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橙
摘 ? ?要: 本文主要探討了社會文化理論在對外漢語口語課中的實踐運用,從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觀點、社會文化理論與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結合點、社會文化理論下對外漢語口語教案設計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改進對外漢語口語課堂存在的弊端,更好地提高對外漢語口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 社會文化理論 ?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 ? ?教案設計
一直以來,對外漢語口語課作為培養漢語學習者口語輸出的課程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過程過于模式化;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合理的互動與交流;課堂知識得不到有效練習,學生口語輸出能力有待提高等。二十世紀興起的社會文化理論從全新的視野出發,側重于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強調學生內化能力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社會文化理論為指導,分析核心理論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社會文化理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社會歷史理論,主要從社會、文化、歷史等角度研究兒童心理發展過程。隨后社會歷史理論被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開始引起心理學、教育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廣泛關注。蘭道爾夫和索恩在合著的《社會文化理論和第二語言發展的起源》中“社會文化理論”這一術語被正式確立,由此社會歷史理論開始被稱作社會文化理論。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發展的作用,主張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調節功能,人類的認知通過社會和物質環境內的互動發揮作用。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部分由調節、最近發展區、搭手架、內化、活動理論五個方面組成。
(一)調節
調節是一個動態的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個體內部互動過程、個體與社會環境及與他人的社會發展過程,調節分為四個方面:實物工具的調節作用、抽象工具的調節作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調節、自我調節。其中,實物工具的調節作用指的是通過書籍、圖片、多媒體設備等具體的教學工具發揮的輔助性調節作用,抽象工具的調節指的是通過概念、數字、文化等抽象化的東西使人們的認知得以提高,他人調節和自我調節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交流和自我反省實現認知的提升。由此可見,前兩種調節方式強調外在環境對人類認知的影響,后兩種方式旨在說明人與人、人本身的互動交流對實現知識內化的作用。
(二)最近發展區和搭支架
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兩種能力或者水平之間的差距”,強調學習一門語言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實現自我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因此,從學習者原有實際能力到他人幫助下學習者實際能力的跨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最近發展區理論與克拉申提出的i+1理論有所不同,i+1理論指的是學習者通過學習和吸收知識實現語言的內化,向更高的語言水平邁進。最近發展區更強調在能力較強者的幫助下,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的過程。
搭支架理論是調節理論和最近發展區兩種理論的發展和補充,調節理論實際上是一個人與外在環境、他人、自我的交流過程,最近發展區是在他人的幫助下實現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跨越過程。搭支架理論重點強調他人幫助的適宜程度,正如建筑一座房屋,蓋的時候需要手架的協助,當房子蓋好之后,可以將其撤掉。語言的學習如同蓋房子一樣,他人的幫助相當于蓋房子用的手架,在學習語言的初期,學習者可以借助他人的幫助,當能獨立完成任務時便可將其撤銷。搭支架理論強調提供的幫助要適時、適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增加、減少乃至撤銷。
(三)活動和內化
活動理論是維果斯基提出的,他的學生列昂提夫將其發展。活動理論認為人的思維和意識需要付諸實踐。在活動理論中,維果斯基還提出了一個“活動系統圖”,以此反映實踐活動中各個系統的關系。他認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理解為主體,語言可以理解為客體,工具指的是在活動中遇到的工具,包括實物工具(筆、卡片等)和抽象工具(概念、文化等)兩大類,共同體指的是語言學習者以外的活動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習同伴及其他相關人員,規則指的是活動順利進行遵守的基本法則;勞動分工指的是活動參與過程中的人員分配,要想完成任務,需要根據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角色。整個活動系統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
早期,內化指的是“社會意識向自我意識的轉化”,維果斯基將“內化理論”進行發展。他認為,通過調節工具的幫助,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實現知識由外向內的轉化,這種轉化就是內化。內化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特點。內化還強調語言的學習是由外向內的過程,知識的轉化是一個過程,不僅需要外部工具和協助者的調節,還需要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和吸收。
二、社會文化理論下的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社會文化理論包含調節、最近發展區、搭手架、活動、內化五個部分,其中調節理論指的是通過實物、抽象工具和他人調節實現自我認知的提高。最近發展區強調通過他人協助實現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跨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人的協助是實現跨越的關鍵。搭支架理論是最近發展區的延伸,突出強調他人的幫助需適時適量,隨著個人能夠獨立完成任務的同時合理撤銷。活動理論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活動的重要性。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最終達到內化的目的,可以說內化是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最終形式。在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觀點的指導下,現提出對外漢語口語教學有用的三種方式方法。
