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 楊鳳婷 鄭曉曼
摘要:農民工大學生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引導農民工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發展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結合實際背景,運用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對比法等研究方法,通過調查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該種現狀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希望可以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民工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11—02
國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映射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政治素養和心理素質,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重要時期,我國國民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加強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農民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近幾年的研究熱點。筆者作為農民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結合實際背景,更加認識到研究這一課題的重要性。本文圍繞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這一中心任務,根據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希望能夠幫助農民工大學生解決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使農民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真正深入到學生心理層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農民工大學生——一個被社會逐漸重視的群體,是指獲得大學文憑,擁有農民工身份的一類人,是屬于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由于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正逐漸被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所侵蝕。面對日益普遍的農民工大學生現象,給農民工本人及社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亟待解決。
本文通過分析農民工大學生目前心理健康現狀,探尋農民工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幫助農民工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進一步改善他們的情緒和消除不良的心理癥狀,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思想與行為朝著健康方向成長發展。
二、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農民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農民工大學生群體中,約55%的農民工大學生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經常存在負面情緒,而在這其中約有17.2%的農民工大學生每天都會產生負面情緒;約29.1%的農民工大學生偶爾會產生負面情緒,甚至15%的農民工大學生表示對生活看不到希望。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此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亟待解決。
(二)農民工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自我認知能力的缺失
大多數的農民工大學生都渴望通過接受教育來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現狀,渴望得到城里人的接納,渴望得到城里人的認可,渴望在城市中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現實和理想,形成巨大的反差,在這樣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前,農民工大學生往往會產生被剝削的負面情緒。由于農民工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缺失,農民工大學生無法緩解內心的壓力,從而會造成其理想與現實落差的進一步加大。
2.社會歸屬感的缺失
由于農民工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算優越,在社會中與其他群體交往時,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表現為不能融入新的團體。他們思想上往往習慣把自己圈定在農民和城里人之間,覺得自己在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面前是優越的,在城里上班族面前又是卑微的。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又極度渴望融入到城里人的圈子里,但戶籍限制又一次次把他們拒之門外,久而久之這種無法融入就會讓農民工大學生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危機,產生無根的漂泊感與孤獨感。
3.幸福感缺失
農民工大學生大多是“背”著賬單求學的,本以為學歷的提升可以給原本的工作帶來升職加薪,但是在實際中可能工資還是只能勉強支付必要的開銷,甚至連上學的學費都不能賺回來。有家庭的農民工大學生因為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會造成家庭生活質量的降低,還未成家的農民工大學生可能因為物質原因而無法成家。大多數的農民工大學生背井離鄉,遠離故土來到陌生的城市獨自打拼,本以為可以一帆風順,在這個城市里一展拳腳,也許迎來的卻是當頭一棒。在家里老婆孩子面前,或者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只會說好聽的,用別人的故事來訴說自己的光鮮亮麗,這或許就是成年人都要遭受的。這就會造成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失衡,幸福感更是無從可言。
三、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問題帶來的影響
(一)影響農民工大學生自身的發展
由于理想與現實生活的反差,致使農民工大學生喪失了工作的積極性,損耗了農民工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情。長期處于這種不良情緒的環境中,將會嚴重影響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甚至會有一部分農民工大學生由于負面情緒得不到合理的釋放,從而放棄承擔社會責任,不再履行社會義務,出現社會暴力、報復社會的行為,這些都是會大大加深社會矛盾,造成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問題。
(二)影響農民工大學生的家庭幸福
在我校接受教育的農民工大學生大多是已經參加工作的已婚人士,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以海南省為例,收入調查顯示,海南省人均月工資水平在3000元左右。農民工大學生一邊要養活自己的家庭,一邊還要支付學費、學雜費等高昂的費用,家庭經濟負擔非常重。如果接受這份教育并不能為其家庭收入帶來較大提升,那么就會降低他們的家庭幸福指數,影響農民工大學生的家庭幸福。
(三)影響我國農村的教育發展
如果一個農村家庭在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的情況下,仍然不能改變其家庭的社會地位,仍然不能使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就會產生另一種形式的“學習無用論”。在這樣錯誤的教育觀念影響下,家長可能就會產生放棄供養自己孩子上大學的念頭,孩子也會錯誤地認為即使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沒有好出路,這將嚴重影響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
四、解決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農民工大學生應當不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農民工大學生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才能在一群大學生中脫穎而出,才能跟上發展的潮流不斷向前,而不是被拋下。只有建立更多的興趣愛好,才有可能融入更多的圈子,認識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成為朋友,從而建立良好的社會交際關系,增強自身在城市中的適應能力。通過自覺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農民工大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并能坦然接受現實中的自我,從而保持心理健康。
(二)企業應當為農民工大學生提供平等的機遇
一個良好的企業懂得如何為自己的員工營造和諧的環境,營造積極的氛圍,讓每一個員工內心形成歸屬感,只有這樣,員工才會更加賣力地為公司工作,燃起他們的奮斗激情。取消升職加薪的戶籍條件,不比家庭,真正讓有能力的人實現自身的價值,真正讓合適的人待在合適的崗位上,這樣才能為農民工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使他們能夠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更大地提升自己的企業歸屬感、城市歸屬感、個人幸福感。如果企業有能力的話,還可以通過為員工建立職工小家、健身房、閱覽室等方式,使農民工大學生更快地融入集體。
(三)學校應當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應當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從而提升農民工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農民工大學生形成過硬的心理素質,使得他們在失敗和挫折面前可以變得更加堅強,向前發展的腳步也可以更加穩健;同時學校可以多舉辦一些活動,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彼此,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集體,這樣更有利于農民工大學生融入集體,適應城市生活,適應社會;學校還應當積極地引導農民工大學生正確地進行職業發展規劃,使農民工大學生對自己更有信心,對未來更有信心。
(四)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在社會中生存,我們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不僅應當為農民工大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生存環境,更要為農民工大學生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環境,幫助農民工大學生早日擺脫心理危機。大多數的農民工大學生還是生活在城中村,既不是城市居民又不是農村人的邊緣人身份,常常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世態炎涼。社會應當充分發揮社工和社會志愿者的積極作用,及時為農民工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設立心靈驛站,緩解農民工大學生長期壓抑的心理狀態,加大對農民工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為農民工大學生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五、結語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經刻不容緩。除農民工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外,學校、企業、社會也應當積極幫助農民工大學生解決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金明.淺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2]陳封椿,符成彥.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M].長春:現代教育出版社,2015.
[3]郭德俊.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A/OL].
[5]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A/OL].(2010-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001/t20100113_179047.html.
[6]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A/OL].( 2011-02-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l.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