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儀
摘 ? ?要: 大學校園文化是一門獨特的隱性課程,它固化于校園的亭臺樓閣,顯現于師生的舉止言行。豐富的高校儀式符合這種“隱性”特質,可以實現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時代特征的有機結合,以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心智的改變、情感的陶冶,從而達到特定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 校園文化 ? ?隱性教育 ? ?效能
儀式教育具有交流溝通、情感聚合、增強認同的功能,能引領青年學生完成社會化過程,構建和諧校園,是高校重要的育人途徑。醫學院校以儀式教育為突破口,深入挖掘與專業相關的各類儀式的教育內涵、文化意蘊,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中吸收營養,形成獨特的文化意涵、文化精神,保持與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發展的目標相一致[1],增強醫學生傳承文明、立志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儀式教育的內涵及作用
每個學校的校園文化是在歷史延續中逐漸形成的,與地域文化環境、教育模式變化、創辦者的教育理想等密切相關,是外在與內在、有形與無形、環境與氛圍、傳統與現實的有機統一,體現出大學特有的整體風貌與文化品位[2]。
典禮出自《周易·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典禮儀式教育承載了大學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氣質,反映了社會的進步發展狀況及主流文化的價值導向,借助一系列象征行為表達了大學生的集體文化記憶[3]。典禮儀式不僅是一項活動、一套儀程,對學校教育來說,更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具有引發共鳴、啟發思考、傳輸價值、指導言行等重要作用。
2.醫學院校儀式教育的載體設計
2.1開學典禮——培養身份認同第一課。
以愛校愛國教育為主線,培養大學生群體的身份認同,激發使命感、責任感,為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開啟全新的成長成才之路奠定堅實基礎。通過身著護士服、宣讀《醫學生誓詞》,讓新生入學伊始就充分了解學校的育人目標和教育理念,建立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樹立救死扶傷、助人類健康之完美的職業理想,快速形成和強化對學校身份認同的集體意識。
2.2畢業典禮——立志報國的人生新階段。
畢業典禮上,通過學生深情回憶回顧從新生入學到進院實習的學習生活片段,生出對母校的深深眷戀;通過校長講話、家長寄語、優秀畢業生表彰,重溫《大醫精誠》《醫學生誓詞》,在最后一次參與大學儀式教育中,使命感和責任感再次強化。畢業生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并充分意識到感恩、奉獻和回報的意義,從而在走向社會之際,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愛國榮校之情。
2.3頒獎表彰典禮——成長成才的“加油站”。
頒獎典禮是學生成長中因為某種努力受到肯定和褒獎的最受鼓舞的時刻,對他們的人生引導和勵志成長至關重要[3]。以勵志成才為教育主線,在五四表彰、七一宣誓、獎學金頒發等活動中,選擇專業領域的佼佼者或學生最崇拜的老師擔任頒獎嘉賓,讓學生對所獲獎項產生榮譽感和價值感,并通過受獎深鞠躬的方式,使傳統文化、愛國情懷、革命理想在青年學生中得以傳承。
2.4感恩儀式——打造仁心醫者的助推器。
以禮敬、奉獻為教育主線,注重醫學生職業精神、職業信仰的培養。根據醫學專業的特點,舉行有助于在職業方向上成長的儀式,如清明祭拜儀式,追思革命先烈、醫學先賢,培養學生的為民情懷;“5.12”護士節,以授帽儀式感恩先輩;解剖課之前,以向大體老師鞠躬的方式體驗對生命和職業的尊重;進入臨床陪護嬰兒出生,表達向生命的致敬,提高醫學生仁心大愛的品質修養。
3.醫學院校儀式教育的效能分析
3.1明道優術,強化醫德培養。
高等教育在傳授技藝的同時,更要挖掘技藝背后的傳統文化、人文內涵,不僅要從校園文化入手,還要與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相銜接。醫學院校應將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中道與術的理念引入校園文化,“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4],使學生懂得以道方能御術,明道才能優術,注重醫德修養,提升醫學技能,打好從醫基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強化課程思政,提高教育實效性。
儀式教育整合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科學教育,通過隆重神圣的護士授帽、在解剖課上向大體老師鞠躬等儀式,分別從人文視角和專業視角,教育學生要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感恩回饋;在遺傳學、中藥學等課程學習中,通過生物的多樣性使學生理解和諧社會的必然性,發揮儀式文化在大學校園里陶冶情操、涵養心靈、接續人文的教育功能,探索出一條弘揚傳統文化、富于醫學特色、凸顯時代精神的崇醫之路。
3.3以文化人,使儀式活動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推手。
儀式教育從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責任培養三個維度,陶冶學生的情操,凝聚價值共識,讓學生主動接觸、了解傳統文化、當地文化,使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他們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矯正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見實效,引導學生為實現“中國夢、我的夢”而奮斗。
4.醫學院校儀式教育的迭代創新
4.1突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目的,做好儀式教育的議程設計。
