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摘要:現代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其首要任務是探索語言本能,回答“柏拉圖問題”,也就是兒童語言獲得的問題。如今,利用生成音系學理論來解釋兒童音系的習得已成為一種主流趨勢。以生成音系學的發展為主線,對兒童音系習得進行簡要述評,揭示此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及面臨的問題及挑戰,并得出結論:相對于SPE和非線性理論,優選論能夠在相對統一的理論框架內探討音段和韻律習得問題,為兒童音系習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生成音系學 兒童 音系習得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60—02
兒童音系習得是指兒童逐漸掌握母語語音系統的過程,即兒童獲得某有關語言詞句如何發音的規律性知識的過程。兒童對音系結構的習得是兒童母語習得的關鍵性的一步。隨著Chomsky和Halle于1968年合著的《英語音系》的發表,生成音系學的總體框架便由此奠定。近半個世紀以來,生成音系學不斷發展,形成了三大主流理論,即SPE、非線性理論和優選論。本文在生成音系學主流理論框架下對兒童音系習得加以分析和比較,以揭示此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經典生成音系學理論(SPE)
上世紀60年代,生成音系學形成后,經典生成音系學理論利用“區別性特征”及其內在規則體系,很好地解決了兒童音系習得過程中遇到音位變體的問題。SPE理論下的兒童音系習得,可以歸結為在一系列的規則作用下,底層形式(成人發音形式)過渡到表層語音形式(兒童發音形式)的過程。在兒童音系習得實證研究中,Smith通過對2—4歲兒童語音發展記錄,發現很多雜亂無章的表層音段習得的錯誤都可以通過SPE規則來分析。然而,在某些音系現象的分析中,有的SPE規則顯得繁瑣且復雜。有研究表明,兒童11歲之前還沒有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這種復雜且強制性的規則運用有悖于兒童認知水平和心理現實的發展規律,底層形式和規則推導缺乏可學性基礎,且表層過度形式化的表達也不符合兒童音系發展的自然性。因此,經典生成音系學理論沒有充分解釋兒童習得的音系。
二、非線性音系學理論
由于前SPE時期過于注重規則的公式化、規則的排序和應用,以及對底層表征的抽象研究,這使得對一些音系現的解釋有很大的局限性。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學者開始從非線性角度來探討大于單個音段的音節結構的韻律問題。這段時期對音系表征形式的研究不再僅局限于各種音系的音段現象。超音段知識作為音系的重要組件,也應該是兒童音系習得中的重點研究對象。
自主音段理論是Goldsmith于1976年提出,他認為各類音段不是處于同一音層上的,聲調也不再是某音段的固有屬性或特征,而是位于音段層之外的另一獨立音層上的自主音段。漢語是聲調語言,根據自主音段理論,聲調層和音節所在層面是相互獨立且相互聯結的,這有利于解釋漢語中的一些聲調現象,如重疊變調,兒話變調等。
繼Goldsmith之后,1977年,Liberman和Prince又在音節和重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節律音系學理論。由于西方國家多為多音節的輕重音語言,因此重音的習得問題在西方廣受關注。Liberman論證了重音并不是元音的固有特征,而是一種關系,并用節律樹的結構模式來表示這種關系,而非區別性特征。Fikkert在對幾名荷蘭兒童進行節律模式習得的研究中發現,兒童早期為揚抑格音步的節律模式,這對兒童多音節詞的習得意義重大。研究發現,在兒童音系系統中,并非所有的音段輸入都能得以表現,早期揚抑格音步會使得詞首弱讀音段被刪減。