(一)分階段教學和學習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習者可以在他人的幫助下實現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跨越,因此如何尋找合適的最近發展區域是關鍵的因素。由于語言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最近發展區也是動態的,隨著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深入不斷提高。可以說,語言學習呈階梯狀,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相當于梯子的一節,學習者需通過他人的幫助實現每一節的跨越,最終達到靈活運用語言的目的。
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漢語學習者進行分階段教學,具體體現在教學對象的分階段、教學內容的分階段、教學難度的分階段三個方面。教學對象的分階段體現在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水平進行分級教學,教學內容的分階段體現在口語教學內容要層層遞進和深入,教學內容由淺到深環環緊扣。教學難度的分階段體現在教學的難度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學生需清楚目前的口語水平和能力,根據目前水平制定這一階段的口語學習目標。當自己無法實現下一目標時,需向老師或同伴求助。這種學生主動分析自身口語能力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二)注重外部環境和他人的調節作用
外部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物工具的協助,包括筆、多媒體設備等,二是抽象概念的協助,如相關的文化氛圍、概念、數字等。在對外漢語口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合理運用輔助性工具,注重輔助工具的多樣性。常見的輔助工具有生詞卡、多媒體圖片和視頻、板書等。生詞卡常用于生詞的教學和復習課程,通過生詞的不斷閃現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習或復習效果。多媒體圖片能夠更好地為生詞、句子或文章釋義,幫助學習者更快地消化和理解課文。視頻可以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感知語言,提高學習者的聽力水平。復述漢語課文或簡易的古詩對學生來說難度算是比較大的,教師的板書成了至關重要的因素。良好的板書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當場記誦。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抽象工具強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如對所教漢語內容進行公式或概念化的總結,這種方法常用于漢語語法或句式教學中。另外,還可以適度使用其他語言(例如學習者母語)輔助課堂教學,布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室或環境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等。
在對外漢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習語言的各個部分(學生、教師、同伴等)共同發揮作用,整個系統才能高效有序地進行。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協助者,教師需要合理選擇對外漢語口語課的學習內容和材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難度。另外,教師需要最大限度地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發言,如在課前導趣、課堂生詞課文學習、復述課文等環節適時提問,提高學習者活動參與度和積極性。教師需要及時糾正學生口語發音、錯字等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發音難題。學習同伴是提高學習者學習水平的關鍵人物,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適當向同伴請教、及時和同伴互動交流等都可以提高學習者的知識水平。
(三)通過組織活動促進知識的內化
根據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活動理論得出,活動由工具、主體、客體、共同體、規則、勞動分工六個部分組成,如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協調六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習效率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考慮活動所處的環境和活動使用的工具,如在課文角色扮演環節,教師可提前布置教室和準備要買的東西。在活動中制定相應的規則規范口語練習的環境。在活動分工中,教師需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練習口語。另外,活動的進行需要相互協助與互動,這個過程既需要同伴之間的互動又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如在高級漢語口語課上,講解漢語口語教程第十三課《煙、酒:請離青少年遠一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提前準備辯論用具,如一瓶酒、一包煙等。在針對“吸煙喝酒的利與弊”這一話題展開小組討論時,教師首先講解辯論的內容和規則,讓學生對規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隨后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支持吸煙喝酒,一組反對吸煙喝酒,每一組內可將學生兩兩分為一小組,相互討論,通過合理的分工使每個學生都有口語練習的機會。同時,小組成員還可以在討論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談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幾個小組的辯論情況進行點評,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
三、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對外漢語口語課的教案設計
文中以康玉華、來思平編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的《漢語會話301例》第十二課《我想買毛衣》為例,文章主要講解了主人公大衛和瑪麗因天氣變冷而去商場買衣服的過程。這里以生詞學習和課文學習為例分析社會文化理論在對外漢語口語課堂的具體運用。
(一)生詞學習
Step1:生詞講解(以重點生詞“毛衣為例”)
步驟1:用PPT顯示毛衣圖片教師帶讀圖片下的生詞“毛衣”
老師(指著圖片):“毛衣(máo yī)”。
學生:“毛衣(máo yī)”。
老師(指著身上穿的毛衣):“這是什么?”“這是毛衣。”
老師(指著圖片):“那是什么?”