東西方文明均高度重視儀式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實施社會教育的重要載體[5]。大學代表了現代教育的最高點,應該從傳承文化、引領進步、承擔使命這一高度出發,在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和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突出隱形教育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典禮儀式的教育內涵和文化意蘊。既注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突出活動的教育功能本位,更把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作為儀式教育的方向和終極目標,傳播正能量,踐行核心價值觀。
4.2突出實現中國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學人才。
在“雙一流”“雙萬”建設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提升競爭力,必須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開放胸懷的卓越人才。無論是從先進文化引領者的角度,還是從增強活動感召力的角度來說,儀式教育都要體現時代性和國際性的教育元素,通過多次展示學校的無形符號和重要記憶,向學生介紹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其他國家民族的發展模式,培養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邀請國際知名人士、成功校友、公益人士等參與典禮、現場講演,運用各種引入的手段傳達和強化學校的教育理念,不斷培養學生對實現中國夢和促進人類發展的崇高使命,引導學生樹立成才報國的理想追求。
4.3突出踐行核心價值觀,通過道德范式建構培養價值認同。
價值觀是主體對自身及外界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定位,是人們心中深層次的信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6]。儀式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借助群體效應重建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同時通過道德范式的建構反作用于意識形態[7]。通過七一宣誓強化黨員的社會責任、五四表彰宣傳愛國科學自由的“五四精神”、志愿者活動彰顯助人友愛的和諧意識,等等,引導學生主動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的要求轉化成自覺行動,借助榜樣的力量實現既定形象的自我轉化,從而完成道德主體的建構。
4.4突出時代特征,注重“00后”大學生的話語表達。
高校典禮教育要適應“00后”學生的胃口,一方面需要改變教師主導的純說教模式,還要構建學生之間、多對多、交互式的朋輩教育共同體,注重培養積極向上的“青年意見領袖”,提高儀式教育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8]。在微信、微博、QQ、BBS等社群空間,開展網絡儀式教育;運用青年學生交往的流行語和時尚語,如“以洪荒之力愛我中華”“厲害了我的國”,將儀式教育的大義轉換為日常生活的微言;青年志愿者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文化調研的啟動儀式,具有“知行合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內涵[9];利用班團日活動、黨的組織生活會、社團活動等形式,組織開展微小型的儀式教育活動,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個個入心,營建出群體效應,進一步深化校園文化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金英,陳方俊,孫唯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8(5):12-15.
[2]陸挺.大學校園文化的隱性課程認知及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272(3):125-127.
[3]葉少芳.醫學院校典禮活動的創新模式和文化功能研究[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4(12):928-930.
[4]儲峰.“勢”“道”“術”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新視角[J].社會主義研究,2017,1(231):1-7.
[5]張彥.高校典禮活動的教育內涵與文化意蘊探析——以北京大學三大傳統典禮改革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4(2):52-56.
[6]胡劍慧.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渠道——以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為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3):15-20.
[7]邱葉.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儀式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271(1):17-19.
[8]劉波.論國家公祭儀式精神向微觀思想政治教育的轉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112-117.
[9]楊陽.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著力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60(4):120-122.
甘肅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藥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研究》(NO.2017A-14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