CV音系學理論是自主音段理論和節律音系理論的發展。McCarthy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CV骨架層的概念,并將其發展成為一種理論。CV骨架層是音節和音段層之間的一個音層,它的引入可以更加簡明地對輕重音重新進行表征。在音系習得方面,利用CV音系學理論分析的兒童音系產出形式可以很好地描述韻律因素對兒童音系表層的影響,如詞尾音或非重讀音節的刪除,詞首復輔音叢的簡化等,但是這些現象是如何反映兒童音系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卻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非線性音系學理論將音流看成多線性結構,強調音系表征的豐富性。在兒童音系的習得中,它從非線性的角度分析與表征了韻律的習得過程,如音節、聲調、重音等的習得,這對SPE在韻律習得研究上的缺失做了很好的補充。但是,它卻不能充分解釋兒童的韻律發展,以及在相對統一的理論框架下同時討論音段和韻律習得問題。
三、優選論
20世紀90年代初,音系學家Alan Prince和認知學家Paul Smolensky合著的《優選論——生成語法中制約條件的交互作用》一書,標志著音系學一項全新的理論的形成。“制約條件”是優選論的核心概念,它否定了以SPE為代表的傳統生成音系學的以音系規則為主體的音系描寫模式,取而代之以兩種“制約條件”:忠實性制約條件和標記性制約條件。制約條件具有普(下轉第59頁)? ?(上接第60頁)遍性,這有效避免了音系規則的描寫任意性且缺乏普遍性等不足,減輕了語言處理過程中的負擔。基于優選論相對于傳統生成音系學理論的種種優勢,將優選論運用于語言習得的研究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兒童音系習得領域。Smith提出用一系列規則可以解釋兒童音系習得中的各種錯誤,他認為兒童表層語音的產出是受規則制約的。根據優選論,語言中普遍存在一套按等級排序的且相互矛盾的制約條件,同一制約條件在各種語言中的不同等級排列造成了語言之間的差異。因此,按照優選論的解釋,兒童音系習得的過程就是在對制約條件進行等級排列的過程。
優選論認為,兒童的語法同成人語法都是由制約條件、生成器和評估器等內容構成,兒童具有一套與成人相同的制約條件。這一點同SPE理論所提倡的兒童與成人具備相同的音系結構的觀點,有一定相似性。兒童音系中的制約條件的排序與成人不同,隨著兒童對音系的不斷習得,其建立起來的制約條件體系經過不斷的調整和補充,逐漸同成人保持一致。Amalia認為,在兒童音系習得初期,標志性制約條件(M)高于忠實性制約條件(F),隨著忠實性制約條件越來越接近成人(F>>M),習得過程才逐漸完成。另一方面,與SPE模式下的音系習得觀不同的是,優選論拋棄了在音系規則作用下由底層到表層的推導過程,進而直接對語音的表層形式提出肯定性要求或否定性的限制。也就是說,優選論倡導所有語素的自由組合,用普遍可違反的制約條件解釋或預知兒童音系習得中可能發生的錯誤,這更加接近于實際音系發展中現實性的要求。
相對于SPE和非線性理論下對兒童音系習得的討論,優選論最大的優點是采用并行處理原則,這使得音段和超音段的習得問題在同一語法框架下進行成為可能。如在優選論的框架下可以很好地解釋Smith在分析兒童鼻輔音群的簡化現象中產生的“共謀問題”,同樣是在優選論的理論框架下,Zonneveld 和Nouveau研究了荷蘭兒童的重音習得機制。隨著對優選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面對音系習得中的兒童底層輸入的不透明問題,優選論仍不能給出充分的解釋。盡管如此,優選論通過制約條件的交互作用,確實避免的兒童額外的語言處理負擔,因此,優選論在此領域的應用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
四、結語
綜上,相對于SPE和非線性理論,優選論能夠在相對統一的理論框架內探討音段和韻律習得問題,為兒童音系習得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隨著對優選論研究的深入,學者們也發現了其存在的諸多問題,但在音系習得領域,優選論的運用仍是比較新的方法,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參考文獻:
[1]Chomsky,N.&Halle,M.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8.
[2]馬秋武,,趙永剛.音系學、語音學與語音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
[3]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責任編輯:劉健