學生:“那是毛衣。”
老師:“對,那是毛衣。”
(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毛衣的概念)
步驟2:板書生詞“毛衣”并注音,讓學生觀察字形。
老師在黑板上板書“毛衣”(字跡清晰)并重復讀兩遍該生詞的拼音(máo yī)。
步驟3:PPT給出文中原句,老師領讀,學生跟讀并理解。
步驟4:讓學生用“毛衣”一詞仿造例句造句。
老師:“誰能用‘毛衣來造句?”(如果有學生自愿回答就請他回答)。
學生:“……”
設計說明:通過PPT和板書等教學工具的使用,形象展示生詞的含義。通過前面展示毛衣圖片、注音觀察字形、學生理解文中有關毛衣的對話及學生用毛衣造句等環節層層遞進,后一個環節是前一個環節的延伸和發展。這種設計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體現了分階段教學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使學生對詞語毛衣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深層次的運用。
(二)課文學習
Step1:課文學習(通過看課文視頻回答老師問題和讀課文兩種方式進行)
步驟1:聽課文對話回答問題。
老師:聽這段對話前,同學們需要思考幾個問題:
1.大衛想去干什么?2.他們準備什么時候去?(播放視頻)
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隨后回答問題。教師講解問題答案。
步驟2:讀課文。
讀課文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老師讀,學生跟讀;
學生之間互讀糾正;
老師挑選學生讀,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
Step2:練習對話(分角色扮演)
步驟1:教師板書基本句型。
場景一:大衛和瑪麗商量要去買件毛衣
句型:我想……我也要……我們什么時候去……
場景二:大衛問售貨員和瑪麗毛衣怎么樣,最后大衛選到了合適的毛衣。
句型:
我看看+clothes
我可以試試嗎?(may I try it on)
……
步驟2:介紹表演規則。
老師:下面,我請三位同學練習課文中的對話,一位扮演大衛,一位扮演瑪麗,一位扮演售貨員,有沒有同學愿意表演呢?
(教師可以準備幾件大小不同的外套,讓學生表演的時候試穿,增加學生的感官體驗。)
步驟3:請學生練習對話,上臺表演(場景一和場景二共4分鐘)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
學生之間練習對話,互相糾正。
學生上臺表演,教師適時糾正學生的發音和語法錯誤。
設計說明:課文學習體現了他人的協助對學習者學習的影響。在Step1的課文學習中,環節一同伴之間互相談論問題答案既能互相交流學習又能鍛煉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對問題的講解進一步加強了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環節二通過教師讀學生跟讀的方式達到了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發音的目的,學生之間互讀達到了同伴之間互幫互助的目的。通過教師或者同伴的協助,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糾正發音,從而調整發音狀態。
Step2的分角色練習對話,體現了活動中工具、主體、客體、共同體、規則、勞動分工六個部分的不同分工與協調。如: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同伴的協助作用,這里同伴之間互相練習對話,教師糾正學生發音體現了活動參與者之間的配合;教師介紹表演規則和準備教具為學生的表演提供了良好的情景;學生自由成組體現了一定的勞動分工。如果是在一些特殊的話題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國別或者年齡等進行分組,合理進行勞工分配。
社會文化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不足,如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不注重教師和同伴的協助作用等。筆者僅提出一些看法,相關社會文化理論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為對外漢語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楊美君.基于社會文化理論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分析[J].海外英語,2018(12):22-23.
[2]李娜.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07):152-153.
[3]王威.社會文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8):155-158.
[4]趙星星.社會文化理論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5]魏甫龍.基于支架式教學法的泰國華校初級口語課教學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6]易娜伊.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