業生產用水的矛盾,影響了蔬菜持續性生產能力。
2.2? ? 科技技術滲透弱,產業發展無序
2.2.1? ? 產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簸箕籮村蔬菜種植戶各自為戰,種植品類市場導向性很弱,往往由種植戶依據往年市場信息做出決定,而不是根據未來市場前景、需求信息預判,這造成了產業發展滯后于市場,應對市場變化有效性不足。產業發展自由零散,難以站在更宏觀、更市場化角度對全村產業發展進行規劃,有時因某年某類業態效益較好造成農戶一擁而上爭相發展的局面,反而有損產業。
2.2.2? ? 技術管理粗放,技術意識不強。由于地處大山深處,農業科研技術輻射力比較弱,本地對農業發展的支持主要依靠縣農村農業局,但是因蔬菜產業為木里縣小眾產業,難以比擬花椒、核桃等規模產業,因而在技術指導上存在不足。同時,農戶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從事種植的絕大部分為中老年人,種植技術比較落后,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尤其是病蟲害防控意識弱化,技術知識缺乏,多是聽鄉鎮經銷商指導,難以及時應對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用藥不規范,用藥品類、用量等問題比較突出,技術支持產業的效果不顯,經濟效益難以提升。
2.2.3? ? 農民組織化程度比較低,合力協作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統一合作組織,種植戶難以擰成一股繩,難以總體把握市場并因之對產業進行科學規劃,盲目種植現象比較突出,應季蔬菜、反季節蔬菜、品類搭配、上市時期銜接等松散無序,造成產業整合力不足,市場主動權弱化,協同發展能力比較弱。
2.3? ? 市場信息不對稱,種植結構調節滯后
蔬菜銷售多采用經銷商收購+農戶散賣相結合的方式,經銷商銷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市場銷路的問題,但經濟效益多由商人獲取,農戶參與利益分配較少。同時,規劃不足及市場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蔬菜生產的區域性、季節性過剩與供應不足的矛盾,本地蔬菜上市空窗期則由外地蔬菜引進填補。
2.4? ? 蔬菜產業化水平低,加工環節缺失
多是農戶自發組織生產,整體面積和產量比前幾年有所下降,當前階段仍以追求數量為主,對質量方面的要求不高。本地無專門加工企業,蔬菜產品加工程度不深,產品采后處理、分選、包裝、儲藏等環節缺失。農戶采摘后,初步挑選出病爛果葉,即交給經銷商,經銷商收后放置于攤位進行售賣,噴水并以布匹遮蓋的方式保藏。
3? ? 對策
產業發展必須依托于本地實際條件,因地制宜抓好產業規劃,與區域經濟條件協調適度發展,逐步打造小而精、全而優、滿足市場需求的精品農業,既可促進當地種植戶增收脫貧,形成區域良性發展小產業,也可滿足地方蔬菜產品市場所需,基本覆蓋市場需求,將本地市場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可從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技術應用等方面著手,著力推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
3.1? ? 完善基礎設施,筑牢產業發展基底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的基本保證,是提高產業綜合效益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尤要抓好用好脫貧攻堅最大發展機遇,夯實產業基礎。一是改良土壤地力條件。通過坡改梯平整土地,利用測土配方施肥[5]、配合施入有機肥、充分腐熟農家肥改善土質、肥力條件,加深土壤耕作層,綜合提升地力水平。二是提高水資源供應調節能力。根據本地實際幅員面積,因地因產業合理建設一批排灌渠、小型蓄水池等農田水利設施,保證區域生產用水供應能力及雨旱兩季綜合調節能力,持續充分供應用水,有效解決生產用水不足的問題。
3.2? ? 建立良好的產業發展機制
以市場為導向,以合作社為核心,以農戶為基礎,依托農業科技部門技術優勢,建立“農戶+專業合作社+技術專家+市場”四位聯動發展模式。在專業合作社環節吸納部分優質農戶進入合作社,緊緊抓住少數關鍵戶,建立產業發展核心骨干力量,既可先行驗證發展模式運行有效性,還可以現成效益產生示范帶動效應,更有利于推動周邊農戶參與,建立產業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合作社、產業發展能手對市場把握更充分,同時在利益聯結機制下面對市場的主動權更強,對產業規劃可站在更高角度來執行,提高產業整合能力。
3.3? ? 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產業投入
因地制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等,推進產業有序更新升級。農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所要加強產業發展指導工作,做好產業整體頂層規劃設計,逐步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投入,用活用好政策,整合項目、資金、技術資源,引進優質成果配套應用,引入適宜本地生態條件的新品種,并且應用高效綠色生產技術,實現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管理的有效轉變,提高產業發展科技含量,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打造名、特、優產品。尤其是在病蟲害防控方面,應該逐步建立植保預警預報、區域聯防聯治機制,增強病蟲害綠色防控能力。進一步提高蔬菜產量,優化產品質量,提升綜合效益。做好各類蔬菜品類、播期規劃搭配,強化產品持續供應能力,有利于占領市場。
3.4? ? 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強技術培訓
利用田間指導、科技扶貧萬里行、農民夜校、科技特派團、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指導)、技術手冊等多種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實地培訓,強化蔬菜種植人才建設,提高農戶種植技術水平,同時建立技術示范點、片,以點帶片,以片促面,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應用集約化育苗、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溫室大棚等技術手段,提升種植技術科技含量,增強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通過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有效增加綜合效益。
3.5? ? 拓展產品銷售途徑,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現階段正處于脫貧攻堅沖刺階段,可利用發展機遇扶持產業,幫助產業順利度過初始脆弱期。一是開展訂單式生產。以專業合作社為中介,統一組織采購,集中供應學校、企事單位等食堂,形成穩定供應點。二是開展以購代捐。組織各相關幫扶單位、責任人,優先購買建卡戶的產品,消化部分產品份額。三是健全本地市場供銷體系。完善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市場化流通體系,暢通農戶、中介商、零售商、消費者運轉流程,增強農戶與市場銜接緊密程度,通過提高蔬菜品類、產量、上市時間搭配,進一步提高本地蔬菜市場占有率,將市場牢牢握在本地農戶手里,以市場反哺生產,最終實現?產業自我良性循環發展。四是遠期規劃規范形成扶貧標識產品,外銷各地。
3.6? ? 逐步建設蔬菜產品加工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效益
針對蔬菜產后處理環節,引導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開展產后加工處理,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等工作,先期完善蔬菜產品采后分揀、清理、貯藏、包裝、干制等初加工工作,再根據產業發展規模逐步形成蔬菜脫水、貯運保鮮、果蔬汁飲料加工、速凍加工、功能成分提取應用等精深加工能力,進一步提高蔬菜產品附加值,增加蔬菜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6-7]。
4? ? 參考文獻
[1] 黃曉江,薛春茂,郭平福.運城市“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實踐成效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2(2):388-390.
[2] 孫娟,李艷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發展概況與對策研究:以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2):5575-5579.
[3] 詹利娟,孫秀蘭,王鶴.新常態下四川省“一村一品”模式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5(42):217-218.
[4] 柏文軍,李婷婷.大型都市郊區蔬菜產業發展思路[J].長江蔬菜,2008(11):1-3.
[5] 李明.四川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5.
[6] 胡世霞.湖北省蔬菜產業競爭力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7] 盧中華.蔬菜生產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