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鑫
摘 ? ?要: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文科生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面臨創新創業切入點挖掘難度大、資源不足、項目孵化困難等問題。本文基于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與鄭州大學的實證研究,對三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情況,尤其是文科生的創新創業實施情況及效果作調查研究,分析文科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理工科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差異,總結目前文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綜合類高校文科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要點。
關鍵詞: 綜合類高校 ? ?文科生 ? ?大學生創新創業
2015年5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1],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上升到國家戰略水平。我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從無到有,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2019年3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關鍵環節上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2]的工作任務,文科生作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面臨創新創業切入點挖掘難度大、資源不足、項目孵化困難等問題,突破文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困境,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的必經之路。
2015年6月11日,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正式成立。清華大學是聯盟的主席單位,浙江大學和鄭州大學是聯盟的副主席單位。2017年12月14日,中國高等教育學院專家工作組“大學競賽評價與管理體系研究”正式公布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學科競賽評價結果。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在2012年—2016年全國高校競賽評比成績(本科)榜單中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二。由此可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大學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進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與鄭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證研究,發放《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培養調查問卷》,共對264名文科生進行調查,其中清華大學64名,浙江大學88名,鄭州大學112名,共包含本科生146名,研究生118名,并對4位相關平臺工作人員、院系負責老師及11名學生進行訪談。
一、高校文科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無到有。
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步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孵化平臺、社會組織等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模式。多項創新創業大賽普及度與參與度較高,獨立的創新創業教育空間建設、資金投入等情況良好,產出一定數量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學生團隊建設、項目融資情況較樂觀。同時,存在一定的問題,包括師資數量不足和水平不高,博士學歷與高級職稱教師參與與投入較少,不利于專業知識的利用和轉化;中外合作交流待加強,與國外企業和國外商業孵化器的進行合作的高校比例較小;以往的教學模式與管理模式有待改革,配套教材教具有待開發與完善;產學研結合程度較淺,校企合作范圍不夠廣泛,學生缺乏對創新創業的系統思考,較難找到適宜孵化的創業項目。目前,如何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有到精,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加深入地融入教學中,探索更加完善的教育方法與模式,培養滿足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實現真正的創新驅動,成為我們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
(二)文科生創新創業切入點挖掘難度大。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科學探索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尺度上向縱深拓展,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3]。高校理工科院系產學研結合難度較低,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生產的創新。實驗室、導師項目等平臺,為理工科學生提供了資金、師資、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挖掘難度相對較低。“理工科的研究的研究在實驗室,而文科生的研究在整個社會”,文科院系創新創業缺乏技術依托,創新創業領域集中在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理念創新等方面,創新形式主要體現在觀點、理念、結構等方面,在足夠的理論知識積淀基礎上,需要進行大量的社會實踐,并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入的調研,切入點較難挖掘和把握。
這并不代表文科生創新創業毫無機遇。文化產業作為最具前景的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繁榮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繁榮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文科學生憑借自身的專業優勢,更容易掌握文化產業的管理特點和運行機制[4]。“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各種傳統產業融入互聯網,同時也產生眾多的新興產業。為文科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文科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不足,項目孵化難度大。
文科生創新創業在師資、項目來源、孵化平臺、資金來源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文科類教師,尤其是研究型專業的文科類專業教師,更擅長學術性創新,對于創業型創新參與和了解度不夠,不具備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條件;社會風投機構、各類企業更加偏向技術型創新項目,文科類成果大多以理念、精神等形式呈現,易于模仿,專有性不夠明顯,且形成產業價值的過程較長,不易在短期內看到成效,較難吸引到足夠的社會投資,缺乏資金和產業支持,難以實現孵化。
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情況
(一)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建設基本完整。
三所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培育的重視程度均較高,投入人力物力,力求在這一方面取得進展。目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結構建設完整,基本建構了以教務處、研究生院、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為主干,以學生工作部、校團委、各院系等為支撐,以校友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園區等為依托,各司其職、協同聯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體系。例如: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早開展創業教育的大學之一,依托教務處、研究生院、校友會、基礎產業培訓中心、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等學校職能部門充分調動各院系的力量;聯系校友會、基金會、學校企業團體、清華大學科技園等外部資源。浙江大學從自身對國家發展的責任和使命出發,成立以校長、副書記為首的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建立“全鏈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創新與創業學院為樞紐,各職能部門及院系保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