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麗
摘要? ?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加快農業產業升級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解決對策,以期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 F32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24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農村要發展,農業要提升,農民收入要提高,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農民科學種養的能力,提高農民收入。目前,農村勞動力明顯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培育農業專業人才,是發展現代經濟的必然趨勢。當前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農忙時缺人手,農閑時勞動力總量過剩,且農業人才缺少、現代農業發展農業人才不平衡等問題日益凸現。因此,政府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指標,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落實,培養和穩定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壯大新型生產經營者的隊伍[1]。
1? ?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1.1? ? 認識力不足,重視度不夠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是一項由國家提供項目資金、全免費的惠農工程,目的是要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創新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需要農民群眾和農技推廣部門的支持,但有些部門對新型職業培育政策認識不到位,在組織農民培訓時遇到一些阻力,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推進[2-3]。同時,農民群體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也認識不足,一些農民受傳統觀念影響,依賴傳統種植經驗,參與培訓的意識不高、意愿不明確,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方面缺乏主動性。
1.2? ? 培育對象不精準
從調查情況來看,通州區現有農業人口11.28萬人,很多都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多數是老婦幼,他們雖然有培訓意愿,但是由于文化素質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低。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組織發動中,對參訓對象沒有硬性要求,往往挑選熟人或周邊文化水平低、思想覺悟不高的群眾來參加培訓,而一些真正有理想、想創業、想在農業上干出一番事業的熱心農民卻沒有參與進來。
1.3? ? 培育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培育機構硬件設施老化、培育對象素質普遍較低、培育方式單一、部分領導不重視等問題,導致培訓效果不佳,不能培育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發揮不了帶頭致富的作用。在培訓的農民中有一些農民的觀念固執,接收新知識的態度不明確,有些種了一輩子田的農戶,總認為自己現有的模式很好,不想用新技術、新模式來改變現有的種植模式,以致培訓效果不明顯。
2? ?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
2.1? ? 統一思想,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宣傳力度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宣傳,各相關職能部門要緊密聯系,制定工作方案。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宣傳力度,通過政府主導、相關職能部門協作等形式,充分利用電視游動字幕、網絡宣傳、發放宣傳單、通州“三農”12316熱線咨詢服務等途徑,廣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惠民政策。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所取得的成效,讓老百姓感受到科技興農,激發他們積極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強烈愿望,形成良好的培訓環境,營造人人想學農的良好氛圍。
2.2? ? 加大投入,全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通州區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目標,年初規劃制訂培訓方案,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民培訓。做好參培對象的摸底工作,采取自愿原則。一是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等農業生產經營者和從事具體農業生產的工人、雇員等,以及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等農業服務人員,結合本地區優勢主導產業以及農民實際需求,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相關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二是把回鄉務農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青壯年農民工等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三是與農業職業院校合作培養青年農民,培養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后繼者,吸引更多的返鄉農民工、青壯年回鄉從事農業生產,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2.3? ? 創新培訓模式,統籌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質量
現行的培訓模式以區里為主導,鎮上組織發動。培訓模式的多樣化,是農民培訓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是為滿足不同人群的培訓需求,對培訓愿望強烈的,有一定農業知識的,利用農閑時間組織人員采取小班制培訓。二是統籌培訓資源,采用聯合辦班形式,提高培訓方式的多樣性。三是支持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結合自身要求,開展農民培訓。四是采取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本地學習與外出考察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并派出部分優秀學員到先進的高校、基地交流學習。五是為檢驗培訓效果,選聘一批業務精、熱心農民培訓的專家組開展入戶指導。培訓模式多面開花,增加了農民培訓的參與率,提升了培訓質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